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差不多培养出国军王牌精英的黄埔
军校里,除了我军跟国军学生由于意识形态和政治信仰不同而各走各路。在黄埔国军内部,也有自身的派系体系,像黄埔太子爷胡宗南靠着蓝衣社和老蒋的关系网形成了他的“胡派”;陈诚凭借自己当教官的影响力,还拉拢了黄埔学生组成“土木系”。
除了靠上下级关系,在黄埔乃至国军内部,因乡土情结产生的派系也屡见不鲜。
就说校长老蒋吧,他就爱用自己的浙江老乡。跟老蒋关系特铁的陈诚是浙江青田人,他手下土木系的 4 大金刚有 3 个是浙江的。要知道,咱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乡土朋党拉帮结派这回事,在黄埔这边找依靠也没啥可指责的。
但跟胡宗南、陈诚那些关系好的“浙江帮”不一样,同样是培养出众多黄埔名将的另一个大省——陕西,却没凝聚成一股势力。而且,从陕西黄埔嫡系走出来的名将,甚至彼此瞧不上,一辈子都不往来。
为啥黄埔出来的那些出色的陕西名将
,不能形成属于他们自己的派系呢?
【黄埔陕西名将】
在黄埔 1 - 6 期(广东校区)的学生里,差不多有 11000 名毕业生。从地域分布来看,南方的湖南、广东、浙江和四川排在前四位。那时候革命大本营在南方,而且还有“北保定、南黄埔”的地缘关系说法,所以军校里大多是南方的学生。
不过在前十的榜单里面,有一个北方省份,它就是陕西。
山西总共出了 277 名学生,占比 2.5%,人数不算多,不过黄埔来自陕西的名将成才率特别高。
一期里老蒋有俩爱将,一个是杜聿明,另一个是关麟征。此外,还有黄埔(陆大)的校长张耀明、陕西省主席董钊、国军快速纵队的虎将马励武。在黄埔 4 期排名前十的名将当中,胡琏、张灵甫和刘玉章都来自陕西,真可谓是名将众多。
杜聿明,蒋介石的救急能手。
早年杜聿明在黄埔军校那会,水平不算出色,在学校根本没法跟胡宗南还有陈赓这类厉害人物比。尽管在东征陈炯明
的战斗中稍微露了点锋芒,可还是没被老蒋看重,北伐开始前还被派到北平守陵去了,甚至有一阵进了杂牌军,日子过得很惨。
还好南下投靠校长那会,能接触到张治中,跟了张治中以后,他官运就顺起来了。
起初在老蒋王牌的 25 师当旅长,在南天门跟日军关东军大战时,他作为副师长接替受伤的老乡关麟征,多次击退日军,这使得他声名大噪。
全面抗战打响以后,他手下的第 5 军在抗战中功劳很大,在昆仑关一仗把日军第 5 师团打得很惨,第一次远征作战时还掩护英军撤退,赢了好多场战役。抗战胜利后,他又接连担任东北保安司令、徐州剿总的副总(实际指挥的人)。在这些战区剿总里,杜聿明多次和我军的两大战神林总和粟裕较量,在四平街等战役给我军带来了不小的麻烦,虽说最后战败被俘,但也是我军很强的一个对手。
关麟征,被大家称作黄埔大师兄。
老蒋管他叫关铁头,从入学起就是个风云人物,在黄埔一期里那也是相当有名。可他跟能隐忍的杜聿明不一样,关麟征是个实实在在的陕西人,有话直说,办事爽快,所以在校的时候就有一群追随者,天生就是当兵打仗的料。
在北伐战争时,关每次打仗都必定冲锋在前,而且冲锋时必定带头,接着跟着北伐将军打下了江西的好多城池。1927 年,老蒋第一次下台后,他跟胡宗南等人带头瞎折腾,让桂系那些人没办法掌管老蒋的嫡系部队,保住了老蒋的根基。所以老蒋重新上台后,他就受到了重用,还当上了 25 师的师长。
25 师那可是相当有名,后来扩编成了 52 军,被称作国军第六大主力。在南口抗战里跟日本关东军拼命血战,接着在台儿庄战役中又把日军的第 10 师团和第 5 师团打得很惨。在台儿庄打了败仗后,身为第 5 师团师团长的板垣感叹说,关麟征的 1 个军战斗力能顶国军 10 个军。
在抗战后期负责守卫云南国境,还当上了黄埔校长,甚至在这后期短暂出任国军陆军司令,在黄埔将领心里成了老大哥。老蒋在武汉珞珈山军官训练团讲话时讲过:“要是咱们的军队都跟 52 军那样战斗力强,打败日本军队没啥问题。”
黄埔一期的老大哥是这样,黄埔四期的另外三位也一点儿都不差。
在黄埔 4 期里出类拔萃的人物,除了咱们这边的林总,在国军中得算上两位陕西籍贯的将领,一个是胡琏,另一个是张灵甫。
