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情开始,社会上已经开始出现了应届大学生就业难的迹象,不过并未引起大家的关注。比如遭受美国最严厉针对的某伟大公司,2022年在最后一刻决定一个不招,突然解散了秋招群,造成这些经历了笔试面试,满怀希望想进入这家公司的优秀学生瞬间如坠谷底。这里面全部是高材生,有些甚至为了等待这家公司的offer而放弃了已获得的其他单位的三签机会。当时,这个事情在互联网小范围内引起哀声一片,但是并未引起大家过多的关注,毕竟,全是重点大学的优等生,通过2023年的春招搭上校园招聘的末班车对他们来说相对普通大学生容易得多。但是今年,相信大家在互联网上看到或者身边有真实的事例,都感受到了应届毕业的大学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遇到了找工作难的困境。
从1978年开始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很多实操都是借鉴欧美经济发达国家的经验并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因而坊间把摸着石头过河改成了摸着美国过河。作为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美国经历过1929黑色星期五,由于年代久远,且之后很快发生了世界大战,美国通过战争的胜利将遇到的困难迅速转嫁,因而美国的经历对于很多人来说并不是很了解甚至觉得没有借鉴意义。
日本全盛时期八十年代中期的东京
作为近邻日本,经历了战败后经济恢复和积累,在美国的经济、技术、政策的扶持下,从五十年代中后期开始的三十年经济高速发展,以1964年东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为标志,经济起飞,1968年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1985年,以纽约广场协议为标志,日本迅速进入泡沫经济时代,其特点是日元大幅升值,股市大幅上涨,房地产价格大幅上涨,一亿日本人陷入全民疯狂。
八十年代中期东京街头
泡泡吹大了会破,九十年代初,日本经济泡沫破裂,随后日本政府一系列的政策应对失误,由此进入了日本人所说的失去的十年、二十年,之后又延申出失去的三十年,后面会否再延伸出失去的四十年要过些年才知道。随着泡沫经济的破灭,日本的那一代年轻人遇到了很多工作生活上的问题,九零年代和00年代初毕业的大学生则被日本称为失落的一代,被遗忘的一代。
今天就来回顾一下那段历史,回顾一下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大学生的遭遇。日本的教训不可谓不深刻,之前的四十年摸着美国过河,这一次咱们摸着日本过河,普通人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或许能参考那一代日本大学生的经验和教训,找到应对之策,避免踩坑,找到人生借鉴之处,避免成为我们自己的失落的一代人。
日本的泡沫经济
1947年,美元兑日元的汇率为1美元兑50日元,1949年为1美元兑360日元,从此可看出美国经济在战后迅速成为世界霸主。随着日本经济的增长,日元汇率升值,1977年初,为1美元兑290日元。1978年经历了一轮日元快速升值,美国卡特政府随后推出了“拯救美元一揽子计划”,美元趋稳。
两伊战争、苏联入侵阿富汗、第五次中东战争,催生出第二次石油危机,美国能源价格大幅上升,消费物价指数随之高攀,出现严重的通货膨胀。为应对这一状况,美联储开始实行货币紧缩,这一政策的结果是美国出现高达两位数的利率,反映到经济上就是美国对外贸易赤字逐年扩大,并出现了政府财政赤字。为应对双赤字,美国政府便以提高国内基本利率引进国际资本发展经济,外来资本的大量流入使得美元不断升值,美国出口竞争力下降,更是扩大了外贸赤字。美国经济陷入了死循环。
这个时候的美国,越南战争失败的阵痛还未消退,国内失业率高企,制造业受到新兴的日本德国的冲击,对外贸易逆差大幅增长,财政赤字剧增。在这个背景下,美国想到的策略是美元贬值,以此来提高美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善美国国际收支不平衡状况,从而推动美国制造业的发展,扩大就业率。
1985年美国把日德英法四国的财政部长和中央银行行长找来(简称G5),在纽约广场饭店举行会议。在美国的压力下,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诱导美元对主要货币的汇率有秩序地贬值,以解决美国巨额贸易赤字问题的协议。1985年9月22日,世界五大工业国发表了联合声明,这就是“广场协议”。
1985年,日本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Made in japan"的产品充斥全球。日本雄心勃勃地开始了全球资本扩张,就连美国人都要惊呼,二战美国占领了日本,可是现在,“日本将和平占领美国!”
