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进攻库尔斯克的行动引发了另一场讨论:那就是“核吓阻理论”。过去外界常常认为一个国家拥核能够阻止他国的入侵,有效保证本国的安全,以色列、朝鲜、伊朗也都是根据这一理论才开启了拥核进程。
乌军成功的库尔斯克攻势将迫使人们重新思考“核威慑”理论
在俄乌冲突过程中,尽管西方非常希望能够利用这次机会击败俄罗斯和普京,但俄罗斯的核武器和核威慑始终让西方在向乌克兰提供进攻性武器方面始终支支吾吾,至于说向乌克兰派兵更是非常不现实。
但这次乌军突袭库尔斯克显然改变了外界过去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认知:乌克兰攻入俄罗斯西部的库尔斯克,不仅是为反击俄罗斯进攻乌克兰而采取的仓促之举,也标志着首次有一个已宣布拥核的国家,面临另一个国家的入侵和占领。美国《华尔街日报》则指出,乌克兰不断试探着俄罗斯总统普京的“红线”,这次其攻入俄罗斯领土的举动将让外界重新审视冷战时期的“核吓阻”理论。
乌克兰也想借这次的行动促使白宫向乌克兰提供打击射程更远的武器,并允许他们把这种武器用于攻击俄罗斯本土。下面就来看一下乌军库尔斯克行动带来的另一个影响。
(一)乌克兰的库尔斯克行动引发了一场目的讨论
随着俄军增援部队的到来,乌军库尔斯克行动的高潮已经结束,进入俄罗斯本土的乌军再想做更多的推进显然已非常困难,接下来乌军大概率是要转入防守对峙阶段,通过建立防线和俄军在俄罗斯本土来一场对峙。
对于这次乌军突袭库尔斯克的目的,之前外界是众说纷纭,初步总结一共有这么几点:其一,希望能够通过突袭库尔斯克让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回防,以此来减轻前线乌军的压力。不过从现在的情形看,这一意图显然已经失败了,顿巴斯方向的俄军并未回撤,反而利用当地乌军疲惫,得不到预备队、炮弹支援的机会迅速向红军村方向推进,日前俄军距离红军村只剩8公里,已经有专家预测:红军村的陷落已经不可避免。连泽连斯基都承认:当下红军村的局势非常不容乐观。
其二,拿下边境城镇苏贾,截断俄罗斯和欧洲的主要能源通道。不过从乌克兰后续的表态看,他允许俄罗斯今后继续通过乌克兰向欧洲供应管道天然气,这一目的恐怕是一个争议性讨论。
乌军在库尔斯克的突袭很成功,这是俄罗斯本土从卫国战争后首次遭入侵
其三,获得谈判筹码,和俄罗斯“土地换土地”。外界普遍认可这一点,英国《泰晤士报》在分析中提到:在乌军战场处于劣势,收复失地渺茫的背景下,为了打破战场僵局,加速结束这场冲突,乌军决定走一招险棋,通过进攻俄罗斯本土,啃下一块地盘,作为和俄罗斯交换失地的筹码。从理论上讲,这种可能性非常大,如果接下来乌军修筑防线的话,这恐怕是永久盘踞的信号,一旦到了谈判桌上,双方恐怕都不可避免地就领土问题展开交锋。
日前泽连斯基在基辅的一场活动中还提到了一点:乌克兰有一套自己的“胜利计划”,而突袭库尔斯克就是第一步,而这一步已经完成。这句话引发了外界讨论:泽连斯基的“胜利计划”和库尔斯克攻势有多大关系呢?