抗战那时候,胡琏当旅长的时候在淞沪会战里跟日军在宝山拼死血战,在这血磨坊和日军拼刺刀,把日军搞得很难前进。他升任师长以后,又在湖北的石牌会战中打败了精锐的日军 11 军,保住了重庆的北大门。他在作战时那种不怕死、跟阵地同生死的劲头,也体现出了陕西冷娃为国献身的壮志。张灵甫虽说有争议,可在抗战里也算得上是一员猛将,他脾气冲,很有关麟征的风格,属于敢往前冲的虎将。
在解放战争的时候,胡琏跟张灵甫先后当了国军 5 大主力里的 18 军和 74 军的军长,属于少壮派国军将领的核心人物。这两个军整编成为 11 师和 74 师以后,在华东给咱们解放军带来了不少麻烦,像 1946 年的涟水,还有 1947 年的南麻战役,都让战神粟裕没什么办法。
当然,让粟裕觉得难对付的陕西娃除了这俩,还有同为黄埔 4 期的刘玉章。刘玉章虽说名气比不上前面那两位,可也不是好惹的。在辽沈战役里,他是国军 52 军军长,作为能从辽沈战役里全身而退、逃出东北的少数国军部队之一,刘玉章肯定有自己厉害的地方。这人打仗沉着,爱耍滑头,看上去没啥特别出彩的,却总能保住自己的实力。特别是在进攻上海的战斗中,3 野的 29 军跟防守月浦的 52 军打得特别僵持,52 军就跟颗钉子似的,死死卡住了我军进上海的要道。
所以在辽沈跟上海战役里能从林总和粟裕那儿逃脱,刘玉章也算得上是比较难对付的国军将领。
可以讲在某种程度上,陕西籍的国军黄埔将领在抗战后期还有解放战争的时候,属于国军前线打仗的核心力量,他们在老蒋眼里的地位,不比“浙江帮”和“广东帮”低。
【难成气候的陕西帮】
回到之前讲的那个事儿,就是“陕西”国军中人才那么多的将领,咋就不能成规模,甚至像胡宗南那样形成一个系统的派系呢?
对于这一点,雨田君觉得就是这几个因素造成的。
首先,谁来当这个带头的大哥?
从古至今,一个派系的形成,通常得有个能为大家谋利益的头儿,像土木系的头儿是陈诚,胡宗南和汤恩伯分别是各自派系的头儿,浙江那帮人也是以胡宗南和陈诚他们为首。这些头儿对下面的人都掌控得特别到位,自身也有魅力,能保证派系的凝聚力。
要能当上魁首,最起码得有这么个条件,那就是资历必须得深厚。
上面说的这些头儿大多是在国军中曾经威风一时的大佬级人物,起码也得是国军上将及以上的资历。像汤恩伯和胡宗南那时是中将加上将,陈诚是一级上将,在陕西籍的这些将领里,其实多数都是地位不高但权力很大的典型。
所以在抗战跟解放战争的时候,这些人因为军龄的缘故,在资历方面还称不上是大佬级别的。
杜聿明直到 1945 年才晋升为中将,在抗战的好些时候,像率领第 5 军进行昆仑关作战和远征缅甸,那会都是少将军衔(中将职务)来领导部下的。
要说资历,黄埔的大师兄关麟征是最有希望当上上将的。1935 年 4 月,他跟黄杰、李玉堂、黄维、宋希濂还有桂永清,一起升为少将。1936 年 10 月,这批人又同时升成中将,这可比杜聿明早了足足 9 年。要是解放战争再多打几年,说不定关麟征就能当上上将。(要知道 1952 年桂永清和黄杰都升为上将了,所以 1949 到 1952 年之间,关麟征也不是没可能从中将加上将衔。)毕竟在解放战争的时候,关麟征的职务可不低,他先后当过黄埔的校长。
可谁能想到国军败得这么迅速。
所以这两个人资历都不行,更别提其他将领啦。
就话事人的选择先决条件来说,陕西籍将领里没一个能真正进入国军中枢,所以想跟老蒋的“八大金刚”那样开宗立派,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其次,是陕西籍将领彼此之间存在的矛盾。
上面说的谁来当带头大哥这个事儿,是因为陕西籍将领之间愿意弄成派系,一个派系得有共同利益才能聚一块。可对黄埔的陕西籍将领来讲,他们的关系可不是“老乡见老乡”那种亲热。
(http://www.dggox.cn)
来源:http://www.ricesun.cn
(http://www.0832music.cn)
来源:http://www.mwdqw.cn
(http://www.guoyinbo0.com.cn)
来源:http://www.boo7.cn
(http://www.ivivt.cn)
来源:http://www.200kg.cn
(http://www.yesjoin.cn)
来源:http://www.gotojh.cn