美国施加压力要日元升值,但是具体到日本自己,日本大藏省却是广场协议的强力推动者。大藏省的如意算盘是:日本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日元升值可以帮助日本企业拓展海外市场,成立合资企业。
广场协议签订后,五国联合干预外汇市场,各国开始抛售美元,继而形成市场投资者的抛售狂潮,导致美元持续大幅度贬值。随着美元的贬值,揭开了日元急速升值的序幕。1985年9月,日元汇率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在“广场协议”生效后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升值到1美元兑200日元附近。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年达到1美元兑120日元。
由于汇率的剧烈变动,由美国国债组成的资产发生账面亏损,因此国际上大量资本为了躲避汇率风险而进入日本国内市场。当时日本政府为了补贴因为日元升值而受到打击的出口产业,开始实行金融缓和政策。
多重因素的叠加作用下,日本进入了仅次于60年代后期的经济高速发展之后的第二次大发展时期。这一段从1986年12月到1991年2月之间的4年零3个月令人炫目的日本经济,就是日本泡沫经济。
日本的这次经济快速大发展浪潮,并不是依赖技术革命、产业升级,更多的是受到了大量投机活动的支撑。随着日元急速升值,日本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开始下降,实体经济开始出现困难,而我国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迅速由出卖劳动力的代工生产向占领中低端市场过渡。
当时,整个日本国内掀起了投机热潮,投机活动波及所有产业,尤其在股票交易市场和土地交易市场更为明显。
日本股市一片红,那时候日本股民的幸福绝对让中国股民羡慕。80年代到90年代初,日本的街头巷尾充斥着"炼金术"之类的大众读物,"理财技巧"成为全民流行语,一半以上的日本人都持有股票。如果去掉耄耋老人和十几岁以下的孩童,可以说日本全国都是股民。市场充斥着股票从此不会贬值、买到就是赚到的言论。
土地不会贬值的神话成为日本的主流观点,土地交易量增加,地价大幅飙升。东京银座,全球最繁华的商业街之一,1989年,泡沫经济的最高峰,银座四丁目的地价是每坪(3.3平方米)1.2亿日元。核算下来一平方大约30万美元。那个时候,东京23区的地产价格总和甚至达到了可以购买全部美国国土的恐怖水平,于是出现了买下美国的豪言壮语。日本的金融机构的做法是,银行以不断升值的土地作为担保,向债务人大量贷款。
对照看一下前些年我国的情况:房地产公司高价拍得土地后,即以土地作为抵押物向银行借贷,拿到贷款后再开工建设,人们再从房地产公司买来商品房。钱只够买40平的小房子,怎么办?以即将购买的房屋作为抵押找银行贷款买180平的豪宅。
日本当时的情况是,随着股价和地价的不断飙升,其所有者的账面财产增加,从而刺激了消费欲望,导致日本国内消费需求增长,这样进一步刺激了经济发展。对比一下我国,房价翻着跟头上涨,那些炒房的、买房的、拆迁户们,一个个成了身价百万、千万的富豪。
1989年,日本泡沫经济迎来了最高峰。当时日本各项经济指标达到了空前的高水平,小小岛国上一亿人都沉浸在全球经济迄今为止最大的一个泡沫中,也许很快或正在退居次席。由于资产价格上升无法得到实业的支撑,日本所谓泡沫经济开始走下坡路。
1989年12月29日,日经股指达到最高38915.87点,随后开始暴跌。随着股市的下行,日本的楼市也开始出现松动迹象,更大的泡沫房地产在1990年下半年终于也撑不住了。
日本政府并不是没有意识到问题,但是采取了激进的做法。1990年3月,日本大藏省发布《关于控制土地相关融资的规定》,对土地金融进行总量控制,这一人为的急刹车导致了本已走向自然衰退的泡沫经济加速下落,硬着陆开始了。
1991年左右,土地价格开始暴跌,日本泡沫经济开始正式破裂。随着90年代初泡沫破裂,日本政府之后一系列政策应对失误,日本经济出现停滞和倒退,三十年都没能缓过来。2023年,日本被德国超越跌出世界前三,而人均GDP也被韩国超越。
早在2011年的创新中国高峰论坛上,日本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在论坛上表示,"8000万套空置房用于投机",”中国经济目前最大的问题是房地产泡沫。“但是,当时又有谁听得进去。虽然有房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最高声音,虽然马云有将来的房价是白菜价的声音,但是那些个买房人(或者更应该叫炒房人)充耳不闻,依然在做着资产千万的春秋大梦。有一句话说的好——雪崩的时候,没有一片雪花是无辜的!
