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案手记
始于案件,但不止于案件
人民法庭是“基层中的基层”,处于人民法院服务人民群众的最前沿和化解社会矛盾的第一线。我,是赣榆区人民法院城头法庭的一名普通法官,每天穿梭在家长里短、邻里纠纷之间,处理着那些外人看来或许微不足道的“小事”,但在我这里,每一件都是沉甸甸的“大事”。
千里求助,轮椅上的期盼
2024年8月6日,一大早,我正与方庭长讨论一起案件的庭审思路,突然,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起……
“方庭长,门口有两位特别的客人,说是从外地来的,说是要告状,打官司……”警卫的声音透过话筒,带着几分不同寻常的意味。我们匆匆赶往传达室,只见一位大姐推着坐在轮椅上的大哥,眼神中满是焦急。
坐在轮椅上的是老徐,来自内蒙古扎兰屯,自小身患小儿麻痹症,重度残疾,长年在青岛以加工工艺品谋生。老徐的故事,简单又心酸:2017年,他与患有精神疾病的妻子接到小吴的一批加工工艺品劳务后,按期向小吴交付了加工成果,小吴向老徐支付了部分加工费,并就剩余未付部分向老徐出具了金额为7270元的欠条。
后来,老徐多次联系小吴都联系不上,多年的辛劳,变成了一纸欠条和无尽的等待。2022年,老徐不幸发生脑梗,行动更加不便,这笔钱显得更为重要,老徐说,他只能将希望寄托于我们的法庭了。
“我从青岛赶来,我这身子骨也不方便,也不知道如何要钱,邻居给我出主意说,小吴老家的法庭能管这事,我跟媳妇就过来了。”
老徐的话,朴实得让人心疼。那一刻,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最大努力帮助他们老两口。
寻人立案,法律道路上的坚持
然而,寻找小吴的过程并不顺利。按照老徐提供的地址,我们赶到小吴家,不承想只换来一扇紧锁的大门和一个停机的号码。走访邻里后,我了解到小吴常驻临沂,很少回家,且联系方式无从寻觅。
面对此景,我先帮助老徐完成诉讼材料的准备,并及时提交至法庭立案。然而,按规定需向小吴送达传票等法律文书,这就意味着庭审又将延后,这让我深感焦虑——老徐本已不便,长时间的等待无疑加重他的负担。如果一直找不到小吴,也并不利于案件的实质化解。但我也深知,举证与答辩期限的设置,是法律对每一位当事人权利的尊重与保障。作为法官,尽管心中满是对老徐境遇的同情与理解,但也必须坚守原则。
两难之际,我想到了融合法庭的庭务专员李娟大姐,她在班庄镇可是被称为“百事通”的,找她帮忙兴许能成。而且多部门协作、多平台互通也是我们院“融和法庭”创建的初衷,通过深化府院联动,加强与政府部门、基层组织的联络,建立信息共享和沟通协调机制,形成一个上下贯通的矛盾纠纷化解网格。这不,第二天就传来了好消息。“李法官呀,我通过当地政府工作人员辗转联系上了小吴,小吴答应马上回家处理此事。”
我也第一时间拨通小吴的手机号码,电话那头小吴的声音带着几分无奈与委屈,“老徐加工的部分货物质量有问题,我卖给别人之后,人家也退货,我的损失也不小。”我耐心地倾听,更用心地劝解:“你说的我也理解,但是欠条就是承诺,咱得讲信用。老徐的情况你也都清楚,都不容易,互相体谅下吧。”“好好好,我明天就回去,见面处理下这个事。”
握手言和,正义与温情的见证
8月8日一早,老徐跟小吴先后来到法庭,一番推心置腹的交谈后,小吴的态度渐渐软了下来。最终,在法庭的见证下,双方握手言和,小吴当场支付了欠款。在那一刻,老徐夫妇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当一切尘埃落定,我送老徐夫妇上车时,老徐紧紧握着我的手,那份感激,比任何言语都要来得真切。那一刻,我心中涌动着满足:“三天的忙碌,终见成效,每一分努力都是值得的。”
在日常办案的点滴中,诸如老徐夫妇的这类“小案件”是我工作的常态。案件虽小,却是我深刻理解“如我在诉、情通我心”的桥梁。回溯1963年孕育的枫桥经验,历经岁月洗礼,其核心“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愈发熠熠生辉。作为基层法庭的一员,我深知,每一起案件的办理,都是对这份精神的生动实践。我们用心倾听每一位当事人的声音,将他们的利益视为己任,真诚地投入到每一次纠纷的化解之中。这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对枫桥精神最质朴、最精准的诠释。
编辑 | 王瑞普
供稿 | 赣榆区人民法院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