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1972年,全国政协副主席何香凝老人在临终之际,向周总理提出了自己的遗愿。

彼时,她已经虚弱得只能躺在床上,整个人脸上毫无血色,嘴唇发紫。

见到周总理到来,何香凝用尽最后的力气,紧紧握住其手说:

“我不要烧......”

听闻这个要求,在场所有人都颇感惊讶,倒吸了一口气。

要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为节省耕地,毛主席与周总理等领导干部多次倡议推行火葬。

如此来看,何香凝的话确实令总理有些为难。

不曾想,他一丝犹豫都没有,直接代表毛主席和党中央,破格答应了她的要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

那么,何香凝老人为什么不愿意火葬?

她又为何能让周总理破格同意呢?

革命之路,矢志不渝

1878年,何香凝出生于香港一富商之家。

然而,殷实的家底却没能让她从小接受教育。

因为当时何父和大多封建家庭父母一样,认为女子无才便是德。

他会请私塾先生在家里设馆,给儿子们教书。

但绝不允许女儿靠近。

起初,出于好奇,何香凝就偷偷跑到院子里,趴在门边听。

时间一长,她对老师教授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就这样,她开始自己存钱买书本,然后每天都做个“偷听贼”

要是遇上不懂的难题,其就拿给女仆。

让她假装是哥哥们的手下去请问教书先生。

渐渐地,何香凝成长为一位个性鲜明、充满理想的知识女性。

所以,能吸引她的也必须是在精神层面与之匹配的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仲恺

廖仲恺恰好是符合其要求的灵魂伴侣。

他们的结合源自一段为人称道“天足”之缘。

当时,何香凝反抗封建礼教,保持天生大足。

为此,她不知道已经偷偷剪过多少条缠足布。

最后何家父母实在拿她没办法,只能作罢。

而恰逢这时,刚从香港皇仁书院学习归来的华侨子弟廖仲恺一心只想娶天足姑娘为妻。

二人简直天作之合。

1897年,何香凝与廖仲恺于广州结婚。

这时,中华民族正面临着亡国灭种之灾。

同有爱国之志的夫妻二人不顾家里反对,毅然踏上赴日探求救国真理之路。

来到日本的生活与从前可谓天差地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仲恺与何香凝

何香凝在家养尊处优,而现在一切都得自食其力。

开始的时候,她连烧开水都不懂,更别提煮菜做饭。

但何香凝个性坚韧,知难而进。

从生活学起,做饭、带孩子......其事必亲躬。

同时,她还要抽空余时间学习日文、跑书店、听演讲。

后来,夫妻俩在一次留学生活动上结识孙中山。

经过一番交谈,他们很快便确立进行民主革命斗争的志向。

就这样,他们在东京的家成为革命人士的通信联络站和聚会场所。

1905年8月7日,何香凝成为中国同盟会第一位女会员。

后在她的推荐下,廖仲恺也加入其中。

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孙中山

孙中山从海外回国,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当时,廖仲恺作为会内核心成员,被派往广州负责财政工作。

而何香凝便充当贤内助角色,让丈夫能够全身心投入到新生共和政权的建设中。

但不幸的是,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就被袁世凯所窃。

革命过程经历几番波折。

期间,二人也因此多次往返于日本、上海和广东等地。

但不管在哪里,何香凝始终是“夫唱妻随”。

当廖仲恺陪孙中山南下护法,

何香凝便为他分忧,做好将士的家属工作;

当廖仲恺面临军政府的财政困窘时,

她便亲自参与向海外华侨的募捐工作......

从二人投身革命起,何香凝就一直用行动诠释了一个意志坚强的女性形象。

但事实上,她也有着脆弱的一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陈炯明

1922年6月14日,廖仲恺被叛变的革命党人陈炯明监禁。

当时染上重病的何香凝,要肩负起寻找孙中山和营救丈夫的两个重任。

心力交瘁之下,她突然发现自己也只是女子一个,力量太过弱小。

那个时候,何香凝在珠江电船上看着渺茫的烟波。

忽的一下就冒出纵身一跳、死了完事的想法。

可是,下一瞬间,她又想到还在阴森监狱中受刑的丈夫以及家中的一双儿女。

何香凝犹豫了。

她拿出一支香烟,暗想抽完它便跳江。

不曾想阴雨沥沥,江风阵阵。

十几根火柴都没能点燃香烟。

难道真是天意叫她活下去?

