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资料:
《1959年 毛泽东不连任国家主席真正原因》 凤凰网
《刘少奇当选国家主席前后》 中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

这是中央会议上的罕见一幕,毛主席发言过后,会场气氛一度降至了冰点,参会者一时间全都突然噤声,无一人愿意主动表态。

就在会场氛围陷入尴尬之时,一个人却突然站了起来说到:既然大家都不提,那我来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人就是邓小平,随后他简短而诚挚的发言不仅打破了会场的尴尬局面,还引得全场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

那么,这邓公在会场上到底讲了什么?为什么在他之前无一人愿意表态呢?一切还要从毛主席的主动请辞讲起。

1954年新中国制定宪法时,毛主席就说过新中国要有明确的制度,根据这部宪法,毛主席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新中国的第一任国家主席,并且要定期举行换届选举。

到了1956年时,毛主席就先后数次透露出不想继续担任国家主席的想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的毛主席已经66岁高龄,而且在中央身兼数职,不少事都要他亲自过问,沉重的工作压力使得他老人家疲惫不堪。

身为国家主席不仅要频繁会见各国首脑,而且还需要时不时去各地考察奔波,这对于一个年过花甲的老人来说,确实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在1957年的五一座谈会上,毛主席又一次主动提出了自己不准备担任下任国家主席的想法,还要求会场的各党派人士散会后帮忙“刮点小风”,可毛主席诚挚的态度非但没能引发赞同,反而让大家感到意外,人们纷纷找到陈云,想要他去说服毛主席“收回成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好不容易1959年的换届选举时刻,毛主席刚提出想法,就被不少中央领导班子否决了,后来毛主席多次强调自己的工作压力,中央高层这才在八届六中全会上做出了让步。可就在毛主席以为自己可以卸下肩头沉重的担子时,一个意想不到的情况却出现了。

毛主席卸任主席职位后,又应该由谁来担任呢?

之前有人曾提议让朱德朱老总来接任,毕竟作为我党的重要领导干部,朱老总在党内的威望仅次于毛主席,可出人意料的是,朱老总竟也拒绝了这个提议,朱老总的理由方面也很充分,他的年龄比毛主席还要大,当时已经73岁了,为了党和国家的长远发展,主席这个职位应该交由更为年轻的同志担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朱老总的婉拒,让主席人选的局势再次陷入僵局,毛主席不做,朱老总不接,那么这个重任该由谁来承担呢?

为了保证选举的公平性,毛主席并未干涉候选人的提名,这一决定虽然体现了民主精神,却也让选举会议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会场众人在得知主席卸任的消息后,却一时间全都惊住了,纷纷噤声不语。

会场内的氛围一度凝重得让人窒息,与会者们全都面面相觑,没谁敢于越俎代庖,率先提出候选人,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会议陷入了死一般的沉寂。

就在这时,邓小平主动站了出来,他先是环顾四周一圈,掷地有声的说:既然没人提,那我来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小平以中央总书记的身份站了出来说道:既然没人提,那我来提。

我提议刘少奇来当下届国家主席。

邓公的这番话如同一道惊雷,瞬间打破了会场的沉寂,与会者们这次啊如梦初醒,纷纷鼓掌赞同,尴尬的局面也得以破解。

邓小平的果断举动,不仅化解了当时的窘境,更体现了他作为政治家的远见卓识,他当时敏锐地意识到继续僵持下去不是办法,毛主席已经执意不连任,那就必须提名一人。

最终,在邓小平的积极提议与多方协调下,经过充分讨论与民主投票,刘少奇以其卓越的领导能力和广泛的人民基础,以压倒性的优势当选为第二届国家主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选举过程公正透明,结果宣布的那一刻,会场内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经久不息,先前的任何尴尬氛围和沉默瞬间被这股热烈的气息一扫而空,取而代之的是满满的期待与信心。

这次国家主席的更替,不仅标志着国家领导层的平稳过渡,也让中央的领导体制迎来了新的调整与优化。

毛主席基于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深思熟虑,开始将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党务工作的战略规划与思想引领上,而刘少奇则以其丰富的行政经验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更多地承担起主持国家日常事务、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明确的分工与合作模式,极大地优化了国家的治理结构,提升了决策效率与执行力度,为国家的持续稳定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59年的国庆节,成为了这一历史性变革的重要见证时刻。《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积极响应这一政治新貌,破天荒地在头版位置同时刊登了毛主席和刘少奇的标准像,这一创举不仅体现了对两位领导人崇高地位的认可,也是对国家新领导体制的有力宣传。

起初,刘少奇对此感到有些犹豫,认为自己不应与毛主席并列,但毛主席却坚持认为,这是体现党和国家团结一致、共同奋斗精神的重要象征,必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