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当前国家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背景下,产教融合模式应运而生,旨在融合产业界和教育界的优势资源。此模式强调通过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问题解决能力,以解决学生“学以致用”的矛盾,即学校教育与企业实际需求之间的脱节,进而提升学生的职业适应性和职业竞争力。产教融合不仅促使高校与企业深入合作,而且推动了职业教育的创新发展。从职业院校的视角来看,此模式强调以职业需求为核心,重视教育成效的实际表现。从企业的角度,产教融合模式主张服务于产业需求,为企业培养并输送大量合格乃至优秀的人才。显然,产教融合是当下乃至未来职业教育的关键抓手和发展方向。
产教融合,应是高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联合培养模式,这其中,企业的参与,是需要重点关注的。而此处的企业,更多的应该是真正的用人企业,但很可惜的是:现在的产教融合,企业一方,更多的只是培训机构。最终,产教融合,演变成了,高校与培训机构的对手戏,真正的用人企业,却被排除在外了。
尽管目前产教融合主要由高校和培训机构共同推进,培训机构作为企业的一部分,其角色与传统产业领域仍有差异。然而,若管理得当,此模式依然具有可行性。例如,建立仿真实训基地就是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策略之一。这不仅有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还能更好地满足行业的具体需求。
关键字:产教融合,专业共建,校企合作,仿真实训基地,职业教育,产业学院
引言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第(九)条强调了企业在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领域中的核心角色。具体而言,该政策支持并引导企业深度参与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企业被鼓励以多种方式参与学校的专业规划、教材开发、教学设计、课程设置及实习实训等教育活动,以确保教育内容和企业需求的紧密对接。此外,该意见还提倡实施面向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的任务式培养模式,并建议职业学校新设专业原则上应有相关行业企业的参与。政策还鼓励企业依托或与职业学校、高等学校合作设立产业学院、企业工作室、实验室、创新基地及实践基地。
然而,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合作的企业往往是专门从事教育的培训机构,而非直接从事产业活动的企业。这种模式通常是学校承担公共课程的教学,而教育机构负责专业课程,并请来具有行业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讲师,对学生进行专业教学。课程结束后,这些机构还承担着帮助学生找工作的任务。此外,部分教育机构会在校外成立实训基地,声称通过真实的项目和工作环境进行项目式培训。但所谓的“真实环境”,在很多情况下,仅仅是将学生从传统的校园教室环境转移到另一种类似的环境,这实际上并没有根本上改变教育模式或提高教育质量。
这种现状引发了重要的疑问:教育机构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产教融合?是不是只有真正的产业企业才能成功地实施产教融合?本文将基于这些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探讨当前产教融合模式的有效性及其改进方向。
一、现状分析
1.1 校企合作现状
根据作者在教育机构多年的工作经验,目前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专业共建
在此模式下,学校与机构共同选定一个专业进行共建。人才培养方案由双方共同制定与调整,确保教育内容与市场需求的紧密结合。学校主要承担公共课程和基础专业课的教学职责,而机构则负责更为专业化的课程和实训课程。部分机构会派遣工程师常驻学校进行教学,或是建立专门的实训基地。在学生的最后一个学年的第一学期,学生通常被安排到这些实训基地,接受密集的专业教育和实践操作。教学结束后,机构也会参与学生的就业推荐与安排,这种方式体现了校企深度合作的特点。
2、共建产业学院
学校与机构共同,有时还包括第三方(通常是国内知名企业)共同合作成立产业学院。这种合作涉及到教学设备、平台和课程资源等软硬件的共同投资与管理。虽然在操作层面,这种模式与专业共建在教学方法上并无太大区别,但它在资源整合和品牌影响力方面通常具有更广泛的影响,同样属于校企深度合作的一种形式。
3、实验室建设、实训基地建设
学校负责实验室的基础建设,而机构则提供必要的软件和硬件资源规划与设计。此外,双方还会合作开发教学平台和课程资源,重点是通过技术和设备的升级,为学生提供更高质量的学习环境。实训基地可以建立在校内或校外,由校企共同建设和管理,其主要目的是满足学校的教学需求,并提供实际操作的场所。机构方通常还会负责相关师资的培训和技术支持。
4、课程实训
在此模式下,学校会邀请企业的专业技术人员来校进行实训式教学。这种合作虽然在规模和深度上可能较小,但目的在于直接提升特定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实用性,通过实际操作经验的传授,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专业技能。
以上各种模式,尽管在执行细节上有所不同,但共同的目标在于通过校企合作,提高教育与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而更好地满足行业需求和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2教学效果分析
在校企合作的多种模式中,尽管理论上设计得相当周全,但在实际操作层面,往往未能完全达到产教融合的预期目标。鉴于本文讨论的重点是深度合作模式,尤其是涉及实训基地的合作形式,我们将深入分析实训基地在教学效果方面的具体表现。
说明:以下的分析从通用的实训基地运营模式进行描述,不特指具体某个教育机构。
1.2.1实训基地的运营模式
实训基地作为校企合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校外实训基地,通常能提供比校内更接近实际工作环境的教学条件。实训基地的任务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种,短期实训通常为1至4周,而长期实训则持续2至4个月。实训基地的具体运作开始于学校提出的详细需求,包括实训周期、专业方向、实训目标及参与人数等。基地根据这些需求,制定详细的实训方案,该方案会细化到每一天的活动,涵盖实训内容、讲师安排、学生管理和住宿管理等方面。只有在校方和企业双方都认可后,实训教学才正式开始。
