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张治中是国民党的高级将领,陆军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级上将,为国家的和平、稳定起到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也被称为“和平将军”。毛主席多次接触到起义将领,但只有张治中被毛主席称之为朋友。
同时张治中还与周总理建立过深厚的友谊,早在黄埔军校时期,二人的关系就很好,在北平谈判期间,更是周总理亲自将其劝说留在北平。今天就和小编去看一下,北平谈判破裂后,周总理是如何劝说张治中离开国民党,抛弃已经效忠十几年的蒋介石。
远赴北平
三大战役后,国民党内部已经四分五裂了,由于前线军队崩溃,蒋介石只好退居二线,于1949年初宣布下野。李宗仁乘机进入权力中央,继任了“代总统”的职位,这位“代总统”对和谈的兴趣很大,表示愿意和共产党人进行和平谈判,而国民党主和派的张治中一下子就变成了香饽饽。
原本张治中是蒋介石的亲信,但李宗仁妄图实现“划江而治”的企图,而张治中曾经三次前往延安,与共产党人有着很深的交集,遂推举其出来组成和谈内阁。
尽管李宗仁对张治中如此重用,但张治中还是对蒋介石忠心耿耿,可以说他就是蒋介石留在南京政府的一颗重要的“棋子”。蒋介石下野后,他深知蒋介石并没有和谈的意愿,便飞到兰州,在电话中辞去了和谈代表的职务。
但是李宗仁还是没有放过张治中,多次打电话催促张治中回到南京,还派遣程思远帮忙劝阻。在多方的劝说下,张治中再次返回到南京,勉为其难地接受了和谈大使的职务,随即前往北平与共产党谈判。
但是在前往北平前,张治中特意与吴忠信前往溪口拜访蒋介石,蒋介石多年在政坛摸爬滚打,自然明白这二人前来的用意,直言不讳地说道:
“你们是劝我出国的把?”
蒋介石毫无疑问是猜中了张治中此行的目的,作为“代总统”的李宗仁党内势力薄弱,如今只是有名无实罢了,尤其是军队的掌控力上更是不及老蒋一成。如今他委托张治中来劝说蒋介石出国,张治中也认为蒋介石此时出国更有利于和谈的进程,便欣然应允了,但蒋介石显然不是无能之辈,不可能如此轻易地离开权利的漩涡中。
蒋介石不等张治中反应,将手中的报纸打开,一下子坐到了椅子上面,对着张治中说道:
“如今我已经是一个普通国民,到哪里都可以自由居住,虽然我能够被逼下野,但决不能被逼亡命。这里是我的家乡,你们无权干涉我的自由。”
蒋介石的话让张治中一时间语塞,站立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蒋介石看出了张治中的窘迫,语气也缓了下来,嘱咐张治中转告李宗仁说道:“我一定全力支持他,自己愿意在家乡终老,不再插手政治。”就这样张治中也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只能无功而返地向李宗仁汇报了。
但这显然蒋介石口中的“不再插手政治”不过是搪塞别人的话语,在收到共产党发来的和谈事宜后,张治中还是在启程前找到了蒋介石去“请求指示”,为了让蒋介石能接受和平,他还让同行的屈武前往奉化做一做蒋经国的工作。
抵达溪口后,张治中把自己拟定的和平草案递给了蒋介石,蒋介石的目光将草案从上到下扫了一遍,微笑着对着张治中说道:
“文白,我没有什么意见,你这次担任的是一件艰苦的任务,一定要当心呐!”
如此的柔声细语是张治中少见的,随即蒋介石还带着他前去祭拜自己母亲的坟墓,这时的张治中认为蒋介石是真的不想插手政治,随即问到其对于谈判的看法。蒋介石则表示,“自己愿意和平,终老还乡。”
张治中大喜过望,将蒋介石的话信以为真,因为蒋介石的态度对和谈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便请示蒋介石能不能将他这句话公布出去,蒋介石看了一眼张治中,淡淡地说道:
“你自己斟酌吧!”
随着谈判的时期临近,张治中等人要前往南京,准备谈判,蒋经国亲自为他送别,离开前蒋经国对着屈武说:“文白先生太天真,现在还在讲和平,将来是没有好结果的。”
屈武不忍心隐瞒张治中,便将蒋经国的话告诉了张治中,张治中勃然大怒对着屈武吼道:“你应该早点告诉我的啊!我要当面质问他、教训他!他说的都是什么话?”
