一提到中国诗词,那李白肯定是没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避开的一个人。
他好比中国诗坛上一座熠熠生辉的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碑,一直立在那儿,抬眼便能望见。
不管是李白那“蜀道之难比上青天还难”的奇妙想象,还是“拔刀断水水流更猛”的深邃思考,再者“替君谈笑平定胡沙”的壮阔胸怀,都叫人打心眼里钦佩。
可就这么一个称得上“诗仙”的人,这辈子老是遭遇坎坷,到处碰钉子。
特别是他去山东游学的时候,竟遭到山东儒生的嘲笑,这使得李白心里特别郁闷。
接着他提笔就写了一首《嘲鲁儒》,这诗把那些迂腐的儒生狠狠讽刺了一番,到现在都成了骂人的经典之作了。
【一个“嘲”字道尽千年的不屑】
701 年,李白在唐朝那会儿的西域出生,要是说得再确切些,那就是如今的中亚那块地方,他能算个外国人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岁那年,他跟着做生意的爸爸到了如今的四川江油过日子。
在这儿,年轻的李白广泛阅读各类书籍,愉快地长大。
那时候的蜀地文化属于复合且杂交型的文化,像词赋、黄老、筮以及历数,这些才是巴蜀文化的特性呢。
在这儿长大的李白学得挺杂乎,不光“五岁能诵六甲、十岁就观百家”,还“十五看奇书,作赋比相如还强”。
李白曾跟着纵横家赵蕤,学习他写的《长短经》。
并且还有好些杂学,像“十五学神仙”、“十五喜好剑术”这样的。
就是说啊,一直像“十五岁”似的李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钻研文学的时候,还一块儿修习道术跟剑术呢。
那当然了,对于一个有文化且有志向的青年来说,他这辈子的理想呢,就是在能保持自己人格独立且高傲的前提下,去做一个能辅助君王的人。
要是从现在人的眼光来看,李白那就是古代一个德、智、体都不错的“三好学生”。
到了 25 岁,觉得自己学业不错的李白,怀着“愿把书剑献给清明时代”的想法,从蜀地去往中原,揣着一个年轻人大有作为的冲劲,到处游历。
李白一路走一路写诗,没多久就声名远扬了,可遗憾的是,他的人生理想始终没机会达成。
这当口李白想起了泰山:从前好多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都靠过“泰山”,唐玄宗还去泰山封禅过,那自己能不能盼着皇帝再来一回呢?
就这样,在中原到处奔波了好些年的李白,于 736 年来到了山东。
当然啦,这时候李白心里想的是“到山东来学剑”。
没承想,他刚到东鲁,在汶水边上就碰着个老头儿。
李白走上前去询问道路,说自己想学剑习武,哪料到竟被这老头给嘲笑了:“挥鞭问前路,遭汶上翁笑。”
这可把李白给气坏了,就算跟老翁争论了好一阵子,李白心里还是不痛快。
在山东待的时间一长,见到的儒生也就越来越多了。
李白察觉到,那时的鲁地留存着不少周孔留下来的风气和习俗。
得让人们的言行符合“礼”的规定,所有行动都得按本来就有的规章制度来办,要不就会被当成走歪路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特别是像汶上翁那样的鲁地儒生,他们走的是那种传统的“读书好就能当官”的路子,啥外面的事儿都不管,就光知道读圣贤书,思想特别保守。
然而这回他们遇到的李白,那可是个广泛吸收各家之长、脑子特别灵活的“杂家”,他好多行为做派都跟他们所认同的“礼”对不上号。
鲁地有些死抠礼节的儒生觉得,李白在“礼”这方面有所欠缺。
李白呢,对一部分鲁地儒生的迂腐、保守那是相当反感。
对他们光会在字词上死抠、在句子上挑毛病,然而根本就没那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想法和本事,很是瞧不上。
李白跟汶上翁起了争执,又瞧见这些人的愚昧腐朽行为,性格豪爽的他肯定对这些“腐儒”“俗儒”的做法很不认同,所以才有了后来被视为绝唱的《嘲鲁儒》。
他把嘲讽的对象定成岁数较大的“鲁叟”,这诗的第一句就表明主题:“鲁叟讲五经,白发抠章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觉得那些年岁很大、头发都白了的山东老学究,就只知道讲《诗》《书》《礼》《易》《春秋》,并且一辈子都被困在这五部书里抠字眼儿。
然而要是问起经世济民的策略,那简直就像坠入烟雾之中,茫然不知所措。
就是说,要是有人想问他们经济咋发展的,像粮食咋增产、商品咋销售这类关乎国家和百姓生活的事,他们就跟掉进烟雾里似的,啥都不明白。
就算是这样,他们平常是另外一种样子:“脚蹬远游鞋,头戴方山巾”,就算天天在穿着打扮方面也是特别讲究。
