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闪击波兰标志着第二次世界大战正式爆发,拥有超过一百万军队的波兰仅仅抵抗一个月多一点就宣告灭亡。以往人们普遍波兰的灭亡是因为军事上的失败,而实际上外交上的失败,才是波兰迅速败亡的主要原因。

世仇导致的“等距外交”策略

1795年,俄国、奥地利和普鲁士第三次对波兰进行瓜分,波兰王国就此完全灭亡,直到120多年后于1919年12月8日召开的巴黎和会,通过决议正式承认了波兰共和国,波兰才成为了一个独立的国家,但是和“左右”两个邻居德国和沙俄—苏联的世仇,是永远都无法弥合的。

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外交官们(来源:lij.wikipedia.or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出席巴黎和会的各国外交官们(来源:lij.wikipedia.org)

倘若《凡尔赛条约》让德国始终陷入穷困,又或者俄国在内战中走向分裂,夹在这两个大国之间的波兰还有更多的喘息机会。然而事与愿违,希特勒利用对德国人来说苛刻的《凡尔赛条约》为宣泄口成功上位,并利用英法的绥靖政策一次次的扩大领土;新生的苏联虽然输掉了1920年的苏波战争,但苏俄内战仍以苏维埃政权的胜利结束。在斯大林上台后,凭借着若干个五年计划,苏联也从农业国迈向了工业强国。

1934年丰收节庆典上,希特勒在冲锋队的簇拥下,走上演讲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4年丰收节庆典上,希特勒在冲锋队的簇拥下,走上演讲台

波兰赫然发现,这两个邻居非但没有被削弱,甚至比以前更强,谁也惹不起的波兰只好奉行“等距外交”政策,即在苏德之间搞外交平衡。1932 年,波兰同苏联订立了《苏波互不侵犯条约》,1934 年,波兰又同德国订立了《德波互不侵犯条约》。对于斯大林提出的想拉着波兰、芬兰、法国等一票国家成立反对德国潜在侵略的“东方公约草案”,波兰“国父”毕苏斯基予以拒绝;对于希特勒希望与波兰组成反苏同盟的提议,波兰也拒绝加入。波兰既不让苏军,也不让德军通过波兰的领土。1930年代担任波兰外交部长的约瑟夫·贝克将其形容为“柏林不要比距莫斯科近一毫米”。

实际主导一战后波兰外交的约瑟夫·贝克(来源:en.wikipedia.or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实际主导一战后波兰外交的约瑟夫·贝克(来源:en.wikipedia.org)

然而贝克不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叫“甘蔗不能两头甜”。“等距外交”在波兰看来谁都没得罪,在苏德看来却像是把他俩都得罪了,波兰如果突然倒向另外一方,就会导致另一方军事实力的巨大失衡。英国著名军事史学家贝内特就评论说:“波兰的这种外交路线是一条糟糕得要命的路线,因为这样做必然引起德国和苏联的怀疑,使它们最终与波兰为敌。波兰看来注定要成为它自己的地理位置和它本身的生存问题的牺牲品。”

间战期大波波的“野望”

在16-17世纪,波兰立陶宛王国是欧洲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国家。即使在1939年德波战争爆发前,波兰国土面积达38.7万平方公里,为欧洲第六大;人口约有3500万,仅比法国少600万;能动员的军队总规模,也达到120万,从表面上来看,波兰也是颇有军事潜力的“欧洲大国”。从一战的经验来看,任何一个国家想要越过堑壕、机枪、铁丝网来灭掉波兰这么大的一个国家都是非常困难的事情。

曾经强大的波兰立陶宛王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曾经强大的波兰立陶宛王国

波兰因为历史的荣耀和二战前的“强大”,在中文互联网上被形象地称为“大波波”。波兰觉得自己也是大佬之一,能上桌吃饭了,因此也学着像大国一样积极参加到欧洲事务中去,对此一位英国历史学家有一个很精巧的比喻来描述:是一只金丝雀始终念念不忘要想吞下两只猫而又不能得逞的政策。

在一战到二战的间战期,波兰与邻国德国、苏联、立陶宛、捷克斯洛伐克都有直接的领土纠纷,和后三者更是直接上演了热战。而1919年根据凡尔赛条约割让予波兰的但泽地区,更是直接把德国一分为二。