失落的一代人
有很多人会说广场协议是美国给日本挖的一个大坑,但其实这个坑是日本人联合美国人一起挖的,而且自己还主动跳进去。关于这个问题就不展开来说,只说说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日本年轻人的遭遇。
日本泡沫经济破裂后的衰退,让整整一代日本人成为了代价。这一代人在日本被称为失落的一代人,意指被牺牲的一代人。
一个国家经济高速发展后,都会出现停滞和下滑的阶段,经济的发展有起伏波动就如同商品价格上下波动一样,这在世界上很常见,但日本的情况却很不一样。日本泡沫经济破灭后的经济衰退对日本整整一代年轻人几乎造成了毁灭性的影响。直到现在,这些约占日本17%人口的那一代年轻人已经跨过40岁,至今还有数百万人没能恢复过来。他们几乎完全与社会隔绝,无法正常的工作、结婚、生子,过上普通人的正常生活。由于这一代人没能生育出足够的新生儿,造成日本人口断层,加速了日本老龄化社会的进程。
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失落的一代?
第一个原因是企业利润率下滑。
1990年日本股市暴跌,日经股指从38900点的高位狂泻到23000点,跌幅高达43%。1990年,日本的楼市整体还处在八十年代房地产泡沫上涨的惯性当中,除一些小城市出现了房价下跌和交易流动性不畅问题,但很多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仍然保持快速上涨。根据日本土地价格指数,1990年初东京的住宅用地价格比1985年上涨了约180%,商业用地价格上涨幅度更是超过了300%。
1990年下半年,日本全国房价开始下跌,一些先知先觉的投机者开始抛售。到了12月份的时候,就连繁华的东京23区也挺不住了。踩踏不可避免,日本房价崩溃。
1991年,日本房价继续暴跌,那些勇敢且愚蠢的抄底者一个个成为了高位接盘侠。繁华的东京都,房地产价格是腰斩再腰斩。泡沫破裂后那些之前高杠杆入市的高位接盘者,自杀的成千上万。
对于日本泡沫破裂后的楼市,以后再另写一文,而对于那些现在鼓吹抄底的人,只想用国骂与他们对话。
日本股价、地价暴跌的同时,日本企业的利润也开始了同步暴跌。据统计,至1992年,日本全行业企业利润下跌了超过20%。随着利润的下滑,日本的企业停止了高速扩张。没有了扩张,自然就没有了大批新增岗位。
对照我国,仅看热门的互联网行业,十年前一个大专生都能进互联网,可现在就连92本硕想进大厂都困难重重。这两年为什么都说卷得厉害,只是因为互联网已经过了高速扩张期,没有新的热点新的业务,市场也占得差不多了,不需要再扩招了。相反一些亏损且无希望的业务线会被砍掉,一些代码能力弱者会被裁员,现在进入的是库存优化阶段。
第二个原因是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度。
日本的企业实行的是年工序列制,简单来说如果被企业解聘,企业将给予N+1(或者其他标准)的补偿,如果是主动离职,将得不到补偿。
大约是从五十年代开始,伴随着经济起飞,日本的企业逐渐形成了终身雇佣制度。日本人从年轻时代起进入一家公司,伴随着公司成长,收入稳定提高,充分享受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红利,一直干到退休。从对企业的忠诚度这个角度来说,绝对超过了美国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甚至在八九十年代和零零年代初期还被公知大V吹捧。
