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世界失联的8小时,在香格里拉海拔4200米的地方找到了无人惊扰的隐世秘境。”

“脚下是自由,灵魂在旷野,开启梅里千面之旅。”

“斯里兰卡的风,吹到了我心里。”

“从前,书本是孩子的世界,现在,世界是孩子的书本,带上孩子,走出教室,走进大自然,走进贵州。”

“勇敢的人,先享受世界,甘南走起。”

有没有觉得这个夏天,无限风光就在朋友圈?无论是高调晒旅行的真朋友,还是低调晒风景的陌生人,亦或是雪泥鸿爪了无痕游山玩水从不发圈的人,总之,不是在旅游,就是在旅游的路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不懂。经济下行消费降级人人都在哭穷哀嚎的年代,为什么旅游的人如大兵压境浩浩荡荡?

道不明。旅游到底是起到了“见天地见众生见自己”的作用,还是带你抵达了“见自己见众生见天地”的境界?
旅游三要素之有钱有闲有心情,在今年夏天被彻底改写。只要有闲有心情,有钱没钱都要旅游。

物质的匮乏与精神的丰盈之间,横亘出一条叫做“情绪价值”的赛道,链接着无穷的远方,无穷的人们。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马克·吐温说过,旅游是唯一让你花钱却变得更富有的东西。是的,出去旅游一趟,钱包憋了,但心里满了。

当你决定出发的那一刻 ,最艰难的时刻已经过去了。就像雷军主题演讲说的那样,“虽千万人,吾往矣!”

出去旅游,不仅是一件冒险的事情,而且是一种心甘情愿的受虐之旅。扎堆的人群,高温的天气,舟车劳顿的奔波,没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精神,没有豁达包容的心态,收获不了一场愉悦的体验。

旅游在三年疫情后不知不觉变成了一种刚需。人人在哭穷,人人在旅游,呈现一种强烈反差的怪现象。有专家分析,一方面这是因为房子等大宗商品消费不起,这主要与收入预期以及对未来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有关。因此人们更倾向于将有限的资金用于提高生活质量上,比如短期旅游。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另一方面,是消费观念的转变。面对不确定性和经济压力,人们开始更加重视即时的幸福感和体验式消费。

怪不得,有评论说“活在当下”其实是一种穷人思维。君不见这个夏天,背负着一身房贷车贷的真穷人,手执烟火以谋生,心怀诗意去旅游的,多了去了。

就像住房双轨制所倡导的“保障的归保障 ,改善的归改善”那样,于旅游而言,刚需游的归刚需游,改善游的归改善游。你可以是特种兵式打卡游,也可以是沉浸式奢华深度游。总之,旅行的意义不在于你走了多远,而在于你如何看这个世界。

出发 ,为提振中国经济发展,助力消费促进国内经济大循环,贡献你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来源:青红皂个白;作者:郭红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