然而他们这般合乎“礼”的装扮,在实际中出了大糗:“慢慢从直路走,还没走呢就先扬起尘土了。”
就是说他们穿的那大袍子太长啦,一迈步就弄得尘土到处飞。
接着李白话锋一变:“秦家的丞相府,不看重穿着宽袍大袖之人。”
怪不得秦朝那注重经世济用的丞相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斯不待见这些儒生呢,这帮人太死板了,读那五经都读傻了,不知道灵活应变。
接着李白表明态度,“你可不是叔孙通,和我压根不是一类人”。
说明这些不知灵活变通的儒生,和李白不是一伙的。
最后这话够狠:“当下时事都弄不明白,干脆回家到汶水边上种地去”
这跟现代人常讲的“当官要是不为百姓办事,那还不如回去卖红薯呢”差不多是一个意思。
李白骂起人来,一个脏字不用,却把那些守旧刻板、不谙世事的腐儒、俗儒给刻画得那叫一个绝,这绝对称得上是骂人的巅峰之作。
【嘲讽腐儒却尊大儒】
那在李白心里早就定了型的山东儒生,李白差不多是见一回就骂一回。
后来他又说“羞当济南生,九十还诵古文”,对那种儒生一辈子钻研古籍的做法表示瞧不起。
他觉得,鲁地的儒生太保守、心胸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容不下贤能之人。
这时候,李白的想象力又猛地来了:“鲁国那一小杯水,可容不下那横海的大鱼。”
鲁国小得就跟一杯白开水似的,哪能容得下在大海里都能横着走的大鱼呀?
当然了,李白可不是把山东的儒生全都一竿子否定了。
他虽说瞧不上鲁地的那些没什么本事的儒士,可对山东像孔子、孟子、子思这类能影响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儒”,那绝对是满心崇敬的。
他特别敬仰那些“大儒”,还谦虚地说自己是“小儒”。
他觉得像叔孙通那种懂得灵活应变、做事不死板的鲁地儒生很不错,还把自己跟他们算作一伙儿。
李白能成为千古留名的诗人,根本原因是他能广泛吸收,把各地好的思想文化都拿来,吸取各家的优点。
李白老在自己的诗里,拿山东人的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故来表达自己的心情,像“曾参咋会是杀人的呢?坏话传了三次,连他老妈都受惊了”。
李白会拿他们作品的内容,让自己诗歌的内涵更丰富,像“海鸟知天风,窜身鲁门东”这话就是这样。
山东这地儿出了不少人才,李白不光看重山东的思想家,对当地的政治家、军事家、侠士的本事和作为也挺认可。
他说“汉求季布鲁朱家,楚逐伍胥去章华”,以此夸赞鲁朱家那种敢冒死救他人的侠士风范以及特别重义气的气魄。
朱家的人,既有着山东游侠的豪迈气概,又具备鲁地文士的文雅气质,而这样的品质与风格,恰是李白所推崇并渴望拥有的。
李白对东晋那有名的来自鲁地的书法家王羲之,很是认可和夸赞,觉得他性格潇洒脱俗,书法清秀俊逸,还说他“扫素写道经,笔精妙入神”。
这表明李白挺推崇王羲之这个人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当然了,王羲之表现出的豪放洒脱劲儿,和鲁地人的豪迈爽朗性格是直接挂钩的。
李白对山东人的豪爽劲儿那是相当欣赏。
西汉那时候,萧何、曹参、樊哙这些名人,都是跟刘邦一块儿起兵的鲁地豪杰。李白在他的诗里,对这帮人那是使劲夸赞,一点儿也不抠搜赞美之词。
李白在东鲁待了差不多二十年呢,要是他特别讨厌山东人,咋能在那儿住那么长时间啊。
可以说有一部分山东的迂腐儒生让李白反感,但多数山东人是被李白特别认可和赞扬的。
鲁地文化的核心与灵魂是儒家礼乐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化,李白在鲁地生活了差不多二十年,这就恰好表明他对鲁地文化的多数内容是认可的。
(http://www.ncqdq.cn)
来源:http://www.80038.com.cn
(http://www.aqipb.cn)
来源:http://www.0335banjia.cn
(http://www.juop.cn)
来源:http://www.mysaturday.cn
(http://www.zhaokan.com.cn)
来源:http://www.yf021.cn
(http://www.chmy168.com.cn)
来源:http://www.c7ev1.cn
(http://www.kw0769.com.cn)
来源:http://www.xylihui.cn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http://www.fnyj.com.cn)
来源:http://www.winphone.com.cn
(http://www.182w.cn)
