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的一生除了与革命事业不可分割外,同许多地方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像自己出生的湖南老家;创建革命根据地的井冈山;解放战争时期的延安地区,可以说大半个中国都留下了主席的回忆,不过要说这其中最让主席留恋怀念的地方,那恐怕还是湘潭韶山。

毛主席第一次离开韶山时才不过17岁,那时的他怀揣着理想和抱负,说出了那句“学不成名誓不还”的豪言壮语。

但革命斗争总是伴随着艰苦和付出,自1927年后,主席在长达32年的时间里一直没有机会再回家乡去看看,直到1959年才交代完手里的工作,才从武汉抽空回了韶山一趟。

在回韶山前主席看到武汉当地的香烟才卖一毛二分,于是便提出购买几条,谁知道却被身边的人劝别抽这种烟......

那么同行之人为何不让主席抽烟,主席回韶山又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离开韶山的志向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人对故乡厚土的感情是其他国家人不能理解的,不论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的无奈,还是每到春节时在外打工的游子不管多远多难都要回老家和父母团聚,中国人的故土情节是十分单纯但又浓厚的。

所以不论对于何时何地,离开家乡外出谋生都是不得不为之的下下策,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是如此,对于历史上的伟人们来说亦是如此。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下定决心,离开这个自己一直生活的地方,但他没有勇气和父母直面说起背井离乡的这一话题。

毕竟当时他的家庭条件在当地还算比较殷实,和其他上不了学的同龄人相比,自己也已经念过私塾,按照父亲的期望,再读几年书在当地谋个教师的生计,娶妻生子就已经足以让别人羡慕了,可对于毛泽东来说,他的理想信念远不止于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07年时,还不过14岁的毛泽东在一本《盛世危言》中看到了祖国和人民的未来,而这本书是出门在外的表兄特意给他带回的礼物,本想着是希望毛泽东能够继续着对学习的热爱和拼搏,没想到却让毛泽东对外面的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闭塞的韶山困住了父母和长辈们的一生,家乡固然承载着一代又一代人的回忆和经历,但是在有着远大抱负的毛泽东身上,韶山也像极了那道必须冲破的人生枷锁,父亲的不理解和母亲的眼泪让他纠结彷徨过,但仍然改变不了离开这里的勇气和决心。

为了离开这里,毛泽东找到了八舅公、堂叔、表哥轮番劝说自己的父亲,这也才有了父亲的松口允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7岁的少年郎离开韶山,到他第二次回到韶山时竟过去整整11年,就连父母接连去世的噩耗从韶山传出,毛泽东都只能忍住悲痛,朝着故乡的方向给父母磕了几个响头后,这才满眼通红又继续踏上了革命的征程。

对于毛泽东来说,他不是不想回去,而是根本没时间回去。

革命事业比天高这不是一句空话,面对着白色恐怖和敌人的围剿,成千上万部队的身家性命都系于自己一人之身,多少人抛家舍业的跟定了共产党,如今他又怎能为了自己的私事陷革命事业于不顾,而这份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成为压在毛泽东心头对乡土和家人的一种亏欠。

32年的暂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前,毛泽东曾有两次短暂的回过家乡,一次是在1925年,毛泽东和妻子杨开慧一起回到韶山冲,虽然人人都以为主席是回故乡养病,但在韶山冲,毛泽东却一直在开展着革命运动。

当时的他已过而立之年,和韶山冲曾经的有志青年不同,现如今他也已经是小有名气的革命战士,毛泽东倾听完百姓对土豪劣绅的控诉和气愤后,他思索片刻站在了台上:“共产党是为人民当家作主的,谁要加入我们,一起打倒地主和剥削阶级。”

在毛泽东一番壮志豪情的动员后,开始有不少农民加入了革命斗争的队伍中,一开始仍有一部分农民认为“革命不应该是军队的事情吗”。

可毛泽东创办的农民夜校所宣讲的知识却在当地一传十十传百,不知不觉在一个月的时间里,夜校竟扩充到20多个,听课的人也到了1000多人,革命的火种也从毛泽东心中逐渐蔓延到韶山的百姓心中。