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老员工为了工龄累积一般不会选择主动离职,而企业也因高额的赔偿不愿意轻易解聘员工。
企业利润下滑,但是员工规模却无法减少。根据日本通产省的统计,1992年企业的人均利润率仅是泡沫时期的77%。日本的企业受制于终身雇佣制度,很难对老员工进行裁员解聘,其采取的应对之策就是暂缓招聘新员工,希望通过正常的死亡、退休来达到减员增效。
本来这只是日本企业的权宜之计,当时都乐观的以为衰退很快会过去,谁知道会那么长时间。从1991年开始,陆续有企业开始裁员并招聘冻结,到了1992年,日本绝大多数的公司冻结了招聘,以便在经济危机期间保留所有终身雇员。一直到2003年才开始有部分企业恢复招聘新员工并逐渐形成规模。
这一时期被日本称为“就业冰河时代”。据统计,仅在1992、1993这两年时间,日本全社会的岗位数量减少了60%。
在日本,公司职业生涯始于“就职活动”(shushoku katsudo),这是日本大学毕业生在学业结束时必须经历的一种独特的日本求职仪式。许多公司,包括最大的财团,它们只聘用新毕业生,且只在一年中的某个时间大规模招聘。日本的大学毕业生要通过一个充满了集体面试和研讨会的求职仪式,成千上万穿着黑西装白衬衣的人必须经历这个过程。
在我国也有着类似的仪式,即每年的大学校园招聘,俗称秋招和春招。
日本教育发达,1992年日本18岁人口达到阶段峰值 204.9 万人,高等教育机构入学人数则在1993年达到了118.1万人的阶段峰值。可以说日本的求职市场主要由大学毕业生构成,持续十年之久,每年上百万的大学毕业生成为了日本这次岗位缩减潮的最大受害者。
不需要细思,日本的这种终身雇佣制度在我国被称为铁饭碗,现在被叫做体制内或者在公在编。
体制内就真的稳了吗?九十年代我们有下岗潮,就在去年2023年,据说在河南、山西的某些人口较少的县已经开始实行了试点:编外人员按照每年20%辞退,在编人员实行退二进一,即退休或死亡二人,招聘一名新人。后面还会怎么改就不是本文讨论的内容了。
第三个原因是日本社会家庭的高负债。
在一开始,日本政府面临着的是牺牲大学生群体还是现有就业群体的两难选择。这个事情其实让各位看官来抉择的话肯定也是会选择保现有在职者。
经过了泡沫经济,股市楼市疯狂炒作,日本人大量去金融机构贷款参与投机,日本家庭的平均负债是年收入的4.3倍,即平均到每个家庭都透支了未来四年多的收入。如果把没有参与贷款的家庭去掉,那些实际贷款家庭的负债只会比4.3倍高得更多。
看下图,对照看一下,会不会觉得脊背发凉。
日本当时的银行业坏账率已经逼近5%的临界点,如果此时启动对现有在职群体的改革,必然会产生大量的失业人群,随之就会发展为断供潮,坏账率飙升则会冲垮日本的金融体系。很自然的,日本政府在马上启动对劳动力市场的改革释放出新岗位与暂缓大学生就业等待经济恢复增长之间选择了前者。
只是事与愿违,日本政府等待经济复苏,这一等就是三十年。
第四个原因是日本政府的应对办法失败。
要说日本政府直接放弃了这些大学生是不公平的,只是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远超预期,其采取的办法归于失败。
办法一,1992年至1995年期间,日本政府采取了乡村分流和大学扩招两个手段,试图延缓大学生就业潮的时间并减轻大城市的就业压力。
1992年,日本政府开始了为期三年的乡村基建计划,并鼓励大学生前往乡村工作。这一计划被日本人戏称为逃离东京运动。
为了延缓大学生和高中生就业潮,日本同时启动了研究生扩招和大学扩招。
