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军队起义、投降的情况特别多,数都数不过来;可反过来,能把共产党策反成功的,那真是少得可怜,太难了。为啥会这样呢?因为共
产党是一群为了崇高理想走到一起的精英,组织紧凑,纪律严格。
但“策反”的想法总归得有,万一成真了呢?这没啥好奇怪的。奇怪的在于,这事儿出在 1947 年末至 1948 年秋,策反的人,竟然是东北解放军的“101 首长”林彪,还有政治部副主任陶铸!
咱们来瞧瞧这桩奇事的过程以及它是怎么结束的。
一、主要人物
策划和参与这件奇事的,主要是 4 个人。
一号主角,大家都熟悉,他就是以前讲的那些故事里多次出现的戴笠手下“四大金刚”之一,叫陈恭澍。
读过我写的故事的朋友应该能想起来,陈恭澍在北平组织过刺杀汉奸张敬尧,成功了;在河内组织刺杀叛逃的汪精卫,没成功;在上海当过军统上海区区长,还被捕了;投靠过李士群,后来又跟戴笠重新联系上,一直到抗战胜利。
陈恭澍觉得自己委曲求全,在暗地里给军统干活,算是将功赎罪,想着抗战结束能过上好生活。哪知道,1946 年除夕的时候,突然就接到戴
笠的密令:把陈恭澍判刑关进监狱!
陈恭澍因“通谋敌国”的罪名,被判刑 12 年,给关进了提篮桥监狱。就在他备受折磨,心灰意冷的时候,来了个“万万没想到”:1946 年 3 月,戴笠飞机出事死了;接替戴笠的变成了郑介民。郑介民下了一道调令,把陈恭澍从监狱里弄出来,直接让他去“励志班”当第一大队长,军衔是陆军上校。
有个犯人,居然能一路高升,就连陈恭澍自己都觉得特别惊奇,直呼幸运。
1947 年初,蒋介石觉得对付共产党力不从心,猛地想起当初在江西围剿红军时有个很得力的组织——别动队。接着就下令:组建“励志班”,训
练青年军人,让他们当反共的先锋。“励志班”在南京孝陵卫开课,才一个月的工夫,蒋介石亲自去训话就有 4 回。
“励志班”的班主任是郑介民,其下辖的是学生总队,总队长为刘培初。经过一个月的“速成”,总队直接编成了“绥靖总队”,依照地域来划分,奔赴各个省份。当中第一大队在北平驻扎,掌管着华北很大一片区域。大队长呢,正是本故事的男主角——陈恭澍。
第二个角色叫张作兴。他之前是“华北忠义救国军”政治部主任,在华北混不下去了,打算经上海回重庆安排工作。结果在上海被他以前的上司陈恭澍给留住了,让他当军统上海区电台督察长。
之所以让张作兴担任这个职务,是因为他得过天花,脸上有很显眼的麻子,不适合出去做外勤工作。
如今的人或许对天花不太清楚。天花病毒在全球横行过上千年,好几亿人都被感染过,死亡率特别高;糟心的是,就算能活下来,多数人脸上都会留下一个个小坑。
在那个时候,“麻子”不少。特别严重的,整个脸都是坑,满脸麻子,像张作兴那样。一般情况的,就是星星点点,像高岗、洪学智、潘汉年这样。还有那种只有几颗麻子,不仔细看发现不了的,比如女明星阮玲玉。
可惜啊,怎么算来算去,还是有没算到的地方。问题就出在张作兴张麻子这儿。汪伪 76 号的特务,看准了张作兴的长相,跟着他,逮住了军统上海区书记(差不多就是内务总管)齐庆斌;接着守在那儿等着,又抓住了主动找来的军统上海区区长陈恭澍。
张作兴跟着陈恭澍假装投降,抗战胜利后,得知陈恭澍当上大队长了,就跟着到了北平,担任第一大队政治部主任。
(一)高中同学我高中同学大多都留在了老家,很少有出来闯荡的。不过有个叫李华的同学例外,他去了深圳,在一家科技公司上班,听说混得还不错。(二)大学同学大学同学就分布得比较广了,天南地北的都有。有个叫王强的,毕业后去了北京,进了一家国企。还有个叫张敏的女同学,自己创业开了家网店,生意挺红火。
还有一个掺和这事儿的人,叫江田。
江田进了“绥靖总队”第一大队,那是由于他跟陈恭澍是黄埔同
学。他俩一块去广州考黄埔,江田考上了第四期,陈恭澍没考上,延后入学成了第五期——记住,这个背景相当重要!
