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此文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了,络绎不绝的外国宾客来到中国,社交性的宴会也逐渐多了起来。除开大型国宴,不少小型的宴请掌勺的,都是领导人们身边的厨师。

在一次宴请外国友人时,对方夸赞我们的饭菜实在是太美味了,很符合他们的胃口,于是问道:是有专门请他们国家的厨师吗?毛主席笑着回答:“这可能是我们程师傅的功劳。”

而这位程师傅,就是专为毛主席做菜的厨师——程汝明。他在毛主席身边做菜一共19年,手艺极其精湛,毛主席对他做的菜一直都赞不绝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汝明与毛主席的合影

其实一开始的时候,他也对给主席做菜有些紧张,尤其毛主席有不少忌口的东西,再加上还要保证毛主席饮食安全,每次做完饭还要销毁菜单。

那么程汝明到底是怎么被选中成为毛主席身边的厨师的?他又和毛主席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呢?

艰难的学徒生涯

程汝明出生在山东一个县城的一个贫困的家庭,家里兄弟姊妹有很多人,又生逢战乱年代,四处炮火连天,哪里都不是很安全也不太平,为了能维持家里生计,父母总是早出晚归想尽办法来补贴家用。

但是孩子太多,光靠两个人的努力是没有用的,所以程汝明作为家里的老大,从小就明白父母的不易,承担起照顾弟弟妹妹的责任。从小便下地帮父母干活,但是毕竟年少,看到别的孩子在玩时,还是会忍不住投去羡慕的目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汝明

但即使再努力,在灾荒加上战争的年代,也是不易。在灾荒来临时,不能得到补助,地里长不出粮食,只能啃树皮赖以生存。树皮是难以消化的,大人尚且不能忍受,更别说孩子了。

程汝明有一个妹妹就是被饿死的,因为没有吃的,眼睁睁的看着自己的亲生妹妹离开了自己。从那以后程汝明就深知饮食是多么重要,也为他后来成为厨师打下了一个坚定的信念。

在程汝明稍长大一点到十三四岁时,便决定离开家乡,去外面的世界闯一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汝明为人真诚、勇敢、不怕辛苦。在战乱年代,他丝毫不畏惧炮火的攻击,只身一人来到了天津,在天津开启了他精彩的一生。

因为家里的遭遇,让他心中非常的痛苦,他立志要闯出一番新天地,让他的家人再也不能饿死,吃得饱,穿得暖。

但他出来的时候,年纪太小了,长得也很瘦小,所以程汝明找了很多工作都无功而返。但有一家饭店例外。当时天津的惠中饭店正在招学徒,程汝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去应聘了,没想到有了意外的收获,成功的成为了一个后厨的学徒。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是后厨的工作却非常不好干的,尤其是学徒,干的是最脏最累的活,工作还特别多。而作为学徒,他的也是少得可怜薪资,只能勉强维持基本生活,没有多余能够支持家里的开支,减少父母的负担。

程汝明每天非常辛苦,一天下来手上,脚上都是伤。但程汝明都坚持下来了,在他看来这是一个能立住脚跟的机遇,可遇而不可求,不能放弃。而且一想到家里的情况,年迈的父母,年幼的弟妹,也给他干下去的动力,无论怎样都要坚持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程汝明的努力下,得到了主厨的另眼相待,在主厨的教导下,很快便掌握了做菜的精髓。后来还到了西餐厅工作学习,像学习外来文化一样,厨艺也要广纳海川,相互融合,相互碰撞,才能激发更多的灵感。

后来,在天津辗转多家餐厅,学习其中精华,积累丰富的经验。程汝明勤奋刻苦,白天工作,晚上研究菜肴的配方和火候。

夜以继日,在经过学习和实践的多方打磨下,程汝明熟练的掌握了中式、英式、法式、俄式等多国菜品的制作手法及火候。也成功地打出了名头,在天津也算是站稳了脚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成为顶级大厨

1952年北京举行亚太地区的和平会议,这次会议是我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作为主办方与其他国家接触,所以尤为重要,不论是哪方面都要做到最好,方能彰显大国风范。

其中饮食更是不能忽略的重中之重,因考虑到这次会议会有很多外国友人来到我们国家,尽地主之谊的中国,为表尊重,也为完美完成此次会议,决定招聘精通西餐的厨师。

而当时程汝明在中国厨师中,西餐造诣已经人尽皆知,所以主办方邀请他来负责此次餐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此次会议举办期间,程汝明负责的西餐受到了外国友人的高度评价,更有外国友人怀疑,这是他们本国厨师来完成的菜品,这也是对程汝明厨艺上的肯定。

因此次会议上的餐品得到大家的一致肯定,程汝明得到了中央领导的关注,觉得他在厨艺上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于是便把他调到了外国专家搭乘的列车上工作。

在被调到此处工作后,程汝明深知这跟工作的重要性,一丝一毫也不能马虎,在这辆火车上的都是一些外国的重要官员,是我们国家的贵宾,这代表的不仅仅是个人的荣辱,更是一个大国的风范,是国家的颜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程汝明对待这份工作非常的认真、细致,他立志不能让客人在餐饮上出任何的披露,因此仔细地盯着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步骤。当然他的这份细致也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是工作上的劳模,学习的对象。

1954年,程汝明的生活轨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一年赶上毛主席搭乘专列巡视,本来毛主席的餐饮是由李锡吾专门负责的,但是因为毛主席因为体恤专列上的工作人员辛苦,经常邀请专列上的一些工作人员吃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简单的要求,可是忙坏了李主厨,因此申请上级能够调派个人手过来,而此次抽出来的便是程汝明。程汝明接到上级通知时,只告诉有大人物要来到专列,但是并没有告诉要被什么食物,程汝明和李锡吴便按照日常的菜单一起为专列上的各位领导准备餐食。

