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不是某一个农民的父亲,是我国经过十年浩劫的八亿农的父亲。但他生活在最下层,过着不声不响的勤劳艰苦的生活,从他身上,可以看出我国农村的缩影。”——评论家、版画家曾景初

1980年的全国青年画展上,罗中立以巨幅油画《父亲》参展,引发了全国大讨论。这幅画让他的名字写进了当代美术史,也让经历了特殊时期的人们,第一次在公共空间的绘画中看到了久违的、超越阶级话语的真实的人性。在中国当代艺术的长河中,罗中立的《父亲》如同一座不朽的丰碑,屹立在人们的记忆深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幅画的尺寸巨大,给人一种强烈的压迫感。画家似乎在刻意强调父亲的伟大与崇高,让我们在面对这幅画时,不由自主地产生一种敬畏之情。

《父亲》创作的心路历程

《父亲》创作的心路历程

  • 第一稿《收粪农民》

《收粪农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收粪农民》

在罗中立老家附近存在着一个公共厕所。那个时候,城市里的厕所皆由人民公社生产队承包。收粪之人需蹲守于粪池旁边,谨防其他生产队前来偷抢肥料。原本,他对此并未予以特别的留意。然而,在一个除夕夜,正值合家团圆的时刻,那个农民依然坚守在那里。罗中立原本计划创作一件以农民为题材的作品去参加展览,而这一幕触动了他,让他产生了画第一稿的念头。所以,《收粪农民》可以说是《父亲》的第一稿。

《粒粒皆辛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粒粒皆辛苦》

第二稿以收获为主题。肥料经过灌溉转化为粮食,农民对其极为珍惜。罗中立描绘了农民将收获所得小心翼翼收拢起来的瞬间,他满脸汗水。画面里掉落在石缝中的粮食与老农满脸的汗珠相互形成对比。这一稿确立了两个要点,其一为晒场的背景,其二则是从侧面肖像转变为正面肖像

  • 第三稿《生产队队长》

《生产队队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生产队队长》

第三稿中,罗中立画了一位生产队队长。他是一名复员军人,身着旧军装,头戴帽子,手中拿着略有凹凸的军用水壶。他仿佛是经历了朝鲜战场的枪林弹雨之后的一位曾经的战士。在当时的农村基层生产队中,有很多队长都是由转业军人来担任的。他们不但养活了我们,而且还保卫了国家的江山。

后来,渐渐生发出一个更普通的、年纪更大一点的、父亲的形象。在大巴山与陕西接壤的地方,他拥有一张陕西的面孔,手中还捧着一个大土碗——就是一个活生生的普通的父亲。

《父亲》感动人心的艺术表现

《父亲》感动人心的艺术表现

《父亲》以超写实的手法,描绘了一位饱经沧桑的农民形象。罗中立以细腻的笔触和逼真的色彩,将父亲的形象刻画得入木三分。每一道皱纹,每一个毛孔,都仿佛在讲述着一个故事,一段历史。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农民们的勤劳、朴实和善良,也能体会到他们在艰苦生活中的无奈与坚韧。

画中的父亲,古铜色的皮肤,犹如历经岁月洗礼的土地;沟壑纵横的脸庞,记录着生活的艰辛与磨难;干裂的嘴唇,仿佛诉说着无尽的渴望与期盼;而那粗糙的双手,更是承载着生活的重担。他头戴一条白色的头巾,耳朵上夹着一支圆珠笔,这个看似不经意的细节,却蕴含着丰富的时代信息。在那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农民们开始接触到一些新的事物,但他们的生活本质却并未发生根本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代表了中国艺术的一次转折,是“乡土写实绘画”的开端。《父亲》的超写实风格在当时的中国美术界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它打破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以一种近乎残酷的真实,展现了生活的本来面目。这种写实主义的手法,让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农民的苦难和生活的沉重。同时,画家在色彩的运用上也独具匠心。它以暖色调为主,营造出一种温馨而又凝重的氛围。这种色彩的选择,既体现了农民们的朴实与善良,也表达了画家对他们的深厚情感。

《父亲》是中国农民的史诗

《父亲》是中国农民的史诗

“我想要在这里,画一幅农夫,一幅父亲的画面,以此来反映现在的社会。”这是32岁的罗中立,在大三时创作的想法。

《父亲》的意义并不仅仅局限于艺术领域。它还具有深刻的社会和历史价值。这幅画让我们反思中国的历史和现实,思考农民在国家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它提醒我们,不能忘记那些为了国家和民族默默奉献的人们,要关注他们的生活,尊重他们的劳动。同时,它也激励着我们,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是代表当时中国农民典型形象的老人,也成为中国大众精神上共同的“父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父亲》不仅仅是一幅肖像画,更是一部中国农民的史诗。它反映了那个时代中国农民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在过去的岁月里,农民们一直是中国社会的基石,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着土地,为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然而,他们的付出却往往被忽视,他们的生活也充满了苦难。罗中立通过这幅画,为农民们发声,让人们关注到这个庞大而又沉默的群体。他用画笔描绘出了农民们的坚韧与顽强,也表达了对他们的深深敬意。

在当今社会,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现代化的发展,农民的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然而,《父亲》所传达的精神却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我们应该始终保持对农民的尊重和关爱,关注他们的权益和福祉。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农民的坚韧和顽强中汲取力量,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罗中立的《父亲》是伤痕美术”的代表作之一,作为对整整一代人集体形象的描述,是中国大众精神图式。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强烈的情感冲击,深深地打动了每一位观者的心灵。虽然我们可能已经看过这幅画很多次,但每一次欣赏,我们都能从中发现新的感动和启示。或许,我们真的从来没有完全看懂这幅人尽皆知的油画,但它却一直在那里,等待着我们去深入探索,去用心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