在“策反”阴谋的参与人员里,有个身份挺特别的,就他不是国民党军官,这人叫李鸣秋。
李鸣秋同样是黄埔四期的学生。军校的入伍生第一团有三个营、总共 12 个连。李鸣秋在第三营的第九连,跟江田在一个连;陈恭澍在第十连;林彪呢,在第二营的第五连。
这时候李鸣秋和林彪都是共产党员,他俩常常一块参加党组织
的活动,不是到瘦狗岭山坳那儿,就是钻进竹林里面,要不就去东山听报告。
李鸣秋是河北遵化的。从黄埔毕业以后,党组织安排李鸣秋去
天津做地下工作。可倒霉的是,李鸣秋在天津被抓了,一关就关了 9 年!
1936 年,李鸣秋总算出狱了。有一回碰巧,陈恭澍在天津劝业场碰到了李鸣秋。念着老同学的情分,陈恭澍请李鸣秋吃了顿大餐。吃到一半,李鸣秋哭开了,说道:“我蹲了 9 年牢,苦头吃尽了。你瞅瞅这桌席面,这么铺张,你们可真够腐化的!”
陈恭澍的脸一下子红了。原本想让李鸣秋加入军统,可李鸣秋不答应,说道:“我坐了 9 年牢,身体彻底垮掉了,啥也干不了,得先回老家乡下把身体养好了再说。”
等到陈恭澍他们想到利用李鸣秋的关系来“策反”林彪,已经是十年之后的 1947 年了。
四、和陶铸的关系
陈恭澍咋就想到要“策反”陶铸了呢?
要说陈恭澍在入伍生连队的时候,整个连队大概 120 人,这里面有陶铸。等到进了黄埔五期,他们全都被编到了第一大队第二中队。
“四一二政变”出现了,影响到了黄埔。这天一大清早,突然响起了紧急集合的号声,下令“不许带枪,就在原地集合!”接着就朝着军校大礼堂
走去。
当天大会由训练部长吴思豫主持。他大声喊了“立正”、“稍息”之后,下令道:“参加过共产党的,站出来!”
只见有一百多个人站了出来,陶铸就在里头。
后来这一百多个人,给关在了虎门要塞,一待就是三四个月。到了年底,把他们押解去广州,打算审判。赶巧了,12 月 11 日,“广州起义”爆发了,被关着的学生全都冲了出来,加入了起义。
三年过后,1930 年的夏天,陈恭澍在郑州火车站意外碰到了陶铸。陶铸瞅见陈恭澍,没有躲开,直接走过来,拉住陈的手,拍拍陈的肩,态度还跟上学那会儿一样亲切。
陈恭澍回忆说:“能瞧出来,他手头不宽裕,我也没啥钱。咱买了几个包子,找了个能喝大碗茶的地儿,坐在板凳上就聊起来了。他问我要去哪儿,我跟他讲去开封探亲。我反问他,可他不吭声,就光笑笑。”
聊天到最后,陈恭澍忍不住问陶铸:“你当下在干啥?”陶铸避
开回答说:“在打流(就是没工作到处游荡)。”陈恭澍很不高兴地回怼:“谁信啊!”
打这以后,这两人就分道扬镳,再也没啥来往了。
时间过得真快,1947 年底的时候,陈恭澍冒出了“策反”林彪的想法。听说陶铸也在东北解放军,职务是政治部主任(其实是副主任),他心里就琢磨开了:既然已经起了头,为啥不把陶铸也一起策反了呢?
