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浦人文社科学院传来喜讯,我校翻译学子在第十三届全国口译大赛和第十届“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中表现优异,共斩获14项省级奖项,其中包括四个一等奖。
在由中国翻译协会主办的第十三届全国口译大赛江苏赛区中,七位学子脱颖而出,四位荣获一等奖,三位荣获二等奖,并全部成功晋级全国决赛。这是我校参加全国口译大赛以来取得的最好成绩。同时,在第十届“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中,西浦学子同样表现出色,共获五个三等奖和两个优胜奖。
这两项赛事均被纳入《2023年国内翻译赛事发展评估报告》中的30个主流赛事之列,备受学界和业界关注。此次西浦学子的优异表现,不仅体现了他们在翻译领域的扎实功底和卓越能力,也得益于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教师们的专业指导和辛勤付出。翻译专业负责人韩致玮和口译教师陈思宇分别为笔译和口译大赛提供了专业的培训和赛前指导,为学子们的成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翻译领域的迅猛发展,生成式AI与各类翻译平台的问世给翻译领域带来革新式的影响,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取代人类译员的讨论也随之兴起生。在本次全国口译大赛江苏赛区的第一名获得者、就读于西浦人文社科学院英语研究的大四学生陈俣璇眼里,AI和人类译员并非零和博弈的关系 —— 在要求高专业性的正式口译场合,人类口译员不可能被AI取代,相反,AI可以辅助人类译员的工作。
陈俣璇解释道:“就翻译速度、市场价格还有个人用户获得翻译帮助的便利程度而言,AI优势当然是非常大的。但在我的口译实践中,比如语音识别时,口音重的发音和同音词等很可能会被机器识别错误。即使是识别成功,机器翻译文本时也常出现脱离文意、多义词翻译错误等等。”
“相反,比如在大量的笔译工作中,我们可以先使用机翻大致处理,然后再进行润色,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工作效率。AI的超快处理速度可以弥补人类大脑运作速度较慢的缺点;而人类译员能在口译现场捕捉到交流氛围,在处理微妙表达和文化相关议题时,能更好的理解和输出内容,这是AI不可能做到的。”
陈俣璇从大二开始选择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英语研究的翻译方向,她也是2024西浦口译大赛的第一名。她表示:“学院不仅为我们提供课程教学,打下扎实的理论基础,还给了我们很多实践机会。不仅是课堂上的模拟练习,老师们还提供了很多比赛或口译实习的信息和机会。口译不是真空中的学问,而是需要实战的实践性学问,很多具体的小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实践才能意识到。”
基于近几年对翻译与语言服务行业的深入调研,人文社科学院文学与翻译系系主任胡婉博士也指出在人工智能技术日益成熟的今天,与AI技术的协作能力以及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是口笔译人才的必备技能。
胡婉博士还提到,就业市场上对特定细分市场翻译专家的需求日益增长:“例如,能够精准翻译证券公司二级市场研究报告的专业人才。这些岗位不仅要求应聘者具备出色的双语能力,还要求他们洞悉相关行业的知识,确保翻译内容的专业性。”
此外,胡婉博士认为翻译专业具有较强的可迁移性。“许多口笔译人才在翻译项目管理、国际传播、新闻编辑、图书出版以及国际业务拓展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这些职位不仅要求他们具备扎实的业务技能,还要求他们拥有强大的综合素质,包括有效的沟通协调能力、精确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高等教育领域,我们认为有两个方向值得重点关注。首先,职场变化迅速,专业教育应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为学生提供沉浸式学习机会,让他们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了解岗位要求和工作方法。其次,随着技术的普及,个人的创造力和思考深度成为其脱颖而出的关键。因此,从专业培养的角度出发,我们将重点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包括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胡婉博士总结道。
本次获奖获奖名单如下。
第十三届全国口译大赛江苏赛区:
· 陈俣璇 (英语研究翻译方向,大四):江苏赛区一等奖
· 龚琪 (英语研究,大二):江苏赛区一等奖
· 李伽童 (英语研究翻译方向,大四):江苏赛区一等奖
· 左紫涵 (国际商务英语翻译方向,大四):江苏赛区一等奖
· 安文涛 (金融数学,大二):江苏赛区二等奖
· 赵倩贻 (传媒英语翻译方向,大四):江苏赛区二等奖
· 相瑞嘉 (英语研究翻译方向,大四):江苏赛区二等奖
第十届“LSCAT”杯江苏省笔译大赛:
· 冯茗萱 (翻译专业,大三):英译汉本科组三等奖
· 蒲奕言 (翻译专业,大三):英译汉本科组三等奖
· 常凯源 (传媒英语,大三):汉译英本科组三等奖
· 谢宇轩 (翻译专业,大三):汉译英本科组优胜奖
· 孙思涵 (国际商务英语,大三):英译汉本科组优胜奖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