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沙在历史上的今日。
郑和下西洋到底是赚了很多钱还是亏了很多钱呢?1405 年 7
月 11 号:中国明朝的皇帝明成祖让航海家郑和带着船队从太仓市出发,开始了他的第一次下西洋。
为啥郑和下西洋花了那么多钱,中国到底是赚了还是赔了?
关于国家重大的政策,可不能用这政策本身是挣钱还是赔钱来衡量。
比如说,哥伦布那第一次发现新大陆的航行,明显是赔本啦。
哥伦布为了弄航行的钱花了十多年,总算凑够了 3 艘帆船,雇的船员得有 80 来个。他们前前后后航行了半年,还丢了 1 艘船,开销可老大了。
哥伦布这趟航行啊,根本就没啥收入。
他们就只找到了中美洲的几个岛,那上头住着挺落后的土著人。这些土著人就只有特别少的黄金,那还是好多代人积攒下来的呢,别的就没啥值钱玩意儿了。
因而,哥伦布头一回差不多啥都没带就回到了欧洲。
那,你能讲哥伦布的那次航行是赔本的吗?
那肯定不是呀。
新大陆的航线一通,哥伦布的资助者西班牙没多久就在美洲弄起了殖民地。
西班牙每年都派两支运金银的船队在美洲和本土间往来。从 1503 年至 1600 年,西班牙总共从美洲抢了 154 吨黄金,7439 吨白银。
到 16 世纪末的时候,世界金银总产量里的 83%都归西班牙了,这就表明了西班牙在殖民那会儿的经济霸权地位。
就点那个输入图片描述(最多只能 30 个字)。
郑和下西洋,也是一样的道理。
郑和下西洋把大明到东南亚以及印度洋的好多贸易航线都给彻底打通喽,给明朝的海上贸易整来了巨大的好处。
可好多航线由于各种各样的缘由,在朱棣那个时候就已经断掉了,对大明的海外贸易产生了严重影响。
大明那时候可是世界顶级的强国,搞海上贸易航线开通这事特别重要,毕竟它在商贸这块有着支配性的霸主地位。
从 1550 年代海路完全开通起,一直到 1644 年明朝完蛋,中国有长达一个世纪的巨额贸易顺差,这在世界贸易历史上那可是相当少见。
中国的商品在全球那都是相当有竞争力的,甚至都快垄断了。
经过千百年技术的积攒,使得大明的商品质量特好,而且人工花费还很低,那真可谓是东西好价格又便宜。
资料里讲:在纺织品生产这块,中国可是麻类纤维的发源地,
一千多年积累下好多生产技术呢,像对麻缕的“半浸半晒”、硫磺熏蒸这些漂白技术在当时世界上都是领先的。中国用生丝做的产品能经得住海风吹还不变色,欧洲丝绸产品的款式、织法、图案设计、印染工艺都受到中国的影响和启发,厉害的是,英国到 1690 年以后才织出质量比较好的亚麻布。外国商人对中国丝货那是夸个不停,“从中国运过来的各种丝货,白色的最受欢迎,白得跟雪似的,欧洲没一种产品能赶得上中国的丝货”。1636 年一艘开往马尼拉的中国商船,登记运的丝织品能有 1000 多箱,利润能高到十倍呢。
丝绸和麻都特别厉害,那棉布咋样呢?