五、蒋晓得不?
“策反”行动由陈恭澍牵头展开了。出于保密的考虑,在“绥靖总队”第一大队里,就上述这几个人清楚,连副大队长都没给挑明。
当然,往上“报告”这是肯定得有的,要不然追查起来,在“策反”和“通敌”这事儿上,那是有嘴也说不清。
该向谁去报备呀?陈恭澍越过总队,直接向他的“恩公”郑介民汇报。
郑介民还挺有担当的,跟陈恭澍讲:大胆去干,全都由我担着,不过得注意躲开罗荣桓……
有的网文讲,策反林彪、陶铸这事儿,是蒋介石亲自安排的。可我不晓得这种说法有没有史料依据?我个人感觉不太靠谱。而且,依我看,以郑介民的性子,他是不会跟蒋介石汇报这个的。为啥呢?很明显啊,要是汇报了,等着他的肯定是“娘稀屁”那三字经的“奖励”。
想当年,在 1942 年到 1943 年的时候,林彪在重庆跟蒋介石见了三次面。
到了年底第二次见面的时候,蒋介石拐弯抹角地跟林彪讲:“你的那些同学,都特别听我的话。”林彪不咸不淡地回了句:“我清楚。”
六、老是爱幻想
(http://www.docopy.cn)
来源:http://www.mulys.cn
(http://www.fshantao.cn)
来源:http://www.vestyle.cn
(http://www.0315lady.cn)
来源:http://www.blya.com.cn
(http://www.ebangban.cn)
来源:http://www.nobooks.cn
(http://www.pusheyuwang.cn)
来源:http://www.1m3m.cn
(http://www.uvgznn.cn)
来源:http://www.uatpt.cn
(http://www.yblsr.cn)
来源:http://www.mcgzm.cn
(http://www.85625.cn)
来源:http://www.tt464.cn
(http://www.toy800.cn)
来源:http://www.kencm.cn
(http://www.gangmojiagong.cn)
来源:http://www.hbgzk.cn
在陈恭澍看来,要去和林彪见面并建立联系,最合适的人就得是李鸣秋。
第一,李鸣秋和林彪当年既是同学又是同志。第二,李鸣秋是地下党员,坐了多年牢,容易让人同情,也容易被接纳。第三,这时候李鸣秋既不是国民党也不是共产党,以讲“友情”当理由去,应该不会被当成敌人。第四,就算“策反”没成功,去瞧一瞧,了解了解共产党军队的真实状况,当成战略情报,也算是有收获。
1948 年春节那段时间前后,陈恭澍知晓了李鸣秋的情况:李鸣秋身体弱还老生病,在天津的一家布铺里当记账的先生。
陈恭澍跟张作兴一块儿去天津,劝李鸣秋参加“策反”计划。李鸣秋灰心丧气地叹气说:“坐了这 9 年牢,把我的身体弄垮了,要是我还跑得动,早就跟他们(共产党)一块走啦。”
对于陈恭澍的“妙招”,李鸣秋没啥兴趣。他直接说道:“你们指望我去劝林彪、陶铸在阵前叛变,他们不可能这么干,我也不会去说。不是我给你们打击,你们趁早打消这个念头。”
陈恭澍哪能不清楚这事儿难办啊,可他就是不愿放弃幻想,一个劲儿地劝李鸣秋出马。李鸣秋说:“你们要是为了以后能有条活路,建立互相通气的默契,冲着朋友的情分,我可以替你们跑跑腿。但你们可别给我设套,骗我参加你们的工作。另外,关外冷得很,我这身子骨受不了,要去也得等暖和点了再走。”
陈恭澍看到李鸣秋这么坚决,只能降低要求了:只要李鸣秋肯去,不管他跟林彪、陶铸找啥借口,像“怀旧”“铺路”“通声气”啥的都行,只要能知道林彪、陶铸在啥地方,那就是个大收获;要是能和林彪、陶铸聊聊,哪怕就跟其中一个人接触上,回来把一路上的情况,还有林彪或者陶铸说的话,讲一遍,汇报上去,那就有价值,也不算白跑一趟。
七、带着病就出关了
1948 年元宵节过了以后,李鸣秋总算动身出关。这一走就两三个月。等他回到天津,居然病倒了。陈恭澍赶忙跑到天津去打听情况。
以下是李鸣秋强撑着病躯,时断时续地讲述自己去关外的那些经历:
李鸣秋费了好大劲,总算在四平周边的一个村子里见到了林彪。林彪这人态度特别好,让李鸣秋留下别走。可林彪好像有点走神,压根没仔细听李鸣秋讲的东西。没说几句,林彪就把陶铸找来,给两人相互介绍,接着说道:以后找时间好好聊聊。说完就起身走了。
陶铸跟李鸣秋谈,特别关心陈恭澍的状况,讲道:“你回去跟陈恭澍说,赶紧给人民立功,机会多着呢,别再错下去啦!”
