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摄影:潘文华
最近看了个视频,一个美发店老板对着镜头,歇斯底里地诉说着低价理发对他生意的严重影响,强烈要求政府管制低价理发。此视频给我印象深刻,并诱发了我的好奇。
于是,我连续翻阅了几篇相关文章。这些文章好像站位挺高,既有理发行业的现状,又有原因分析,还有从立法和政府管理方面的建议等等。有的把低价理发对行业的冲击说成是低价竞争陷阱、内卷或灰色地带。
按照这些文章所说,理发行业千错万错,就错在不该有低价理发的存在,这样才能提高行业(有的说企业)整体水平,才能让你的每一次理发都物有所值。
理发或者叫剃头,涉及到每一个人。按民间习俗,新生婴儿过了百天就可以剃头了。因此无论男人女人,也无论老人和孩子,一生都离不了理发。
在我的记忆里,小时候都是在家门口剃头,冬天时会在屋里剃。小孩子没什么讲究,大人有个手推子就能剃头。而大人剃头能互相剃就互相剃,不行就等着走街串巷的剃头匠给剃。那时候剃头匠都是挑着担子,一头下面有个小火炉子,上面放着洗脸盆子。另一头是个木箱子,里面装着剃头用的剃刀、推子等东西,这也是“剃头挑子一头热”这个歇后语的来历。那个年代工资低,但啥也不贵,剃个头也就一两毛钱。因此,小孩子剃头不用花钱,大人一年下来也花不了几块钱。
后来,有了国营理发店,墙上有块镜子,能看到自己剃头的样子。关键是还有个转椅,觉得很好玩,但剃头价格还是一两毛钱,而理发师傅都是开工资。那时候发型少,也没那么多讲究,一晃眼多少年就过去了。但是,那时候别管是在家剃,还是在理发店剃,都是剃头。
从那个时候过来的女人都会记得,曾经的“解放头”和“麻花辫”,还有小女孩儿的两把“小刷子”,“马尾辫”,在我国流行了很多年。这些带有浓厚时代感的发型,常常会让人念起。在这个演化过程中,基本上还是不花钱,或者是理发店里的低价格。
至于理发店在称呼上成为美发店,或带点艺术色彩名字的理发店,大概是在改革开放以后从南方兴起来的。尤其是港台明星的发型,深受青年男女追捧。再加上国营理发店逐步退出,理发师另寻生路,私营理发店便登上了历史的舞台,成为行业的主角。
随着理发行业这样的变化,特别是人们收入和身份地位的不同,异彩纷呈的发型和高低不同的价格,以及服务质量的差异,使整个理发行业呈现出不尽相同的状况。
但是,在我自己对理发变化的感官体验来讲,除了理发用具更精细,品类更齐全,理发师更轻松之外,还有就是“理发”的称呼换了个“剪发”,再就是价格高得离谱,最简单的一个剪发,也要三四十元。而如果染发或女子剪(烫)一个流行的发型,至少都要几百元。对普通消费者来说,这绝对是一个高消费。
那为什么这些美发店在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还会发出内卷和低价陷阱的抱怨呢?
说实话,我对理发能不能称为行业,或者是不是有必要成立一个协会一窍不通,无从评论。现在都是私营,一般一个老板一个店,或一个老板若干店。我还没有听说有全国连锁店,甚至有大资本创出一统天下的品牌。
但是,如我前面所述,从幼儿开始,每个人都要理发,牵涉到每个家庭。所以,我便查阅资料,对内卷和低价竞争做个了解,以解除自己的困惑。
关于低价竞争应该不难理解,这也是市场经济中常见的一种竞争方式。不少行业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都会选择降低价格来进行拉动。如低价网购、低价充值、低价考技能证书等,都是打着低价噱头来吸引消费者。这里面可能充斥着很多骗局,或低价陷阱。
内卷,原是网络流行语。现在指同行业间竞相付出更多努力以争夺有限资源,从而导致个体“收益努力比”下降的现象。
按照这样的解释,我觉得高档剪发和低价剃头应该并存,不应该说什么低价陷阱,更不能说成行业内卷。甚至说什么只有杜绝低价竞争,避免内卷才能拯救国内理发业。这也就是我的困惑之源,难道只有高价才是唯一出路吗?
在中国历史发展中,曾把行业分为上中下九流,剃头匠属于下九流的一个。除了当年曾经的国营理发师有过职业待遇外,现在的个体理发店可能没什么标准。而除了老板,下面的员工恐怕更难以保证自身的待遇。我平常都是去一个叫“靓丽车间”的理发店,最普通的剪头是30元,具体这个理发店每月收入多少不清楚。但曾问过一个洗头的员工,他说每月工钱一千元,因为属于学徒工。但往往不等你转为正式员工,就会被找理由辞退,这样可以减少支出。假如把这归到行业低价竞争造成的,或者提到内卷那样一个高度,我觉得有点过于牵强。
在我住的城市有一条沁河,由西向东弯弯曲曲穿过城中心,沿途学步桥、沁河桥等数座有名气的桥横跨沁河。沿河两边非常热闹,是居民休闲娱乐、强体健身、文化传承和农贸市场的场所。
两边不太宽的街道,伴随着沁河一路蜿蜒向东,整天都是人来车往热闹非凡。贩卖各种农产品和水果以及日用品的吆喝声此起彼落,不绝于耳,给城市带来浓浓的烟火气。
在光明桥东侧沁河北岸马路边,就有一长溜剃头摊子,格外显眼,引人关注。
这些剃头摊子很简单,一张凳子,一个围裙,加上剃头推子和梳子就行了。有人来就给人剃头,没人来就自己坐凳子上闲聊,很是自在。我曾在这儿剃过头,每次5元钱,手艺好的师傅三下五除二就剃好了,让人想起早年剃头的感觉。所以,很多老人都会到这里来,还会带着孩子来剃头。这里不能洗头,剃完拿一块海绵把脖子一擦一扫,解下围裙一甩打就行了。
我在这里剃头时,曾和一位以前在国营理发店工作的师傅闲聊,他给我说起当年还有点自豪的样子。我问他为什么还要来街头理发?他抖抖身上的白色理发服,微笑着对我说:“现在身体还好,到这里来给人理发,一是不让手艺荒废,二是好赖挣个零花钱贴补贴补家用。没人来剃头就聊聊天,也是一种休闲啊。”从与师傅交谈中,并没有听到任何想与高档理发店争抢顾客的意思。也许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无形中成了低价陷阱的始作俑者。
还有一些小区里也有比较亲民的理发店,剃头10元或15元,在那里剃头的人大多是图个方便,花钱也少一些。
按照公平竞争的原则,这些现象应该是很正常的。不应该要求所有人都去高档理发店去消费。有钱的可以去档次高、服务好、环境美的理发店消费。而那些收入低,生活困难的人,可以去街头巷尾的剃头摊子,或低价理发店理发,多少也能省出一点钱。这都应该是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的。
我想,尽管理发剪发会涉及到每个人,但说到底也只是剪发,既不是高端科技,也没有什么大的技术创新。所以,把理发列入低价竞争陷阱,本身说不定就是陷阱。
对普通百姓来说,消费的前提是收入,一般都是量力而行。如果具体到低收入群体理发上来说,可能他们宁要跌进陷阱的平民价格,也不会要垒成山丘的富豪价格的。
低价理发陷阱给我的困惑,不知您是否也有?
作者:潘文华(平淡依旧)
冀中能源峰峰集团退休。年轻时爱好文学,后因工作调整而辍笔。于今赋闲,重拾拙笔,以图心欢。
审稿 / 编辑:王珊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