何香凝望着最后的一根火柴。

如果这根能燃就代表事情还有转机,那我就勇敢地活下去。

结果,呲的一声,这根火柴竟意外地燃了。

绝望中的何香凝仿佛当头棒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同盟会在日本

一个革命者,为什么要自杀示弱于人呢?

她宁愿遭了敌人的毒手,也绝对不该自杀的。

想到这,何香凝振作精神,整理思绪。

最后,她破釜沉舟勇闯陈炯明军事会场。

凭其英勇机智,廖仲恺幸免于难。

这次经历让何香凝嗟叹革命前途之艰难,对丈夫的安危愈加忧心。

令人没想到的是,变故就是来得这么快。

1925年3月,孙中山去世。

国民党内部矛盾激化,形成左、中、右三派。

以廖仲恺为首的左派,坚定不移地执行孙中山的三大政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仲恺

然而,与共产党亲密合作的他们,成为右派打击的目标。

1925年8月20日,廖仲恺在广州东山,被右派安排的歹徒射中三枪,于抢救途中身亡。

当时,何香凝目击到这一切。

顷刻间,她放声大悲,脑中全是这二三十年夫妻相处之景。

不知过了多久,其才缓过神来,擦干眼泪。

紧接着,何香凝当场对着廖仲恺血迹斑斑的遗体立下誓言:

“哀思惟奋酬君愿,报国何时尽此心!苟利于国。则吾举家以殉,亦所不惜!”

尽管不胜悲痛,但想着丈夫与孙先生未竟的革命事业,她开始更加忘我地投入工作中。

在廖仲恺逝世后一年多的时间里,她先后发表讲话与文章20多篇。

旨在阐发丈夫为革命献身的精神,以及宣扬孙先生的新三民主义。

然而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叛变革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蒋介石

何香凝独木难支,于1928年辞去国民党内的一切职务。

她先于浙沪一带寄情山水,寄优思于书画;

后忍痛含悲出国,寓居于巴黎和柏林。

直到“九一八”事变后,日寇大犯我国河山。

在这生死存亡关头,何香凝再也无法安居一隅。

她重整旗鼓,踏上归国的路程。

解放妇女,团结抗日

五十多岁的何香凝再次出发,依然是激情澎湃不减当年。

那个时候,抗日救亡运动的方式有很多种。

而她选择的道路是引导中国妇女走上民族解放征途。

因其自小寻求天性解放,勇于突破腐败社会桎梏。

何香凝从很早就开始关注女性的思想解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和廖仲恺

早在国民革命时期,她就已经认识到:

要谋解放不可单靠少数知识妇女,必定要联合大多数的农工妇女。

1924年1月,她曾在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

“妇女在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一律平等。”

大会通过后,她成功当选妇女部部长。

出版期刊激发女性进步思想、带领干部深入群众宣传......

那段时间,只要是有可能的方法,何香凝都会去做。

如今,亡国之灾就在眼前。

何香凝再次将妇女解放与民族解放融合在一起。

她提出,实现国家的自由平等是女性独立的前提。

全国妇女应该团结起来,共同抗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

曾有记者问她:

“何先生觉得妇女回家庭去怎样呢?”

闻言,何香凝收起礼貌的笑容,一脸严肃地说:

“国家都要亡了,还回到哪儿去?”

一句通俗易懂的话道出了妇女的出路与民族生存的一致性。

为此,何香凝组织成立“中国妇女抗敌后援会”。

该会广泛吸收各阶层妇女,开展宣传、征募、救济、慰劳、看护等抗日救亡工作。

何香凝本人更是亲力亲为。

天凉时,她会在妇女刊物上发表文章。

动员大家为前线杀敌的勇士们赶制寒衣。

她曾说过:

我们安居在后方的民众,应该义不容辞帮助为保卫我们安全而愿牺牲的将士。
我们尽量设法减少他们的痛苦和损失,也就是加强我们自己保卫安全的力量。

不仅如此,为打消前方将士的无后顾之忧,何香凝还提议组织阵亡将士后援会。

主要目的是募集捐款,去救济因抗战牺牲的将士家属。

后来,随着战事的推移,我方在劣质装备之下损失惨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

介于此,何香凝又开始想方设法筹办伤兵医院,组织领导救护慰劳等工作。

那时,她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

但其还是每天都到医院工作。

众人看在眼里,心中万分敬佩感动。

那个时候,不仅送东西到伤兵医院的特别多,加入医院工作的人员也日益增加。

毫不夸张地说,何香凝用那老当益壮、扶病救亡的精神感染带动着周围的人。

她领导的妇女运动为抗日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

抗战胜利后,何香凝又坚决抵制蒋介石的内战政策。

没一丝松懈,她立马投身于民主运动中。

其参与发起成立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从事反蒋活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

