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1日,“复兴安茶 回归原点”祁门安茶2024香港研讨会在香港九龙茶艺乐园举行。此次活动由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祁门县人民政府主办,祥源茶业有限责任公司承办,香港茶艺乐园、香港茶文化院、香港协和南洋茶文化研究院为支持单位,香港各界茶友参加了此次研讨会。茶人齐聚一堂,共品祁门安茶,畅谈安茶的前世今生、展望安茶的未来发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四十年前,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发起人、香港爱国同胞关奋发先生,向安徽省茶叶公司邮寄了一篾篓装的老茶,随附一信,表达了对祁门安茶复产的期望。四十年后,经过无数茶人的不懈努力,祁门安茶正走向复兴之路,用实际行动完成了对关奋发先生的“回信”。

匠心独运 生而不凡

祁门安茶为历史名茶,创制于明,在两广和东南亚被尊为圣茶。安茶用竹篓装,篓呈椭圆形,内衬箬叶,工艺独特,箬叶沉香。安茶在几百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一套独特加工工艺。其中,夜露是安茶独有之工艺。待秋风渐起、白露渐浓、天气晴好的晚上,将茶摊放在竹席上,置于室外,接受露水润泽,使之去燥退火。此道工序,工艺称绝,关注者众。

安茶集合了六大茶类所有的功效,它有花茶的花香,普洱茶的回甘,铁观音的岩韵,不仅是饮用佳品,还具有清热解毒,祛湿解暑等作用,对健康也大有裨益。过去东南亚各处的侨居地及岭南一带的中医师经常以安茶作为药引,因而也有句俗话叫,有钱的喝六安。因其独特的价值、温顺醇和的口感,近年来安茶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市场走热,呈复兴态势。2013年安茶省级地方标准制定颁布实施,2014年安茶原产地地理保护产品申报成功,同时入选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5 年荣获中国博览会黑茶“金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多方聚首 共话安茶

祁门县人民政府副县长詹栩在致辞中表示,香港之行,是一次学习之旅、一次复信之旅、一次邀约之旅。香港高度繁荣,香港人实干创业、融传承于创新精神值得学习;安茶复兴是祁门的一次特别复信;他真诚地邀请各位香港朋友前往祁门参观考察、共商合作,也希望吸引更多朋友加入推广安茶的队伍。祁门县将继续统筹推进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三茶”融合发展,立足大黄山,打好祁门牌,全面实施“开放+创新”,深耕“科创+产业”,坚定“旅游+生态”,加快安茶产业集聚区建设,为企业发展持续提供坚定的支持和全方位的服务。

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邵曙光表示,安茶深厚的文化底蕴,不菲的经济价值,公认的健康属性,便于收藏的特点,已受到国内外市场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和青睐。今天,复产后的祁门安茶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祥源茶业持续不断的推广助力下,得到了长足发展,祁门安茶,这款既古老又年轻的茶叶,未来不可限量。

在此次研讨分享会上,祥源茶业总经理彭学权,资深茶人陈国义,香港著名茶文化研究者王汉坚,资深茶人唐健垣,华侨茶业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会古树茶专委会主任陈耀辉,茶叶专家叶汉民等茶业大咖分别就安茶当前的现状、未来发展之路、新老安茶的市场价值等,分享了他们的见解和观点,为安茶的未来发展建言献策。

祥源茶业总经理彭学权认为,回首我国近三四十年茶叶产业发展历程,可以清晰地看到,主要围绕“品类”和“品牌”两条主线展开,崛起的茶类基本都具备历史名茶、品质优异、工艺或功能独特、有一定种植规模、销区较广、政府支持与扶持等基因,而安茶具备了这样复兴和振兴的基因。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扬帆起航 未来可期

祁门县作为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山水与人文交织、资源与产业融合、环境与市场联动,赋予了安茶品牌无限魅力与活力。近年来,在东莞、郑州、广州、中山等地,祁门县已陆续举办了一系列安茶推介活动,集中呈现安茶的历史文化、品牌价值与市场潜力,为开启全面复兴安茶之路注入强劲动力。

祁门县委县政府始终坚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升级,全面推行全域茶园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茶叶产品质量和生态环境安全;加强茶叶产业链整合,优化产品结构,推动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制定并实施茶产业发展规划,加强茶园基地建设和管理。祁门红茶连续9年入选“中国茶叶品牌价值十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2023年,全县茶园总面积达到19万亩,产量7567吨,茶农人均收入7200元,茶叶综合产值65亿元,茶叶产量和综合产值稳步增长。通过持续的品质提升和品牌打造,大大提升、拓宽了祁门红茶和安茶的市场份额与发展前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片茶叶成就一个产业,富裕一方百姓,带动一方发展,促进一方振兴。茶产业不仅是祁门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更是富民产业、支柱产业。祁门县始终把茶产业作为践行“两山”理论的重点产业、样板产业来打造,坚定不移做大茶规模、提升茶品质,用心用情服务茶企业、创新茶科技,不遗余力做强茶品牌、弘扬茶文化。祁门县将持续打造安茶品牌,扩大安茶影响力,早日实现祁门因茶而名、因茶而富、因茶而强的茶业富县目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撰稿 祁红 编辑 孟庆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