刚开始来的时候,程汝明并不了解什么情况,什么事情都要咨询一下李锡吾再决定。程汝明为人谦逊、态度温和,行动也如同学徒打杂一样利落,也正是如此性情,行事作风深得李主厨的喜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程汝明上手也快,两个人配合密切,一起准备一日三餐。在此期间,程汝明也并没有闲着,而是请教李锡吾这个大师。李锡吾主打湘菜,所以在相处的这段时间,程汝明跟着李锡吾学了许多湘菜的做法,两个人自此亦师亦友。

直到有一天,领导突然点名要吃红烧肉,程汝明自信满满的说肯定让领导满意。但在列车员将做好的红烧肉又退回来时,程汝明也是一脸的迷茫,因为从来都没有过这种情况呀!

程汝明迈着紧张的步伐到了车厢,看到里面坐着的毛主席,立刻紧张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简单的问了程汝明几句,问他是不是做红烧肉的厨师。程汝明也很诚实的答应了,还好奇的问主席:“我做的红烧肉很多人都赞不绝口,为什么您会不喜欢?”

主席也很坦率地回答:“不是不喜欢,你做的很好,我只是不吃酱油,要麻烦你重新做一份了。”

当程汝明得知是这个原因之后,就整日思索,要用什么来代替酱油呢?偶然一次机会,他看到桌子上的盐和糖顿时灵感迸发,立刻做了一份不一样的,没有酱油的红烧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出锅后给毛主席端去,让毛主席品尝,在毛主席听到他说这是没有放酱油的,也忍不住尝了尝,顿时连连叫好,赞不绝口。并对程汝明说,希望还有机会品尝你的红烧肉。

等程汝明调到毛主席身边时负责餐饮后,端上去的红烧肉从来没有剩过一块。而给毛主席当了二十二年的厨师,这也是他一辈子最自豪的事情。

鞠躬尽瘁

在成为主席的家厨后,他的菜单需要保密,每次菜单准备完毕后,都要销毁。开始他还有些不明白为什么,到后来来他才知道,如果菜单泄露很可能导致特务对主席饮食动手脚,为了保障主席的安全才有这样的规定。

在程汝明得知,便在每次做完菜后便立即销毁账单,不做任何停留。而他也将自己的工作严格保密起来,为了家人的安全,家人从不知道他是为谁工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在程汝明成为主席家厨后,他也逐渐知道了,为什么主席不喜欢吃酱油。

只因主席家里的邻居就是卖酱油的,在少年时很喜欢,就很好奇这么美味的酱油是怎么做出来的?便偷偷去邻居家里,把装酱油的缸掀开看了看,结果看到了缸里全是白蛆,密密麻麻的样子实在让人害怕。

这让毛主席一直对酱油不太喜欢,即使后来不少酱油都不再是这样土法子酿制的,但几十年不吃这东西,也不习惯酱油的味道了。程汝明也从来不在主席的饮食中使用酱油,而是像做红烧肉一样想办法用其他东西代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生性自由,又正逢国家安居稳定。一九五六年六月,主席便要在武汉横渡长江,当时主席的身体很好,又爱好游泳,便下此决定。

在横渡长江时,主席还诗兴大发,即兴写出了《水调歌头.游泳》这样的词作。在这篇词发表时,人们对词句中“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中的武昌鱼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认为是主席在畅游中现抓上来的,才有此感叹。

但其实这鱼是从武汉带过来,在专列前往武汉时,中途停在了长沙,而程师傅和李师傅在被餐时看到了当地特色“武昌鱼”,便来了兴致,认为在当地就应该食用当地的美食,此情此景断不可辜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这长沙特供的美食在还没有被端上餐桌,专列就动身了。武昌鱼也就跟着离开了家乡,前往了武汉。但当时并没有冰箱之类的东西,能够帮着冷藏,在处理好之后,也不能放太长时间。

正好在中午时分,专列到达了武汉,要准备午餐,就把这条跟着一起搬家的武昌鱼端上了餐桌。毛主席在吃了武昌鱼后久久回味,甚至在游泳回来后还是念念不忘,就念之所及,将此写入了诗词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其实身为主席的厨师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不仅要照顾主席的口味,也要照顾主席的健康,两者兼顾,不能有任何损伤。

在程汝明工作的二十二年里,他时时刻刻的绷紧自己的神经,不让自己有任何出错的地方。每次做完菜也是第一时间处理掉菜单和菜品,以防对主席的安全造成影响。

而程汝明在主席的身边,他不仅仅负责主席的饮食,备好一日三餐。更是在闲余时间加强自身,在这二十来年中也获得了很多厨师上的奖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他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同其他同事一起认真地研究各种菜式,不断地拓展新的思路与新的样式。程汝明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是在各个行业中不断进取的精神。

正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程汝明就用自身的努力和行动践行了这句老话。

1976年毛主席去世,程汝明也没有留在中南海,而是辞去了职务回到了家里,把后半生的精力都投入到了不断学习和不断教导新厨师上,为我国培养了一代代优秀的新厨师。直至2012年,程汝明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位用一生投入厨艺工作的老人,是无数位在自己岗位上发光发热的劳动人民的写照,也正是有了一位位全心全意在岗位上努力的人们,才造就了我国如今全面发展的盛世。

对于这位给毛主席做过专职厨师的老人,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留下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