1.2.2存在的问题
实训基地本应是职业教育中补充传统高校教学与企业用人需求脱节的关键环节,理想中的实训基地需要满足几个核心要求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要求1:实训基地必须真正脱离传统的课堂教学环境,通过让学生从自我身份的转变开始,逐步从学生角色转变为职场角色;
要求2:应提供真实的工作任务,采取“在做中学”的模式,让学生在模拟或实际的工作环境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
要求3:需要实现与用人单位的直接接触,深入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和技能要求,以便学生能直观地了解并弥补自己的技能短板。
尽管有这些理想的要求,现实中的实训基地在多个方面却存在明显的不足:
问题1:在学生身份的转变方面,尽管校外实训基地提供了一个非学校的环境,部分基地仍然采用传统的大班授课方式,学生大部分时间被动接受知识,这限制了他们从学生向工作人员角色的转变。
问题2:关于工作任务的真实性,许多实训项目虽然名为“项目实训”,但其项目的真实性以及与实际工作的相关性引发质疑,这些项目往往是为教学目的而设计,缺乏实际工作中的复杂性和不可预见性,因此难以达到教学的预期效果。
问题3:与用人单位的接触广度和深度不足。虽然有的实训基地设有专门的就业指导老师,负责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求职技能,但这些主要通过理论教学、模拟面试等方式进行,与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和技能需求还是存在较大的距离。
1.3结论
基于上述分析,目前的实训基地运营主要由教育机构主导,而真正的产业企业介入较少,导致所有工作内容主要反映的是教育机构的愿景,而不是产业的实际需求。这引发了一个关键问题:是否应该让教育机构主导实训基地的运作,或者是否必须由真正的用人企业来操盘,以确保培养出的学生能够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答案是复杂的,但不必完全否定教育机构的作用。考虑以下几点:
首先,用人企业的需求多种多样,而高校的人才培养通常是综合性的,不是为单一企业定制的。这意味着高校培养的人才需要具备适应多种企业需求的能力,这是人才培养成功的标志。因此,高校与单一用人企业的直接定制化合作并不常见,而教育机构作为第三方,可以承担起连接高校与多个用人企业需求的桥梁作用,为高校和产业内的各个企业提供有效的对接服务。
其次,从分工的角度来看,企业的核心任务是追求效益和增强竞争力,主要通过技术积累和生产效率的提升来实现。如果企业直接介入教育领域,可能会因为缺乏教育行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而导致效果不佳,甚至可能因为角色混淆而影响其主业的发展。因此,专业的教育机构在产教融合中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二、实施策略
实训基地的运作确实在为学生提供校外集中培训场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尤其是通过企业老师的项目式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加贴近企业的实际需求。然而,正如所述,随着校企合作时间的延长,原本的企业讲师也可能逐渐脱离一线开发岗位,转而专注于教学活动,这可能导致教学内容逐渐与企业当前的实际需求不符。这种情况下,仿真实训基地的概念显得尤为重要。
仿真实训基地的核心在于其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和项目,其目的是在不牺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让学生在仿真环境中学习和解决问题。以下是仿真实训基地的两个主要设计理念的详细解析:
原因1:创建仿真工作环境
由于实训基地的训练依然属于教育范畴,学生在此过程中不会获得薪酬,这标志着其与真实工作环境的区别。尽管如此,为了使培训尽可能地反映出企业的实际工作环境,实训基地需要设计成类似于真实企业的工作场所。这种设计不仅能帮助学生适应未来可能进入的工作环境,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职业素养和实际工作技能。
原因2:使用仿真项目
将真实的商业项目直接用于教学是不现实的。客户通常不愿意承担由学生负责项目开发的风险,且即便在有经验的项目管理指导下,学生完成的项目也难以保证符合商业质量标准。因此,为了维护企业的声誉并确保教学质量,教学项目需要设计得尽可能模拟真实的商业项目,但又能够适应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要。
通过以上措施,仿真实训基地不仅提高了教育的实用性和实效性,还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和企业之间技能匹配的需求。此外,这种基地的设置也可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预见职业生涯中可能遇到的挑战,从而在职业准备上更具前瞻性和适应性。
三、具体措施
在教学实施和运营中,仿真实训基地的改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3.1 实训环境
为了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仿真实训基地应模拟真实企业的工作环境。教学空间应依据企业工位的布局设计和装修,包括配备大小会议室和技术研讨室。这一举措虽看似简单,却需要精细的规划和设计,特别是在解决空间利用和容纳大量学生的问题上。虽然这些细节超出了本文的讨论范围,但它们对于实现教学目标至关重要。
3.2 实训项目
实训项目是仿真实训基地最关键的创新之一。这些项目虽非现实中直接执行的项目,但在来源和制作过程上与真实项目极为相似。
首先,项目的选取并非单由讲师决定,而是源自真实项目的改编。实训基地需具备与特定行业的紧密联系,这种联系可能是自然形成的,也可能是后期通过努力发展而成。实训基地应与行业内多家企业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便收集企业的项目需求或招聘中所需的技能需求。基于这些信息,设计出既符合教学需求又与真实项目紧密相关的训练项目。
其次,实训项目的教学应严格模拟企业真实的项目开发流程。不同于企业环境中开发人员往往缺乏即时技术支持的情况,仿真实训基地中,项目经理或导师可以提供必要的技术指导,帮助学生及时解决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加快学习进度,还能减轻学生的压力,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