来源:http://www.ychuadou.cn
(http://www.rdrdw.cn)
来源:http://www.zidc8.cn
(http://www.oushanghai.cn)
来源:http://www.hongyufang.cn
在山东,腐儒形象只是一小撮,山东的儒家思想文化历史悠久,在其发展当中,出现偏离主线的旁支在所难免,这在任何文化传承里都可能出现。
李白嘲笑的就是那些死脑筋、守旧迂腐的儒生,这样的儒生不光鲁地存在,其他各地也都有。
不过就是鲁地是儒家思想文化的起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之处,鲁地的知识分子受儒家文化的影响比别的地方更重一些而已。
咱能瞧出来,在李白的想法里,平等、自由那是人们该有的权利。
就连当地一个拎着两条鱼、一斗酒来看他的小官,李白都很热情地招呼人家一起痛快喝酒,还说:“山东的这位官员有豪气,手里拿着这些东西送给我这个远行之人。”
他想把封建等级秩序那道坎儿给打破,所以他特别赞成和王侯平等交往。
他的诗歌里体现着这种追求平等的想法,像“府县之人都成了他的门下客,王侯也和他平等相交”。
不过呢,这种平等的想法跟儒家那种严格的等级制度观念是相互抵触的。
像李白这样渴望自由、追求平等的大诗人,对儒家传下来的那种等级森严的制度和礼仪规矩很是排斥和批判,会对那些迂腐的儒生加以嘲讽,这没啥可奇怪的。
【对第二故乡的依恋】
毫无疑问,蜀地是李白的第一故乡。
不过李白在东鲁寄住了将近二十多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时间在李白的整个人生里也是有着重要份量的。
他闺女平阳是在鲁地长大的,他儿子伯禽也是在鲁地出生的。
他在鲁地安家的时间挺长,留下的诗文也不少。
所以啊,鲁地能算是李白的第二个家乡,就连杜甫、元稹这些人都管他叫“山东李白”呢。
他在诗文中讲“我家在东鲁那边,可谁来种龟阴那块田呢”,以此表明自己对东鲁的情意很深。
“我家安在沙丘旁,三年未归心悲伤。你若认得伯禽子,就该驾着小车骑白羊。”还有“桃树如今和楼一般高,我却还没把家还”这样的诗句,都表明了李白对鲁地以及家人的想念。
这种思念的出现,让在外游荡的李白找到了归属,也有了心灵的依靠。
李白在山东结识了一帮隐士做朋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徂徕山那可是齐鲁的道教宝地,李白常常过来住上一阵子,他跟孔巢父、韩准、裴政、陶沔、张叔明这些人在这儿尽情地喝酒唱歌,当时被称作“竹溪六逸”。
他们彼此应和着作诗,留下了挺多诗呢。
像《送韩准裴政孔巢父还山》这首诗里写着“峻节比远松还高,一起睡在大石头上,拿斧子凿冰取寒泉漱口,这三人跟二位隐士一样”这样的话,讲了李白他们在竹溪生活的趣味。
并且在山东,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历史大名人建立起了很深厚的情谊。
他俩一块儿在齐鲁游玩,度过了一段“醉了就同盖一床被睡觉,白天手拉手一块前行”的时光。
在游玩的时候,他们尽情欣赏山水,喝酒作诗相互唱和,创作出不少好作品。
杜甫在这时候写下了“李侯能写出好诗句,常常像阴铿的风格。我也是东蒙那儿的客人,心疼你就像亲兄弟一样。”
能清楚地看出李杜的友情深厚,就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亲兄弟似的。
而且杜甫在安史之乱那会又回想了这段过往,写出“近来海内写长句,你和山东李白关系好”这样的诗,特别推崇李白。
李白比杜甫年长十一岁,对杜甫挺关照的。
杜甫特别敬重李白,他俩一块游玩,成就了中国诗坛的一个美谈。
所以山东的有些儒生虽被李白讨厌,但他在山东收获的其实更多。
这才有了李白那“自顾无所用,辞家方未归”“余既还山寻故巢,君亦归家渡渭桥”之类的诗句,很明显地能看出他把鲁地当成了自己的家,当成了游子的栖息之所。
李白一直想当官,可到处奔波,遭遇不少挫折,最后也没成功。
虽说他在当官这方面没啥成就,可历经历史变迁、朝代改换,诗人李白一直都没被人们淡忘。
李白挺耀眼的,可也挺落寞的,他的名字虽说流传了千年,可当年也是很潦倒的。
他嘲笑那些不懂时务的儒生的时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也是在为自己没能实现志向而感到遗憾。
或许李白有个看法挺对,自古以来贤能的人都挺孤单,只有喝酒的人能留下名声,那再来一杯好酒,先喝个痛快再说!
[2]庄梅所著的《李白诗歌与鲁地文化研究》,由曲阜师范大学出版,时间为2018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