从泽连斯基提到这份“胜利计划”的关键在于美国点头,再加上后续还要涉及能源基础设施问题时,可以做了一个猜测:乌克兰希望以这块地盘为平台,希望获得美国许可,使用远程武器密集打击俄罗斯境内的能源基础设施,进而让俄罗斯社会对这场冲突疲倦,而乌克兰则可以利用这一筹码和俄罗斯在外交方面讨价还价。
(二)核武器不是用的,但它却是保护国家安全的关键手段
不过就在近日,美国媒体舆论还通过这场突袭攻势做了一个有关核威慑的讨论。9月1日,记者麦克斯以“乌克兰侵入俄罗斯领土,拥核国家不会遭到攻击的理论失效?”在《华尔街日报》投书了一篇文章,该文章声称:乌克兰的这次行动想证明俄罗斯的“核禁忌”可以被打破,而不会产生可怕的后果,美国完全可以在援乌方面放开手脚,这将外界重新审视冷战时期的“核吓阻”理论,迫使世界重新思考核武器在威慑中的作用。
这篇文章是这么写的:数十年来,核升级理论一直假定拥核国家基本上不会受攻击,因为侵略者要冒着引发“世界末日”的风险。包括以色列、伊朗、朝鲜和利比亚在内的相对较小国家之所以追求核武器,部分原因就是为阻止更大、装备更精良的对手发动攻击。
核武器的可怕效果意味着人们在尽力规避它使用,但它却有很大的威慑性
从1945年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并在日本广岛、长崎投放产生“蘑菇云”之后,全世界对这种毁灭性武器有了根深蒂固的认知:无论如何都要规避这种武器的使用。不过这种认知恰好产生了另一种效果:若想彻底维护自己的国家安全,拥有核武器是非常关键的一环。所以除了联合国五常外,其他不安全的国家纷纷出于这一原因走上了“拥核”之路。
以色列从建国以来就处于强敌环伺的环境,尽管以色列从未有明确的声明表示有核武器,但从特拉维夫官方的一些模糊性以及国际媒体所陆续披露的内幕消息看:大家都认定他是一个“拥核”国家,手中至少有几十枚核武器。
伊朗从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也是处于危险的环境中,1980年伊拉克进攻伊朗,两国爆发了8年的战争。冷战结束后,以色列和伊朗彻底闹崩,从2003年伊拉克战争结束后,以色列一直紧盯伊朗。美国就更不用说了,从1979年以来,美国一直有对伊朗进行政权更迭的想法,小布什时期被认为是伊朗最危险的时期,因为伊朗的两边都有美国军队的存在,小布什随时都会对伊朗动手。在此背景下,伊朗也走上了研发核武器的进程。
从2014年乌克兰危机爆发再到2022年的俄乌冲突爆发,外界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曾经的乌克兰也是一个拥核国家,最后在俄罗斯和西方的忽悠下才放弃了核武,如果乌克兰不放弃核武器的话,乌克兰还会有今天这一局面吗?想到这一点,恐怕很多遭遇危险困境的国家都会加大“拥核”进程。
从某种意义上讲,研发出核武器并非要用,而且大家也都会尽力规避使用,但它确实是维护国家安全必不可少的武器,而且是最具威慑性的武器。正如该文章所说的那样:几十年来的核升级理论表明,拥有核武器的国家对攻击有相当大的免疫力,因为这将意味着入侵者有挑起“世界末日”的危险。
出于国家安全考虑,伊朗也走向了研发核武器的道路
(三)乌军突袭俄罗斯本土引发了一场有关“核威慑”的讨论
这篇文章继续写道:乌克兰入侵库尔斯克是一个所谓的核大国第一次面临来自另一个国家的入侵和占领。而且乌克兰不是一个核大国,他没有核武器,在常规武器数量上也不如俄罗斯,但基辅在三个多星期的时间里控制了将近1000平方公里的领土。这是一个惊人的转折。多年来,战略家们常设想北约国家在战斗中如何夺取俄罗斯地盘,丝毫没想过一个陷入困境的弱国能做到这一点。
现在西方正在思考当前事件对俄罗斯升级前景和未来军事博弈的意义。理论上的风险面临着现实世界的考验,这迫使人们重新审视核武器在吓阻中可以发挥的作用。
二战后开启的冷战之所以能够规避美苏爆发直接的热战,避免引发东西方之间的“第三次世界大战”,说到底就是因为双方之间“核均衡”。谁也赌不起拥核国家之间的较量,即使最后冷战也是以苏联内部自行崩解的形式而结束,并非有外界的强力攻击。
冷战结束后,俄罗斯的国力堪称一落千丈,和曾经的苏联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在国力严重衰退的背景下,俄罗斯依旧凭借“核大国”的地位迫使西方不敢小视俄罗斯,甚至而言,凭借“核大国”这一身份,俄罗斯还能够与美国展开一场地缘政治的博弈。