第三,通过仿真项目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将与企业对员工的实际需求非常接近。教学不仅涉及技术技能的培养,更重要的是教授学生如何迅速融入团队,并快速为企业创造价值。这些能力是企业在新员工中最为看重的,仿真实训基地通过这种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出即刻可投入工作、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3.3 教学过程
仿真实训基地的教学模式需要机构和院校之间的深入合作,通过共同规划和交流人才培养方案来确保教育与实际工作需求的一致性。以下是针对四年制职业本科教育的具体教学安排示例:
1、基础教育阶段:
在专业的第1年和第2年,学生主要在校内完成公共课程和基础专业课的学习,由校内教师负责授课。
2、初级实训阶段:
在专业的第3学年,学生进入专业课程学习。第1学期末,安排企业教师进行为期2至3周的密集实训课程。
第2学期,学生将进入仿真实训基地进行为期约1个月的第一次集中实训。
3、高级实训阶段:
第4学年的第1学期,学生将返回仿真实训基地进行第二次集中实训,分为两个阶段,总时长约2个月。
4、实习阶段:
第4学年的第2学期,学生将前往合作企业进行实习,期间由机构专人跟踪学生的实习状态,并每月对学生的实习情况进行反馈。
5、实训基地的教学安排:
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均以项目驱动为主,按照企业开发流程进行管理。第一阶段,所有学生共同完成一个标准项目,主要锻炼技术技能。第二阶段,学生分组,侧重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第三阶段,同样进行分组,但项目复杂度增加,结课后进行答辩,邀请企业代表参与评审。
6、行业接触:
在第二次集中实训期间,安排合作企业代表到实训基地进行讲座,内容涵盖企业文化、新技术应用、项目经验分享等,以增进学生对企业和行业的理解。
7、实训管理与激励:
实训期间完全按照企业工作制度进行管理,设立相应的奖惩制度,其中奖惩结果将转化为学分和物质奖励,后者可由企业赞助,以此体现企业文化。
以上教学过程基本解决了传统实训基地无法解决的问题。它不仅让学生在工作站式的学习环境中逐步适应企业文化和工作模式,而且通过真实项目改造的教学项目确保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有效性。此外,通过与企业的直接互动和最终的项目答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企业需求,同时企业也能直接评估学生的能力和适配度,极大地缩短了学生从学习到就业的距离,实现了“毕业即可上岗”的教学目标。
四、总结
仿真实训基地是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有效创新策略。通过高度仿真的工作环境和实践项目,仿真实训基地能够在不牺牲教学质量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模拟真实的企业工作情境,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和职业素养。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有助于提高职业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能够弥合学生能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培养出符合行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
在仿真实训基地的运营中,企业的参与至关重要。无论是学生制作的项目,还是学到的技能,都应源自相应产业的实际需求,而非教育机构的闭门造车。只有紧密结合行业需求,才能真正实现产教融合的教学效果。事实上,推动企业参与职业教育并非难事。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他们需要人才,也需要对新员工进行必要的培训。如果教育机构能够提供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培养服务,企业将乐见其成。对于教育机构而言,让教学项目更贴近企业需求,能够帮助更多学生成功对口就业,这本身就是教学质量和声誉的体现。对于职业院校来说,让职业教育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是体现办学理念和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而从政府的角度来看,产教融合既是国家政策的要求,也有利于促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具体而言,仿真实训基地的建设和运营需要职业院校与用人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双方应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教学内容与企业需求的紧密结合。在教学过程中,基地需要模拟企业真实的工作环境和开发流程,并通过引入企业实际项目改编的教学项目,确保学生学到最切合实际需要的知识和技能。此外,邀请企业代表参与教学互动和成果评估,能够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企业文化和需求,同时也为企业提供了考察和选拔人才的机会。而培训机构,可以在职业院校和用人企业之间,通过自身的努力,使双方更好的契合,更多的合作,从而实现三赢。
总之,仿真实训基地是深化校企合作、实现产教融合的重要突破口。它为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值得在更大范围内推广和应用。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打造成功的仿真实训基地,需要职业院校与用人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并在人才培养理念、资源投入、管理机制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索和改革。这不仅对院校自身的办学实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呼吁用人企业承担起更多的社会责任,通过产教融合为行业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