日本教育体系与我国相似,同样为“6334”模式,即 6年小学+3年初中+3年高中+4年大学。在高等教育阶段,日本有大学(本科)、短期大学、专门学校、高等专门学校、大学院等教育机关。其中大学(本科)类似于我国的本科学士阶段,学制为 4 年;短期大学、专门学校等类似于专科,学制在 2-3 年;大学院修士、博士则类似于硕士、博士。二战后日本高等教育发展经历了制度确立期(1945—1959 年)、急速发展期(1960—1975)、停滞调整期(1976—1990)、二次扩张期(1990 年至今)四个阶段。
在第四个阶段,日本高等教育入学率大幅提升,从1992年57.2%提升至2023年84.0%,可以说,只要愿意都能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日本进入了全入时代。
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三年间将30万大学生成功分流到小城市和乡村,不仅缓解了东京等大城市的就业压力,同时还保证了乡村的新增人口。
在大学扩招延缓高中生就业的同时,日本政府迅速降低了升入研究生的门槛,1995年时,64%的大学生选择了继续读研深造。经过这一轮扩招,日本的在校大学生数量由237万猛增至310万,足足增长了73万。
日本战后经历了两次婴儿潮,分别为1947年--1949年和1971年--1974年,1973 年新生人口达到 209 万人,此后新生人口持续下滑,至 2022 年仅有77万人。1974年出生的婴儿在1992年刚好18岁,高考人数持续减少的同时在校大学生人数却在增加,意味着大学升学率在提高,那些本应踏入社会的学生继续躲在象牙塔里。根据日本文部省的统计,1992年至1995年期间,通过乡村分流和大学研究生扩招,至少延缓了90万日本大学生进入就业市场。
办法二,启动大基建,扩大就业面。
事实上,整个九十年代包含乡村基建计划在内,日本政府先后启动了六轮大基建计划,新增超过40万亿日元的基建项目,基建投资占到了日本总财政支出的23%,试图拉动经济缓解结业。现在回过头来看,虽然短期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但负面影响也很大,无异于饮鸩止渴。
也就是在九十年代初的这几年,日本以电子半导体、汽车、机器人、高端车床、环保和生物医疗等为代表的几个产业迅猛发展,与整个低迷的经济环境极不相符。在1993年,日本制造业占全球制造业比例达到了历史最高值23.8%。
日本的整体思路是,用大基建稳住整体经济形势,将希望寄托在那些高新技术企业上。1994年,日本的GDP开始由负转正,出口回暖,股市也重上21000点大关。似乎一切都在好转,经济危机即将过去。
由于大基建项目陆续开工,迅速消化了很多就业压力。几十万亿的项目给日本各个地方政府带来了丰厚的收入,甚至有的地区收入水平超过泡沫破裂前。有了钱,日本各地的公务员工资也水涨船高,薪资开始暴涨。1995年,日本横滨的一个公交公司司机的收入就能达到900万日元,比社会平均工资高出30%。而政府里普通公务员的工资甚至超过了日本有名的大公司日本丰田。
从1994年开始,日本正式掀起了考公热,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以每年20%的速度高速增长。钱是个好东西,像东京大学这样的名校高材生也纷纷加入到考公大军中。
办法三,修改《工人派遣法》,使得大学生成为了临时工。
大基建给日本带来了表面上的繁荣复苏景象,但是其背后是日本政府超额举债大量投资公共项目的结果,很多基建项目根本无效益可言,完全是为了基建而基建。在日本,这种项目有一个名称——无用的桥。
前几天有一则消息,西宁济宁等几座城市的地铁项目被否决。认真体会的话,这些城市地方政府申请的地铁基建项目是否也属于无用的桥?这个“桥”还更大更花钱!
