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深究科学|撰文

气候变化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环境,高温、极寒等极端天气不断频现,这势必会改变疾病传播格局,加速病原体变异。

2023年,佛罗里达州发现了4例疟疾病例,得克萨斯州发现1例疟疾病例,这是20年来首次在美国发生疟疾局部传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变化带来的温度升高,影响了病原体的传播格局。至于气候变化是如何加剧致病性传染病传播,我们知道,气候变化会直接带来高温、洪水、干旱等极端气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前有研究者发现,在不同的单一气候因素中,气候变暖是影响传染病最大的因子,其次为降水、洪水、干旱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接下来,我们以单一传染病传播为例进行分析。2022年4月,北京师范大学公共健康研究中心田怀玉教授与美国、欧洲合作者共同发现,升温导致我国海南疟疾传播格局发生了变化。半个世纪以来,海南平均气温上升了1.5°C,最低气温上升了2°C,气温上升改变了当地疟疾季节性高峰出现时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事实上,气候变化正在改变人畜共患病的传播格局。2022年4月,《自然》杂志发表一项研究显示,到2070年气候变化将导致数千种新的病毒在不同物种间传播,可能会增加新发传染病从动物传播到人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谓人畜共患病,是指由在动物和人之间传播的病毒、细菌、寄生虫和真菌引起的疾病。人体和其他动物一样,体内有各种各样的病原体,这些病原体可以同时在人体或动物体内存活,因此当我们接触病原体之后,可能会患上相同的传染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两年,西非的埃博拉疫情就与当地人频繁接触以及猎杀非人灵长类动物密不可分。有数据显示,超过70%的新发传染病都来源于“人畜共患病”,比如猴痘、新冠等都属于人畜共患病。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研究员、全球健康学院环境健康与生态安全系系主任殷堃表示,“人畜共患病现在实际上占了传染病的70%以上,以后也可能随着人和自然界的接触更为频繁,这样的一个比例可能进一步地增加,也增加了传播和进一步危害的风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气候变化增加了跨物种病毒传播的风险。一方面是温度升高,加剧携带病原体的蚊虫传播;另一方面,在全球不断变暖的趋势下,许多动物的生存环境被挤压,它们不断迁徙,寻找新的环境生存,增加了人畜共患病的风险,为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挑战。

殷堃说道,“一些动物会在气候变化下生活的范围会发生进一步改变,也就是说一些动物和一些其他可能接触不到的媒介或接触不到的动物会产生更为密切的交流。交流的过程中,病原的微生物组会发生协同的进化。这种协同的进化包括了对它的侵染的宿主媒介生物发生变化,比如本来一些媒介生物不携带的,可能因为这种协同进化就携带了。”

他进一步补充,“此外,也包括它的毒力可能会发生变化,比如说本来没有毒的,然后它现在产毒了,也会影响到一些病原体的传播。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它可以促进病原体的变异,本来像新冠一些病毒可能对人体影响并不大,但后来影响比较大,就会带来进一步潜在的一些比较高致病性的病原体,一些传染病的大流行。所以说,气候变化实际上对传染病,尤其是我们一些病原体的传播,还是有非常深远的影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些年,大卫·阿滕伯格在《气候乱季》纪录片中阐述了气候变化正在扰动全球千百万年来形成的气候格局,比如气温、降水、干旱等,随之而来的是病原体的传播格局也正在被打破。长此以往,它们将加速向人类以及牲畜传播,势必会对整个人类健康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也许下一个大流行就潜伏其中。

创作团队 深究科学 致谢 北京大学新媒体研究院 社会化媒体研究中心 素材来源 NOAA、WikiMedia、Pixabay、联合国官网、ADC review等

Deep Science预印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