但泽所处的位置(来源:zh.wikipedia.org)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泽所处的位置(来源:zh.wikipedia.org)

虽然波兰奉行“等距外交”,但从实际操作中看,波兰略偏向于德国,而厌恶共产主义苏联,对捷克斯洛伐克的侵占就是一例。

二战前的捷克斯洛伐克虽然是一个小国,但军事工业却很发达,著名的“斯柯达”工厂可以生产从机枪到坦克等诸多兵器。如果在1938年苏台德危机时,波兰能够明确站到捷克斯洛伐克一边,肯定能让希特勒有所忌惮。然而波兰非但不帮助捷克斯洛伐克,还侵入与其有争议的切欣地区,与匈牙利、德国一起肢解了捷克斯洛伐克。

三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示意图,2即为切欣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三国肢解捷克斯洛伐克示意图,2即为切欣地区

虽然切欣地区只是一个很小的铁路枢纽,波兰的意图似乎也只是拿回“本属于自己”的领土,但这一事件却带来非常恶劣的影响,既助长了希特勒侵略的嚣张气焰,又给与波兰有着领土纠葛的苏联以警惕感,还给了英法等国以“波兰是侵略者的帮凶”这一印象,属实是多方面都输麻了。

寄希望于英法的调停

当然,波兰上层还是知道自己肚子里有多少墨水,认为单靠自己绝对无法抗衡德苏任何一方的侵略,于是把希望寄托在英国和法国身上。

1921年2月19日,波兰与法国签订了《法波同盟条约》,约定签署国之一遭受“无端”袭击时提供援助。1939年8月25日,嗅到战争危险的波兰和英国又签订了《英波安全条约》,约定如果波兰遭到德国的攻击,英国将提供援助。包括波兰外交部长约瑟夫·贝克等人天真的认为,只靠条约的恫吓,就能吓阻住德国人侵略的脚步。

1939年时的波兰军队(来源:Museum of Warsaw)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9年时的波兰军队(来源:Museum of Warsaw)

然而,英国和法国给予波兰的实际援助实则相当有限,甚至连经济援助都聊胜于无。而且英法对波兰的政策,又很大程度上受到苏联的影响,因为英法均极度厌恶共产主义,对斯大林提出的关于同盟的建议始终抱有戒心。

1939年中旬,英法与苏联、波兰等国在莫斯科谈判,英国张伯伦政府希望组成一个更广阔的反德同盟,由苏联承担领导者的义务,但拒绝与苏联建立公开的同盟关系,斯大林则提出可以在战争爆发时或开战之前向被侵略国派出军队协助防御,这一提议遭到了英法以及苏联周边一票小国的反对,因为大家都看到过北极熊吃肉不吐骨头是什么样子的。

会谈谈了好几个月,而纳粹德国的侵略行径又像幽灵一样笼罩在欧洲上空。法国人劝说波兰人接受苏联驻军的条件,对此贝克斩钉截铁地拒绝这一提议,他对法国大使说出了非常经典的一句话:“德国人让我们丢掉自由,俄国人让我们丧失灵魂。”

英法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的照片(来源:forum.paradoxplaza.co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英法代表团抵达莫斯科的照片(来源:forum.paradoxplaza.com)

在各方都心怀鬼胎之下,1939年8月17日,莫斯科谈判破裂,这是英法苏这三个大国最后一次阻止纳粹德国开启全面战争的机会。而斯大林这边掉转头就在8月23日与德国秘密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约定了波兰、罗马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爱沙尼亚和芬兰被划分为德国和苏联的“势力范围”,其中波兰的比萨河、纳雷夫河、维斯瓦河和桑河以东的地区归苏联,德国将占据西部。

正在签署条约的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背后是斯大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正在签署条约的德国外长约阿希姆·冯·里宾特洛甫,背后是斯大林

波兰就是在这样的外交环境下,以“等距外交”为策略,依靠与英法德苏的一系列外交条约的保证,迎来了1939年的9月1日。

(未完待续)

参考资料:

益达君 1918-1939波兰的外交关系变迁——正说波兰史(六十九) gcores.com

万柏连 战前波兰对德、苏两国的“等距离外交”及其后果 中山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1991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