大基建让日本政府背上了沉重的债务,据统计,截止到2020年,日本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达到230%的惊人规模,位居全球前几名,世界主要国家中,似乎只有美国陪伴其左右。政府财政收入远小于GDP总量,可以说,日本政府的杠杆率已经达到天花板级别。从实质上说,这与日本民众贷款炒股炒房是一个性质。
高额的负债使得日本政府每年不得不花费大量资金用于支付利息,这也让日本失去了政府推动的发展动力。具体到大学生就业,1995年日本就业市场触底反弹,新增岗位数量开始增加。到1996年,日本经济似乎发展到了一个巅峰,其GDP总额达到535万亿日元,超过了紧跟其后的德英法三国的总和。
从1996年开始,高额的债务迫使日本政府不得不逐步停止大基建投资。原先依靠资本推动运转的项目资金链断裂。由于自身造血功能不足,大批的高尔夫球场、温泉度假山庄、游乐场等等一个接一个的倒闭,之前人为创造的大量岗位迅速消亡。那些返乡的大学生,去往各地小城市工作的大学生们,不得不重新回到大城市寻找工作。
失去了资本的持续投入,日本地方政府收入锐减,不得不对公务员群体采取裁员和降薪措施。那些从千军万马中脱颖而出的幸运儿,其中充斥着很会考试的高材生,此时面临的是减员危机和薪金开始低于进厂打螺丝的学渣的尴尬处境。于是,其中一些人离开了公务员队伍,也加入到回大城市重新找工作的行列中。
更可怕的是,1996年日本迎来了全面扩招后的首个毕业潮,待就业的大专生、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总数达到了惊人的107万,而他们的身后,还有260万在校大学生即将毕业。此时的日本,表面看GDP还在增长,其实日本经济仍在衰退中,社会根本提供不了那么多的就业岗位。当年日本应届毕业生的就业率迅速滑落至65%。
为了应对扩招后的大学生就业潮,日本政府开始进行就业改革。1996年,日本政府修改了《工人派遣法》,推广劳务派遣制度,鼓励企业多采用劳务派遣员工,减少正式员工雇佣比例。这一板斧砸下去,日本许多大学生基本就与所谓的终身雇佣制度无缘了,一个个成为了企业的临时工。
从此之后的十年,日本每两个大学毕业生中就有一个是临时工。而日本的企业,由于是可以随意裁员的“编制外”临时工,所以根本不会对这些劳务派遣员工进行培训,企业要的是来了就能上手干活,犯错了就可直接开除。
悲催的日本这一代大学生,一毕业面临的就是毫无晋升空间的职场环境,无法规划自己人生的职业生涯,只能被迫频繁的跳槽找工作。据粗略估算,这一批人中,只有大约不到47%的能够成功转正上岸,其他人只能在一个个企业之间流转打临工。
当时的日本社会并没有意识到这批大学生才是泡沫破裂的最大受害者,反而认为这些学生不够努力,不能吃苦,怨言太多,于是给他们贴上了垮掉的70后的标签。
日本政府之所以会把板斧砸向大学生,无外乎两个原因:
一个原因是老员工的终身雇佣制度是既定事实,既得利益群体太过庞大,难以撼动。
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此时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超过5%的红线,如果启动裁员,企业将背上沉重的赔偿金负担,而失业员工又将引发大规模断供潮。
日本政府的另外考量是,这些大学生的父母大都是企业的老员工,跟随着日本经济发展一起长大变老,都是有一定存款的有钱人,他们可以为自己失业的子女提供生活费,这些大学生在物质上不会出现太多危机。
日本政府其实还采取了一些措施,篇幅有限,仅拣重点的说说。
第五个原因,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日本第四大证券公司山一证券率先破产倒下,犹如多米诺骨牌一样,引爆了日本金融系统的一系列问题,造成了日本金融体系开始崩溃。此时,日本银行坏账率逼近10%,大藏省放弃了之前为金融机构强行续命的政策,主动推进金融机构破产重组,处理不良资产。这在日本被称为金融大爆炸。
据统计,金融大爆炸时期日本倒闭了153家银行,这里面不乏日本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日光银行这样的大银行身影。与银行业紧密相关的房地产也未能逃过,从这一年开始,以东京、大阪为代表的日本大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再次迎来一轮暴跌,沦为了实质意义上的负资产。
