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医很多时候治病救人也讲究一个缘分,我已经七十多岁了,我也不知道自己能活多大岁数,但如果我留下我毕生所学的东西,在哪一天有缘能帮到其他人,对我来说也就满足了。”

这是一位年过七旬的湖北京山市基层老中医,在谈到自己行医大半辈子感想时的肺腑之言。不得不说,这位老中医秉承的“医渡有缘人”、“悬壶济今生也济后世”这些理念是一种独属于中医的情怀。

▲湖北京山老中医 杨道华先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湖北京山老中医 杨道华先生

老先生名叫杨道华,京山市孙桥镇李家巷村人,少年学医,从他踏上医者之路至今已经有五十多年了,一间不到十平米的诊室,一张老旧的诊案,这里存放着他几十年治病行医的回忆。

得知我们经由网友引荐突然来造访,他打趣地告诉我们说:“我一辈子没什么出息,学医学了半天也没走出过这方圆几十里的小农村去,现在网络非常发达,我不出村反而好多外地人都找到我这村子里来了。”

诚然,今天的李家巷村交通便利,村里的人们都在使用网络,这样的生活环境放在几十年前是完全不敢想象的。

想起最初学医的经历,杨老先生回忆道:“我记得很清楚,那是1969年的3月19日,村里选了一些人去学医,那时候就是‘赤脚医生’啊,我就跟着我师父学中医,那时候家家户户都穷啊,生活条件很差,看病更是缺医少药,村里人治病都是用中医的办法。”

▲乡村医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医生

由师父手把手从辨认中药教起,杨道华在药性基础的学习与天天对师父坐诊的观察中见识到了中医药的神奇。从背药名药性到学习把药材组合起来的方剂,再到具体学习脉象,学习怎样应对诊疗的各种状况,不知不觉五年时间就这么过去了。

学成之后,1974年杨道华开始在村卫生室行医,每天面对众多不同的病患给他累积了很多诊疗经验,在76年他又去了京山卫校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他说:“理论知识这方面也是很重要的,不能只顾埋头干,有些时候撞到墙了也还是要去书本里找答案,理论和实践要结合起来才是一个好大夫的基础。”

杨老先生想起了当年他刚开始坐诊时的一次有意思的经历。一位女患者常年要不上小孩,家里人陪她在多家医院问诊无效后找到了同村的杨老先生。

“当时,开了药让她吃,连着吃了一个月以后,她跟我说没效果,说肠胃还有点不舒服,我就对自己有些怀疑啊,怀疑是不是药量上有问题,晚上都睡不好觉,后来她还是愿意信我,就继续吃药,又过不到一个月,检查怀上了,一家人都特别高兴。”

▲杨老先生在院子里晒药材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老先生在院子里晒药材

这也是他第一次帮助患者一家人得享天伦之乐,这位患者后来又生了两个孩子,四十多年过去如今她已经当了奶奶,虽然已经举家搬到了县城居住,但家里人如果生了什么病也都会习惯性问问杨老先生,面对这些患者们的问题咨询,他也总是乐此不疲。

他与村民们也通过看病结下了很深的情谊,他告诉我们:“在村里看病看多了我自己也会很在意村民们的身体状况,从那些老人家门口路过我都会经常会顺带给他们看一下,他们也把我当成了健康顾问。”

就在几年前,杨老先生给一位村民做体检量血压,这位村民的血压很高,同时她告诉杨老自己很长一段时间皮肤有种怪痒,睡眠、饮食、排泄也都不好,杨老敏锐地察觉这可能是肝肾出了问题,于是就催促她去大医院检查肝肾功能,结果出来把一家人都吓傻了,她患上了肾衰竭,按院方的说法是:“肾衰症状已经很明显,治疗康复的可能性极低,保守治疗生存期望大概也就两年左右。”

▲杨老先生抓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杨老先生抓药

得知此事的杨老主动提出用自己中医的方法试试看,但是患者家里还处在坏消息的负面情绪里,犹豫不决,这让杨老也十分焦急,他数次登门劝说:“你们就信我这个老头子一次吧,我就给你开十五天的药,如果有效果我们再继续治,如果十五天你的指标变化不明显我也就不再劝你了,也不耽误你们再去想别的办法。”

患者一家人终于被他的真诚打动,答应吃十五天的药试试。

十五天之后,患者去医院复查,果然几项指标都有了比较明显的好转。看到报告单杨老激动地说:“谢天谢地,有救,能治。”

之后的一年时间,患者一家人都积极配合治疗,杨老亲自为这位患者调配、熬制药剂,四季寒暑,从未间断过。功夫不负有心人,到来年的十一月患者去医院检查发现自己的各项指标已经恢复,几年过去了,她仍然保持着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状态。

▲乡村中医,遍地是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乡村中医,遍地是宝

“太感谢杨大夫了,他先是发现了我的病情,后来又亲自把我这个判了死刑的病给治好了,要是我们村子里没有他这么个好大夫,我人应该早就不在了。”这位姓梁的患者在谈起这段往事时不住地对杨老千恩万谢,杨老则是回答:“这也是缘分呐,不然我也不会在那一天发现你的病,你说对不对?”

我们采访了好几位在村里遇到的村民,他们说因为村里很多人和杨老是几十年的关系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家里有人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杨道华这个名字。

说起这么多年没有离开村子的原因,杨老先生不假思索说道:“我这辈子除了是这村里的医生,也就是这村里的一个普通农民,每天要喂鸡、喂猪、喂鱼,给家里的菜浇浇水,很多村民在我这看病很多年说看病离不开我,其实我也离不开他们,这里毕竟是我的家,我愿意一辈子,都在这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