(http://www.81483.cn)
来源:http://www.84729.com.cn
(http://www.trendssfw.cn)
来源:http://www.weixinqiye.cn
(http://www.47cp.cn)
来源:http://www.xjbyq.cn
(http://www.nhyikai.cn)
来源:http://www.snuy.cn
(http://www.8haoyj.cn)
来源:http://www.qbfd.com.cn
实际上,这些陕西籍的国军中高级将领,私底下关系不太好。
关麟征本人特别想把陕西帮整合起来,让其成为一股势力。
在自己发家的根据地,大量任用陕西籍将领,像他长期的副手张耀明就是这样。当年接手 52 军前身的 25 师时,手下的两个旅长是同为陕西人的张耀明和杜聿明。在当 52 军军长的时候,张耀明是副军长,后来成了集团军司令,还想让张耀明当 54 军军长(没成功)。
解放战争的时候,在辞去黄埔校长一职后,是张耀明接了这个摊子,成为黄埔的第三任校长,所以有人就拿这事儿调侃张耀明,说他专门给关麟征唱落幕的戏,这从侧面也证实了关张二人的关系。
除了张耀明,刘玉章他们也是关麟征带出来的名将。就算是不同派系的胡琏,虽说在土木系里,可跟老大哥关麟征的私人关系不错。1949 年国军退到宝岛时,胡琏还专门去香港找关麟征商量出路。
有朋友,那就会有敌人,和关麟征合不来的陕西籍将领可不少。
在抗战的时候,同在 9 战区的关麟征和张灵甫之间有点小别扭,他俩来往不多。抗战胜利以后,张灵甫掌管 74 军,关麟征还在公开的场合,好多次说张灵甫没资格当国军最王牌军的军长。
至于另一个人杜聿明,那就更甭提了,说他俩是仇人那都算轻的。
当初国军组建 25 师时(师长是张治中),作为该师旅长的关麟征老是欺负手下的副旅长杜聿明。那时候关麟征对部下挺纵容的,而杜聿明又是个做事特别认真的人,所以他俩之间老是闹矛盾。
等张治中和徐庭瑶走了以后,没了靠山的杜聿明免不了给关麟征使绊子。
在长城抗战时,杜聿明接替受伤的关麟征于南口多次打退日军的进攻,这让关麟征这位师长很没面子。25 师撤退休整后,关麟征利用职务把杜聿明直接给挤兑走了。所以杜聿明宁可去老上司徐庭瑶那儿当装甲兵上校团长,也不想在关手下当少将副师长。
两人的争斗一直延续到了解放战争的时候,1945 年他俩为争东北保安司令这个有实权的好差事,私底下那也是明着争暗着斗。杜聿明当上后,关麟征在不是公开的场合多次讲,杜聿明在东北指挥不行,要是让他上,肯定能打败林总,把我军从东北赶出去,从这就能看出他俩关系有多糟糕。
关麟征想着弄陕西帮,可杜聿明对这没啥兴趣。
他能崛起,根本就不是靠陕西老乡,他只听校长的,就算要发展自己的势力,用的也是第五军系的邱清泉、廖耀湘和郑洞国这些人,没一个是陕西的。在他眼里,这些能过命的战友可比老乡靠谱多啦。
最后,要说的是陕西籍将领自身存在的问题。
就事论事来讲,在黄埔国军嫡系里头南方将领居多,来自陕西的这些名将,真称得上是“异类”。特别是在特别看重论资排辈和派系的内部,他们处在嫡系的末位,所以他们只能依靠着国军大的派系过日子,孤零零的或者在各派系之间晃悠。
比如说出身 74 军系的张灵甫,老是自称是老蒋的门徒,那架势就好像脑袋上明摆着写着“我是校长的人”。他投靠的也就俞济时、王耀武这些人。胡琏呢,是土木系的猛将,比起陕西帮靠着小委员长陈诚,他在国军中委身于最大的派系倒也不觉得丢人。
杜聿明先后跟着徐庭瑶、何应钦这些人,可始终进不了何系核心层,而且他真正起来的时候,国军早就垮了,哪还有空弄派系、培养自己的人马。
这些将领啊,不管多还是少,在国军里头都得靠着别的派系才能活下去,哪能有那个本事自己出来挑头,把平常都不咋打交道的老乡拉拢过来,再搞出个新派系呀?
【雨田君说】
在国军的那些黄埔将领里面,陕西出了好多优秀的人,可最后并没有成为一个派系集团。说到底,一方面是将领之间的人际关系、资历这些存在先天的缺陷,另一方面在于背后的老蒋,除非是浙江籍贯的人,否则深受地方军阀困扰的老蒋,绝对不想在自己的嫡系里再分裂出像桂系那样的地方军阀。
— 完了 —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