在日本,银行业被认为是百业之母。随着日本金融体系的崩溃,日本众多依赖银行贷款维持运转的企业顿时陷入困境,每倒闭一家银行就会连带众多中小企业破产。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继续蔓延,在3月,日本创下了单月倒闭1820家企业的历史记录。
日本政府此时已顾不得大基建了,匆忙转向扶持频临绝境的中小企业,最后通过超发40万亿债务才勉强控制了事态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的倒闭不仅进一步压缩了就业市场的岗位数量,还向社会贡献了一大批失业的精英人才。比如仅山一证券破产案,受到波及的员工即达1.2万人。
1997年11月24号,日本人在电视上见证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号哭记者会”。仅仅上任104天的日本山一证券最后一任社长也泽正平哭泣的哀求,求大家帮助失业员工再就业的画面瞬间让日本人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此前的六年对经济衰退仅是持怀疑态度,这一次知道用不着怀疑了。这张照片也成为了日本泡沫经济正式破灭的象征。
从此开始后的五年时间,日本政府已经自顾不暇,光救助企业摆脱困境就已经焦头烂额。别说日本的决策层,就连普通的日本民众此时也已无人关注大学生就业问题。
2003年,日本大学生的就业率跌到了55%,即每毕业两个大学生就有一个人找不到工作。就是这种情况,在日本社会也毫无波澜。大学生仿佛成了被日本社会遗忘的群体,这也就是他们后来被称为被遗忘的一代的原因。
2003年后,金融大爆炸的影响慢慢开始消退,日本政府又开始重新鼓励企业雇佣大学生,到了2007年,日本应届大学生就业率回升到70%。
此时,最尴尬的就是此前这十年间毕业的一代大学生们。他们已经毕业了十年,打了十年的临时工,日本的校园招聘对于这些早已不是应届生的他们来说毫无关系。
根据日本厚生省的统计,这一批大学生在35岁时的收入,低于泡沫时期的毕业生20%,也低于2003年之后的毕业生,成为了三代人中的最低收入群体,也是日本结婚率、生子率最低的群体。因而,他们又得了一个名称——失落的一代人!成为了时代的牺牲品!
启示
回顾日本失落的一代人的经历,给了我们很多教训。
1995年,100日元兑换人民币10元,1美元可兑换8.21元人民币,也是说,日元升值到1美元兑换80日元的高位。到了2020年,1美元兑换103日元,可兑换人民币6.5元左右。幸亏我国采取了较严格的外汇管制制度,否则人民币会升值更多,危机会更早到来。
1998年,我国出现了国企大规模下岗潮。在那个时间节点,上面采取的策略是大学扩招。1999年,新入学大学生数量153万,比扩招前的70万翻了一番。幸运的是,2001年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一代大学生毕业走出校门遇到的是我国经济大发展,充分吃到了时代发展的红利。
其实在早些年,就已经开始鼓励大学生回乡创业,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也不仅仅是口号。对于房地产泡沫,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政策,如限购、限价、提高首付比例等等。然而,疯狂的温州炒房团大妈们却拿一次次警告当耳旁风。
疫情爆发时,政府推出了大学第二次扩招。之所以2024年大学生就业显得这么难,因为这1100多万人是四年前大扩招时进的校门。
考公考编热、考研热,这个盛大场面与九十年代的日本是多么的相似;宅男宅女,全职儿女,啃老族,这在日本九十年代的大学生中就已常见;清华毕业生争当深圳小学教师,北大毕业生去干街道办事员,类似的事情日本东京大学的高材生在三十年前经常这么干。
上个月的消息,全国新增了大批硕士点、博士点,研究生扩招是板上钉钉的事。明年的高考,极大的可能会迎来第三次大扩招。从延缓大学生就业这个情况看,经济形势尚未迎来根本转机。这不,到处能听到企业开展减员增效的声音。
话题有点沉重,个人也对大学生们提不出什么好的建议。只好说,珍惜工作机会!甭管是熬夜打灰加班打螺丝还是熬夜码代码,有份工作,足矣!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