打从元代那黄道婆把纺织术给改进了之后,中国的棉纺技术就进步得特别快。由于大明鼓励到处种棉花,经过一代代的技术提升。到了明朝中后段,光是松江府这一个地方,每年棉布的产量就超出 2000 万匹。
资料里说:中国的棉布出口啊,因为“隆庆开关”后海外贸易昌盛,很快就火爆起来了,质量好的中国棉布不停地往日本、朝鲜、东南亚那些国家输送。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每年光是向菲律宾一个地方,就出口一万多匹棉布呢,甚至精明的中国商人还搞出了新的“经营办法”——从菲律宾收购棉花,运回
到国内加工制造,再回到菲律宾摆地摊卖给当地的人。这么一倒腾,赚大了,还特别受当地人喜欢。棉布变成中国货在菲律宾最畅销的商品。
就点一下输入图片描述,字数最多三十个就行。
开通贸易航线使得大明得到好多白银,这也是其在商贸里狠狠赚钱的关键决定因素。
在中国明代之前的那些朝代,经济上存在一个很大的毛病,那就是货币特别少。
中国白银产量挺少的,民间做交易大多用铜钱。可铜钱的制造花费挺高的,铜又是那种贵重金属,这就让货币的总量比较有限了。
货币紧巴的最大毛病,就是能让铜钱跟白银的购买力一下子猛涨上去。可这跟物价没啥关系,纯粹是货币发行的事儿,就是一种金融方面的现象。在货币紧巴的国家,想使劲发展商贸那基本没门儿,特别是对外贸易,发展起来难死了。
货币不光是衡量价值的,还是用于流通和支付的。古人讲“钱呢,是君主的大权力,治理世间的神物”,也晓得“各种货品不流通,众多商人就没办法”。货币短缺不只是对经济发展、商品交换有极大的危害力,从经济学来讲,货币的持有跟流动表明社会购买力在重新分配,货币的增多与减少会让财富的转移和流动更厉害。因而货币短缺带来的不只是不方便,还很容易让贫富差距变大、引发社会问题。
郑和所打通的海外贸易那线路,让明朝货币紧缺的状况大大缓解了,这是由于有大量海外的白银输入进来。
在 17 世纪的上半个时候,每年到菲律宾去的明朝的船,能挣走 100 万比索的白银。
葡萄牙的学者马加良斯·戈迪尼奥做的研究显示,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还有占美洲产量一半的世界白银都流进中国了。
中国国内白银的数量猛涨,可还是比不上对白银的需求。这就让中国物价一直比较低,白银的购买力能有宋代的两倍呢。
来源:http://www.designmdn.com
(http://www.ganenwang.cn)
那结果就是,中国的商品出口价不高。
资料里是这么说的:
那时候在国际市场上,中国主要的大宗出口商品跟外国同类产
品的价格对比情况是这样的:
丝织品:在墨西哥市场,中国丝织品的价格是西班牙同类型的三分之一,在秘鲁是九分之一,在东南亚是荷兰同类型的三分之一,在欧洲是欧洲产品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麻织品:在墨西哥市场上,欧洲的麻织品价格差不多比中国的同类型产品要高出八倍呢。
铜啊、铁制品:在菲律宾市场上,中国铁钉的价格是西班牙产品的四分之一,这就让秘鲁总督卡涅特在 1590 年专门派船去菲律宾买中国的铜、铁制品,还有个叫西班牙的人维拉,他曾提议在菲律宾买便宜的中国铜铸的炮,再运到墨西哥和秘鲁去。
生丝:在 1621 年的时候,荷兰东印度公司用每磅 4 盾的价钱买了一批台湾的生丝,运到欧洲那边市场后能卖到每磅 16.8 盾,毛利能有 320%。
肉啊、菜啊、水果啥的:那时候有个叫马丁德拉达的西班牙神甫,对中国肉啊、菜啊、水果价格低得跟不要钱似的感到特别惊叹……
西欧特别需要那种质量好还便宜的中国商品,像香料、药材、茶叶、瓷器、丝绸啥的,都特受西欧人喜爱。因为多年打仗和自然灾害,西欧能
往东方卖的东西很有限,得用现金也就是贵金属白银货币来付账。他们就只能带着好多银子来中国买货,再运回去卖。就像说的,那些外国船“带的货物没多少,大部分都是外国银子”。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账》总结道:“就是郑和下西洋从海外弄回好多金银,把中国自唐宋起贵金属紧缺的状况给解决了,从这以后银子才替代了那些劣金属还有纸币,成了中国主要的货币”。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上,这可是个很了不起的成绩。
郑和七下西洋这事儿本身,那确实是赔本买卖,关键就是花费太大了。
郑和下西洋其中一个目的呢,就是去宣扬大明的威风,就跟现今跑到黑非洲去撒钱充大款似的,那气势绝对不能缺啊,而且得特别看重面子。郑和的舰队那可相当庞大,一共有二百四十多条海船,还有二万七千四百个船员。
船队里每人每天得要 1 公斤粮食、3 公斤水、0.5 公斤蔬菜瓜果。就光在海上航行十天,直接的饮食需求就是:粮食 270 吨,水 710 吨,蔬菜水果 135 吨。
这么一合计,十天吃的东西耗费得超过 1000 吨呢,这花销可真是够吓人的。
这光吃喝就不少了,那造船还有雇船员的花费更是多得吓人。
历史学家黄仁宇推算出,郑和下西洋差不多花了白银 600 万两,这相当于大明一年财政收入的两倍呢。
郑和下西洋那意义可老大了,开拓出好些以前都没有的航线,对贸易的推动作用可大了去了。
据学者估算,郑和下西洋产生的贸易好处,起码得有黄金二十万两,白银好几千万两呢,比宋元两代市舶司的收入多十几倍。
这篇文章是参考了啥啥啥。
这图片是从网络上的百度图片来的,要是侵权了就说一声,给它删掉。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