由于“核大国”这一身份,在俄乌冲突爆发的前后,美国始终重申不会派兵进入乌克兰,同时在援乌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谨慎,尽管他非常希望能够借乌克兰之手击败普京和俄罗斯。从某种意义上讲,美国对俄罗斯核动态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普京政权的关注。
在更早之前乌克兰袭击俄罗斯,以及“瓦格纳”兵变过程中,美国都保持一种谨慎,因为他们非常担忧他们会接近俄罗斯的核武器存放地,会造成核武器的扩散。
由于俄罗斯的核威慑,拜登在向乌克兰提供武器的问题上一直很谨慎小心
在乌克兰战场上,美国的态度经常处于矛盾状态,他一边希望俄军能够在战场上失败;但另一边又担心这种失败会刺激普京铤而走险,使用“战术核武器”。所以对于乌克兰一些冒险行为,美国经常出手约束。2022年9月乌军取得哈尔科夫大捷,大败后的俄军士气非常低落,普京在当时的部分总动员的全国电视讲话中曾提到了“一切手段和方式”,这让西方的神经变得非常敏感,他们利用一切手段观察俄罗斯核武器的动向,同时还分析普京说的每一句话。
而这次乌军突袭库尔斯克在西方舆论是在冒俄罗斯核打击的风险,因为当本土遭入侵时,此时使用核武器的风险最高。但这次乌军突袭成功,拿下了一块地盘,而普京虽然很生气,但并未提到“核威胁”,如美媒所说,这可能会让西方重新认识“核威慑”。
该文章继续写道:据俄罗斯公布的核政策,莫斯科方面只有在国家主权或领土完整受威胁时,才会动用核武器。尽管乌占俄一大块领土,但双方似乎都不认为库尔斯克地区具有战略重要性,因此乌克兰的袭击虽让克里姆林宫尴尬,但看起来还没有越过俄罗斯的红线。或许只有乌克兰取得重大成就或俄罗斯遭受重大损失才能导致核升级。但这种升级将从大量使用非核武器开始,而不是对特定领土发动突然袭击。
然而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是核博弈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俄罗斯前军控代表尼古拉·索科夫曾表示:“没有人真正知道俄罗斯的红线是什么,俄方从未给出任何精确的界线。我们以后可能会发现,2个月前‘红线’已经被越过了。”
对越过俄罗斯“红线”的担忧,一直影响了拜登对俄乌冲突的方针。拜登不想让这场冲突变成北约与俄罗斯的直接对抗,更不想逼普京冒险使用核武器。因此在犹豫是否要向乌克兰提供后者一直希望得到的武器,包括坦克、先进导弹和喷气式战斗机。基辅方面最终得到大部分武器,而普京的反应很平常。乌克兰人及其西方支持者由此认为,普京的红线并非丝毫不可动摇。
美国的态度很矛盾,他担心俄军在战场失败会增加核风险
对乌克兰而言,出其不意地侵入俄罗斯领土是一场赌博。然而乌东主战场的局势并未因这场突袭而改变。但从更广泛的战略意义看:乌克兰希望通过此次入侵库尔斯克表明,打破另一个禁忌也不会产生可怕的后果。乌克兰这样做的目的之一是要说服白宫,允许基辅使用更致命、更精准的美国武器攻击俄罗斯本土。现在许多西方官员,尤其是美国和德国的官员,仍然较为谨慎,因为普京的行动很难预测。
从另一个方面讲,乌军突袭库尔斯克的行动确实在让西方重新认识俄罗斯的“核红线”,他可能会刺激美国在军援乌克兰的道路上走得更远,但华盛顿依旧会谨慎地走,因为核战的风险,谁也赌不起,也不敢贸然去赌。而且对美国、德国而言,作为西方集团的领头羊,他们在考虑问题远远要比那些西方小国表现得更为谨慎。
《华尔街日报》还提到:在这场冲突中,普京已多次或明或暗地威胁要使用核武器,甚至还把战略核力量调整到了“特殊执勤”模式。冷战结束后,大家对过去“核威慑”的记忆逐渐褪去,在10年前克里米亚危机爆发又促使“核武器”理论的信奉者重新翻看他们的教科书。
6年前,瑞士一名专家表示:他原本以为核决策作为一个学术领域已逐渐淡出国际关系的现实思考,但现在作为一种担忧又重回人们视野。目前他正重新评估一些长期存在的假设。“我们一直认为核武除了吓阻对手外没有其他用处,我们真的不认为一个无核国家会入侵一个有核国家。”
西方可能会重新审视“核威慑”理论,但在乌克兰问题上依旧不敢冒险
有专家指出,75年的成功核吓阻并不意味着这种方法总能防止核战争。卡内基国际和平基金会资深研究员奇夫维斯说:“对那些一直思考这个问题的人而言,这是一个艰难的信息传递任务。你不想一直警告这件事,但你也不想说它不会发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