陶铸还讲,他会派人跟陈恭澍取得联系,到时候会把他们的“要求”告诉给你。
以上就是李鸣秋这一趟的主要所得。
陈恭澍心里暗自一惊:共产党太厉害了,李鸣秋这一趟,啥“实在东西”都没捞着,对方居然还想“策反”自己,难不成要偷鸡不成反赔一把米呀!
当然,陈恭澍从李鸣秋的谈话里也不是啥都没得到,起码李鸣秋一路上看到的东北的状况,解放军的状况,还有谈话里的想法和用词,都是国民党那边想要的。
回到北平后,陈恭澍将这些内容加以整理,上报给“绥靖总队”,接着又转报上去。没多久,上头发下来一笔不少的奖金。
八、最终情况大不一样
这事儿好像就这么过去了,没下文了,但实际上还有一点能说道说道的尾巴。
先来说说李鸣秋。李鸣秋回到天津没几个月就去世了。他是黄埔四期的学生,这一生真是让人感慨。牢狱把他身体弄垮了,还和组织失去了联系。要不是去关外这一趟又累又受了风寒,让他病情更严重了,说不定能撑到全国解放,能证明他的革命经历呢。
再说江田。1949 年初,眼瞅着北平就要和平解放了,国民党的军官们能跑的都跑了,可江田却决定留下。也不知道是不是那次“策反”事件让江田产生了错觉。陈恭澍劝江田走,江田反倒劝陈恭澍留下。解放刚开始的时候,林彪把江田安排到铁道部附属的子弟学校当管理员。1951 年搞镇压反革命运动,江田因为曾经是“绥靖总队”的军官被审查出来,被判了死刑。
张作兴的结局比江田要好点儿,因为他以前是长辛店铁路工人,“阶级出身”不错。实际上在汪伪时期,张作兴做过安徽繁昌县的伪县长。抗战胜利后,陈恭澍帮他把这段经历瞒下来了。眼瞅着北平快解放,张作兴也心存侥幸,觉得江田能不走,自己也能不走。他在“镇反”时被查出来了,被判了死缓,押到唐山某农场劳动改造,后来在大地震中死了。
“策反”计划里唯一跑掉的人是陈恭澍。为啥呢?谁让他既是头儿,又有“贵人”郑介民帮忙!
有意思的是,北平能和平解放,中共方面负责谈判的全权代表,竟然是陈恭澍曾经想要“策反”的陶铸同学。
1949 年 1 月上旬,郑介民带着蒋介石给傅作义的亲笔信,坐专机到了北平。就在当天,陈恭澍去找郑介民汇报布置潜伏特务的工作。陈恭澍把“留置”特务的人员名单递给郑介民,郑介民大概翻了翻,就还给陈恭澍,说道:“你整理整理,明天上午 9 点跟我一块回南京。”
飞机从天坛机场起飞。陈恭澍回忆说:“一阵特别响的噪音过后,飞机就飞起来了,感觉好像马上要撞到近在跟前的城墙……往下瞅,地上全是土灰,这就是北方冬天的样子,真是没啥好看的。”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