回到南京后,张治中将蒋介石的态度写成新闻稿,并当场发表了演说。随即在第二天就率队前往北平,参加和谈。
北平谈判
此时的蒋介石不过是欲盖弥彰罢了,他只不过是想要保存实力,等到时机合适再挑起战端,倒是蒋经国看出了父亲的端倪,直言“文白先生太天真”。
而且在张治中刚刚抵达北平,南京的进步学生就希望国民党能接受共产党提出的八项和平条件,不要徒增伤亡,但是国民党却对这些爱国学生进行了打压,发生了流血事件,这让人对国民党的诚意产生了质疑,加大了此次国共和谈的难度。
1949年4月1日,张治中等人来到了北平,刚下飞机,张治中就大感不妙,因为当他的目光扫过机场的人群后,却没有看见共产党的首席代表周总理。顿时心里暗想,自己曾经与周总理在黄埔共事过一段时间,又身负和平谈判的重责,以周总理一向待人和善的性格却不在欢迎人群中,实在蹊跷。
当他们来到六国饭店时,在大厅之中一句标语非常显眼:欢迎真和平,反对假和平!张治中看到标语,便对屈武说道:“看来共产党对我们和谈的诚意还是存有疑虑的。”这时张治中也意识到,周总理没有在机场迎接自己定是出此缘由。
傍晚,周总理抵达六国饭店与张治中等人交谈,周总理在些许的寒暄后就厉声地问道:“文白兄,我请问你,既然你来北平是为了和平解决两党的问题,但是你为什么事前还要亲自到奉化溪口,向战犯头子请示呢?”
周总理的话让张治中愣了一下,面对这种问责他是没有思想准备的,他只能尴尬地说:“恩来,这是有苦衷的,为了不让这次和谈付诸东流。我总是要询问一下各方的意见的,我这次前去就是为了摸个底。”
毫无疑问,张治中的回答是苍白的,我党真正关心的是蒋介石此次下野是真的追求和平,还是说要掩人耳目派遣张治中来拖延时间,这都是我党不知情的。在前往北平前张治中专门拜访蒋介石,是否暗中接受了什么任务,这也是我党不知情的。在关乎国家和平的事情上,只要事情没有画上休止符,一切都不能掉以轻心。
听完张治中的解释,周总理的话语更加地严肃地说道:“不管你怎么说,你这样做只能说明蒋介石还在发号施令,这种由蒋介石导演的假和谈我们不能接受!”
听到这里,张治中的情绪也出现了激动,他反复向周总理解释拜访蒋介石的理由,两人因此争执了一段时间。之后的双方代表在“八项条件”涉及的问题产生了分歧,主要是对“战犯”、“渡江”与“部队改编”三项,就此谈判陷入了僵局。
1949年4月8日,北平的香山双清别墅上迎来了一位国民党客人,这个人就是张治中。这位客人刚到别墅,毛主席就一把握住了他的手,双眼注视地问道:“文白先生,别来无恙啊?”在密切的交流后,两人走到了会客厅,毛主席真诚地说:“谢谢你,1945年在重庆,多亏了你热情的款待啊!”
其实早在1945年毛主席和张治中便发生过一件趣事,那时正值国共谈判,张治中赶赴延安接毛主席前往重庆。因为当时国民党各个派系对和平的意见不统一,周总理对毛主席的人身安全很是担心,为了打消疑虑,维护和平,张治中将自己居住的府邸腾了出来供毛主席休息;原本是一个加强排的守卫力量,在张治中的要求下还特意增派了一个排的便衣用来加强警戒,他还对所有警卫人员叮嘱道:“对于毛主席的保护要胜我十倍。”当毛主席离开重庆时,张治中还亲自相送,一同飞往了延安。
因此毛主席和张治中产生了深厚的友谊,随即毛主席邀请张治中进行谈判事宜的交流,在交流期间,毛主席话语亲切,情感真挚,让张治中感到十分地友善,内心中的紧张与烦躁也逐渐消退了不少。
寒暄过后,毛主席直入主题,问到了和平谈判的事宜,张治中回答道:“我已经和恩来先生交谈了很多,同来的代表也和中共代表聊了很多,当然我们是有分歧的,需要慢慢来。”
尽管两人关系极好,但毛主席还是申明了自己的意见:“4月17日必须解决问题,18日之后无论和谈是否成功,解放军必须渡江。同时还要争取代表团的全部成员都要签字。”
张治中倒也没在这时纠结于“渡江”问题,反倒是把注意力放到了“战犯”的问题上,张治中希望战犯名单不要列入条文之中,毛主席对此十分地大度,为了能促成此次和谈,可以不在和平条款中写入战犯的名单。
这次会见,毛主席对南京代表团的处境表示了理解,作出了诸多的让步。但在之后的一次谈判中,张治中却用了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让周总理当场拍了桌子。
此时正处于第二轮和平谈判之中,双方就“渡江”和“部队改编”问题产生了争执,这时张治中却用“兄友弟恭”来比喻国共之间的关系,他表示:
(http://www.173d.com.cn)
来源:http://www.h6240.cn
(http://www.zsrpns.cn)
来源:http://www.xiaoguilicai.cn
(http://www.163sf8.cn)
来源:http://www.h4721.cn
(http://www.222211111.cn)
来源:http://www.xzslhbgs2008.cn
(http://www.91580.com.cn)
来源:http://www.mtzqw.cn
(http://www.zh-shipyard.com.cn)
来源:http://www.1-70.cn
(http://www.imailtech.com.cn)
来源:http://www.dtxinwen.cn
(http://www.xtwyi.cn)
来源:http://www.oybw.com.cn
(http://www.krapay.cn)
来源:http://www.gogfree.cn
(http://www.jssazn.cn)
来源:http://www.yinshuai.com.cn
“在中国有句古话,说起来恩来先生可能会觉得有封建意味,这句话就是‘兄友弟恭’,我觉得这句话是不无道理,比方说,国共两党之争,就如同兄弟之争,都是中国人,都是一个民族的同胞。谁吃亏,谁占便宜,这个不必太过较真。”
在停顿了片刻后,张治中说道:
“过去哥哥有错,自己对于过去的错事,感到惭愧,如果弟弟能把家当好,哥哥还是会为之高兴,并尽力扶持弟弟…….”