2年之后,毛泽东发动秋收起义之时,还曾回到过韶山当地,联系发动着当地群众,为革命事业补充着新鲜血液,但在此之后长达32年的时间里,毛泽东竟再也没回到过故乡。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曾计划先回故乡看看,但当时国内外环境比较复杂,尤其在1950年时朝鲜战争的爆发让刚刚获得和平的中国重新陷入危难之中,况且国民党刚刚败退台湾不久,全国各地仍有个别地区还存在着反动派势力,出于安全因素主席的回乡之行也一直推了又推。

直到1959年初,在社会环境稳定后,中央才开始策划毛主席的返乡之旅。

当时中央派罗瑞卿负责主席的安保工作,主席却私下找到罗瑞卿说:“不能派安保人员提前到韶山,不能阻拦我和当地百姓的正常交流,不能干预影响当地百姓和群众的正常生活,不能搞特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回韶山之前,毛主席还到武汉进行了调研,在对学校教育等工作进行部署后,毛主席正要搭上前往韶山的专车,却无意间发现了当地的一款香烟竟然便宜到只卖一毛二分钱,主席也开玩笑的说:“还有多少烟,我自掏腰包给我来上两条。”

闻言,湖北省委书记说道:“主席,这种烟比较廉价,味道又冲,怕您不习惯,武汉还有别的烟您再看看。”

不料主席却正色道:“如今国家正值困难时期,上下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艰苦朴素理应从我个人做起。”

不顾在场人员劝阻,主席还是自费买了两条烟带在身上,这才踏上了返回韶山的路程。

再回故乡的感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6月25日下午4点左右,在韶山的山路上久违的出现了几辆小汽车,坐在车子里的毛主席左顾右盼,时不时的还对身边的警卫员说道:“以前这里是我读书的地方…这里还有棵老槐树…。”回想起32年前自己离开家乡时的豪言壮语,主席的眼眶也不禁湿润了。

毛主席的车辆刚一驶入村口,便被当地的百姓围了起来,尽管已经到了傍晚,但仍然阻止不了群众的热情和激动,对于他们来说不仅仅是想看看毛主席,更想看看曾经那个生长在这里的石三伢子。

第二天一早,毛主席一个人沿着故居的那道小路上山来到了父母的坟前,在这里一待就是一个上午。

警卫员等人不放心在山隘口等着,但他们又不忍心上前,32年的离别让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终于有机会和父母说说自己的伤心难过。

对于常人再平常不过的经历,对毛泽东来说却显得十分奢望,自古忠孝两难全,没能在父母面前尽孝也成了他人生的最大遗憾之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知道自己回家乡的时间也不会太长,在拜祭完父母,回以前的故居缅怀后,毛主席还来到了当地学校,看望上学的孩子们,为了支援学校的建设毛泽东还将自己的稿费和工资拿出一部分给了当地政府。

26日晚上,在毛主席离开韶山前的最后一晚,他亲自设宴感谢当初帮助过他的韶山百姓,来赴宴的不是什么高级领导、军队将领,大部分都是穿着布鞋,从地里刚忙完的庄稼汉。

一共八张桌子挤满了人,在这场宴会上没有上下级、没有领袖和百姓之分,毛主席举起酒杯:“离开韶山几十年了,下次再回来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这么多年感谢乡亲们对我们家的照顾,我敬父老乡亲们一杯。”

宴会之上毛主席举起酒杯一次又一次的向大家敬酒,在他身上也完全没有半点当官的架子,有些上了岁数的老人也不禁掉了眼泪,他们也不知道下次主席再回韶山,还能不能再次坐在对面畅谈着心里话。

27日上午,毛主席结束了回乡之旅,坐上了返回北京的汽车,一路上送行的百姓组成长队足足有几百米,车上的毛主席说着:“走慢一点,再走慢一点,让我再看看乡亲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72年,毛主席因身体状况原因多次向党组织提出申请回乡养老,但当时正值特殊时期,这一请求也一直未能实现。

1976年9月,毛主席病重之时仍对故土念念不忘,临终前在病床上多次轻声喊着儿时玩伴和家乡的名字,直到生命尽头。

史料来源:[1]张志初:毛泽东与韶山精神[J].湘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