新中国成立后,何香凝先后任全国政协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全国妇联名誉主席等重要职位。

她日理万机,殚精竭虑,为社会的建设做力所能及之事。

可以说,何香凝把毕生的心血都献给了国家。

革命世家,代代相习

其实,何香凝除了是一位坚毅的女革命家。

同时,她也是位令人敬佩的贤妻良母。

廖仲恺去后,她更是担负起父亲与母亲的双重角色。

其用慈爱与严厉,教育关爱着一双儿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

在对女儿廖梦醒的教育上,何香凝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除注重道德学识的培养外,还要求她自主处理日常事务。

洗衣做饭,清扫厕所......最基本的家务活都包含在内。

在这样的教育下,周围人对廖梦醒的评价都非常高。

说她是个不苟言笑但热情做事的女青年。

平日,廖梦醒要侍奉年事已高的母亲;

还要帮助她处理慰劳分会的事务,代表其出席活动。

明明廖梦醒的名字不在分会组织系统表上。

但她丝毫不计较名位与得失,一心埋头苦干。

同时,其还是我国精通日、英、法三门外语的优秀“红色翻译家”。

或许是因为她的父母都是著名的民主革命家。

身为其子女,廖梦醒似乎也继承了坚毅的品格与奉献的精神。

而这一点在何香凝的儿子廖承志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承志

廖承志自小就有投身革命的志向,对此何香凝十分支持。

他17岁加入国民党。

在父亲遇刺身亡后,继承其遗志继续推进民主革命。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后,廖承志决然选择脱离国民党,坚定守护自己的信仰。

一年后的8月,他为追寻共产主义理想,加入中国共产党。

然而,廖承志的革命之路可谓是走得万分坎坷。

连邓小平都戏称他为“坐牢专家”。

因为廖承志一生中许多时光都是在监狱中度过的。

他留学时,因学生运动在日本被捕两次,后又在荷兰被拘留。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廖承志

1932年,上海地下党遭到国民党疯狂逮捕。

廖承志亦未幸免于难。

最终,又是何香凝闯进警备司令部,表示要陪儿子坐牢。

再加上宋庆龄的出面,蒋介石才不得不放人。

然而儿子刚回家,又提出要去凶险难测的苏区找红军。

何香凝虽然心有不舍,但仍支持并掩护廖承志离沪赴川陕工作。

这一去,可真是九死一生。

如果说,长征路上的饥饿、寒冷、劳累是折磨人的梦魇。

那么,“戴铐”走长征的痛苦怕是如同身处地狱。

廖承志在长征途中,因一些原因,被开除党籍、当作犯人。

更过分的是,他是在保卫局的监视下戴着手铐翻越雪山,跨越牧区。

后来,还有人想要枪决廖承志。

亏得周恩来出面解决,才救他一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与何香凝

虽然此次长征之行对他来说是在“流动坐牢”。

但廖承志始终坚信党且保持豁达乐观的精神。

就算在抗战时期再次被国民党抓捕;

后经历近四年牢狱生活,辗转几处监狱,他依然可以笑对苦难。

在牢里,廖承志仍能以才艺自娱。

他早晨唱歌,饭后作画写诗、看书。

甚至还有逸兴指挥蚂蚁搬饭粒。

他的坚强是源自其对党的赤胆忠心,是对革命事业必将胜利的信心。

在此期间,他曾写给党组织和周恩来一封诀别信:

“希望你相信,小廖到死没有辱没光荣的传统! 其余,倘有机会可面陈,无此机会也就算了。就此和你们握别。中国共产党万岁!”

其矢志不渝跃然纸上,廖家忠烈精神后继有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总理

在解放后,廖承志担任过统战部副部长、对外联络部副部长、世界和平理事会常务理事等职。

彼时,他为维护和平奔走世界各地,出席各国会议进行友好访问。

同时,其长期负责港澳台及侨务工作。

为祖国的团结统一大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廖承志同他的母亲何香凝一样。

不论是在残酷的战争年代,还是在坎坷的建设时期;

他们始终走在为国家而奋斗的征程中。

金兰之友,成全遗愿

1971年,93岁的何香凝老人因病住进了医院。

事实上,三年前,她度过90岁大寿后便开始感到身体与精力大不如前。

去年,她差点因肺炎丧命。

是在医院的努力抢救之下,才转危为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宋庆龄和何香凝

当时,她的老友周恩来、宋庆龄等人纷纷前来看望,向她送上最深切的关怀。

不曾想,才时隔一年,他们又登门探望。

周总理此时已是73岁。

虽小她二十岁,也算是高龄老人了。

何香凝笑侃道:

“若是再办一场百老庆寿会,你我可偕同参与了。”

听闻这话,总理不禁莞尔一笑。

思绪回转到十年前的宴会上。

那是由他在政协礼堂主持的“百老庆寿大会”。

现场一百位70岁以上的在京要员与社会知名人士欢聚一堂,共庆福寿。

当时,他一进会场就直奔何香凝老寿星而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何香凝

何香凝起身时还不慎遗落了手杖。

是他捡起拐杖放好,跟她热情地问好祝寿。

当时场景历历在目。

最令人难以忘记的还是周总理在宴会开始后说的一番愿景。

“今日的百位老人平均八十岁,若20年后再相聚祝寿,大家就得高呼‘万岁’了。”

虽是戏言,却是满含真挚的祝愿。

可叹啊,如今何老先生病重,恐怕已时日无多。

想到此处,周总理眼眶湿红一片。

其实,他与廖家已有交情。

早在黄埔军校任职时,周总理与廖仲恺就互相欣赏,交情匪浅。

廖仲恺遇害后,周总理第一时间追查凶手,还差点因此殒身。

他对好友的罹难十分遗憾,此后一直多加关心何香凝与其子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和邓颖超

两家来往频繁。

廖承志、廖梦醒都亲切地称呼周恩来为“阿哥”。

廖梦醒的女儿囡囡还是周恩来与邓颖超十分疼爱的干女儿。

而周恩来对廖承志更是给予了许多的关怀和照顾。

在长征途中他救下廖承志,为他恢复党籍;

后又借着国共合作的契机,积极营救困在重庆的廖承志。

等到他参加南京公共代表团后,一直协助周恩来工作。

廖承志果然不负所望,出色地完成党和人民交给的任务。

至于邓颖超与何香凝,二人从1925年相识相交。

那个时候,两人都热衷于妇女运动,因此结下深厚情谊。

几十年下来,他们两家关系极为密切,常来常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颖超与何香凝

周恩来甚至为何香凝打破原则,为她画作题字。

那是1951年,何香凝为志愿军画了一幅《喜鹊牡丹图》。

周恩来欣赏后,在画作上写下一副对联:

鹊报援朝胜利; 花贻抗美英雄。

这是他唯一一次在别人的画作上题字。

其中情谊,非是三言两语可以完全言明。

正因是挚友,才会有文章开头那幕。

何香凝向周恩来提出不火化的请求。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周恩来

当时,周恩来看着病床上何香凝虚弱的模样,心中酸涩不已。

他怎么不明白,何香凝之所以不想火化,是想死后可与廖仲恺合葬。

不提这令人动容的夫妻深情。

光看何香凝这的革命奉献,也应该满足她的小小要求。

他潸然泪下,连忙应下对方最后的请求:

“不烧,不烧,你放心吧。”

得此承诺,何香凝再没有遗憾。

一年后,老人在平静中闭上了眼睛。

中央将其灵柩用专车送往南京,在廖仲恺墓地举行了隆重的安葬仪式。

当初,何香凝在建造廖仲恺墓时,就要求建成合葬墓。

现在,她棺柩已安置进预先留下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儿子廖承志改刻父亲碑文,书下“廖仲恺、何香凝之墓”。

这对千古流芳的夫妇以合葬的形式,再续来生之缘。

结语

何香凝不仅是令人敬仰的革命元勋,也是伟大的妇女领袖。

她没有一般小女子的凄婉,对革命对家人皆是坚定且慷慨的。

其人生历程不仅能引导上个世纪的妇女解放,对当代女性而言亦是典范与榜样。

妇女解放运动从未停歇。

面对如今女性议题的大爆发,追溯女性解放的历史与经验,了解这些真正自我解放的杰出女性。

或许对人们拨开女权主义迷雾,摆脱资本主义的操纵能有些许帮助。

参考资料

金平.廖仲恺与何香凝的一生.党史天地,2005.07

孟红.中共领袖与党外亲密战友何香凝.文史月刊,2017.03

曾繁花.客家儿媳何香凝与中国妇女运动.嘉应学院学报.2020.08

铭心.廖承志和他的母亲何香凝.中国人大.2014,08

陈宁骏. 解密中山陵[M].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