我们可以看出,张治中的思想中还是代表着一部分“中间派”的,这些“中间派”都是爱国爱民、却身处党国的一些人,他们并没有盲目地信从蒋介石,但自己还对国民党心存幻想。
周总理直接拍桌而起,面对这种论调严肃地指出,“对于文白先生的话,我想辩白几句,假使双方都是为了国家和平而奋斗的,这样说无可厚非,今后大家都可以摒弃前嫌一起合作。但是就拿国民党过去二十多年来说,蒋介石的领导来说,这并不是兄弟之争,这就是革命与反革命,这番话即便是说给孙中山先生听,想必他也是不会同意的。就像当年,孙中山先生,对清政府,对袁世凯的讨伐,都不是兄弟之争,都是革命与反革命之争。”
张治中当即对自己的言语不当进行了道歉,希望周总理能明白这只是他一人的见解,不要因此延误大局。
弃暗投明
4月15日,中共与张治中为首的南京代表团达成了共识。张治中已经为了和平做了自己的最大努力,但蒋介石最为关心的“渡江”和“部队改编”的要求还是被我党拒绝了,所以他痛骂张治中是个无能的将领,这个协定简直是单方面的投降。
4月20日,李宗仁对该协定也提出了异议。他明确地表示自己反对解放军渡江,并拒绝在协定上签字,此时的他也露出了自己的獠牙。
4月21日,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下令发起渡江战役。从此开始,全国统一进入了倒计时阶段。
北平谈判破裂后,由于解放军已经打过了长江天险,考虑到南京代表团的安全问题,周总理希望代表团能留在北平,当时大部分人都愿意留下,但张治中则认为,代表团是为了和谈而来,既然和谈已经成为不可能的,自己就没有留在北平的必要,而且自己作为首席代表,更是应该回去复命。
周总理听闻此事,亲自赶往六国饭店,见到张治中后,希望他能留在北平。周总理态度坚定、言辞诚恳地说道:
“‘西安事变’我们已经对不起一位姓张的朋友了(指张学良),今天我们再不能对不起你这位姓张的朋友了。我看你这个人还是封建,为什么只对某些人存幻想,而不为中国的革命和广大人民着想呢?你留下来对于其他地方的和平解放是有作用的,至于家里人,由我安排,尽管放心。”
这些话对张治中的触动很大,他也逐渐想通,决心与蒋介石决裂,投向人民的怀抱。至此张治中决定留在北平,但是自己的一家老小还在南京之中,这让张治中十分地着急。
然而国民党方面此时有了动作,6月15日,国民党中央社发表了《张治中在平被扣详情》。6月20日、22日发出电讯,说张治中在北平策动和平,受到了中共“唆使”,至今下落不明。张治中不想成为国民党污蔑共产党的工具,于6月26日发表了《对时局的声明》,在此声明当中,他表明了自己的感想和认知,希望国民党各方面人士能接受和平协定,与中共合作。但也因此受到了国民党特务的暗杀,不知道自己的家人是否安全。
有一天,周总理找到了张治中。随即邀请他去机场迎接客人,张治中对此十分地不解,连忙问总理是迎接何人?那个人和自己是否认识?
此时周总理会心一笑地回道:“你当然认识,而且都是你熟悉的人。”
一路上张治中都在回想是谁要自己去迎接,又将自己熟悉的人一一列举了一番,却还是没有头绪。抵达机场后,张治中看到飞机的舱门缓缓打开,迎面而来的是自己的妻子和孩子,身后还有着自己的亲人。这些孩子已经好长时间没有见到自己的父亲,哭着就扑到了自己的怀中,张治中顿时红了眼眶,满含热泪地对着周总理说道:
“恩来先生,感谢你想得周到,我们全家永远不会忘记你。”
1949年9月,张治中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此次会议至关重要,而他的一番话关系到了中国国家名号的确立。
当时毛主席的想法是采用“中华人民民主共和国”一词当作国家名号,但张治中却认为,“共和”一词已经有“民主”的意味,不需要如此烦琐,随即建议采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这建议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同意,也因此我国的国家名号确立了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上,“和平将军”张治中站在了天安门城楼之上,此时的他见证了新中国的成立,也见证了和平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