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说起张国焘,大家或许并不熟悉,由于他的叛变行径,中国人民早已将他遗忘。

但是在全面抗战以前,张国焘在党中地位极高,共产党筹建之初,他还是13名代表之一。

不过,出于性格上的缺陷,张国焘没有能够坚守初心,而是为了权力放弃了党员身份,转而投靠蒋介石。

叛徒往往是没有好下场的,新中国成立后,张国焘一直在香港、美国和加拿大等地辗转。

此后,他唯一一次受到世人关注,还是因为毛主席逝世,记者在加拿大采访到了他,而他说出的十个字字字戳心,让人不禁感慨良多。

张国焘到底说了什么?他和毛主席为何从拥抱走向决裂?叛变后,张国焘又经历了什么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逝世,张国焘说出十个字

1976年对于新中国而言是一个多事之秋。

周总理和朱老总相继去世,给全国人民带来了沉重的打击。

7月28日,一场空前的大地震降临河北唐山,一度将这个重工业基地夷为一片废墟。

正当人们以为1976年的悲痛终将结束的时候,一则噩耗如晴天霹雳一般,刺痛了全国人民的心脏。

9月9日伟大领袖毛主席与世长辞,一时之间,凝重的氛围弥漫全国,人们无不低声哭泣,哀叹毛主席的离世。

毛主席生前曾经强调,干部死后要火化处理,自己也不能搞特殊,但中央听取全国人民的意见,执意留下了他的遗体,使得毛主席的仪容能够永久保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于是,来自五湖四海的人都奔涌前来,亲自为毛主席送别,很多人甚至痛哭不已,当场晕厥过去。

不仅如此,毛主席逝世的消息很快也传遍了全球,世界各国都报道了这个伟大人物的逝去。

当时,即便是意识形态相对立的西方国家,也对毛主席表达了深切的哀悼,53个国家为他降下半旗,各国领导给予了高度评价。

一名外国记者甚至说道,“1976年9月9日四时,这一悲痛的时刻,地球似乎已经停止了转动”。

在诸多海外国家中,加拿大是一个典型。

由于华人众多,所以在加拿大的追思活动也是层出不穷。

期间,一名记者还特意去采访了毛主席曾经的老朋友、老对手,当时隐居在加拿大的78岁老人张国焘,询问他对毛主席逝世的看法。

听完记者的提问后,张国焘陷入了长时间的沉默之中。

后来,他缓缓抬起头,用平静的语调感叹道,“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张国焘的说法非常含蓄,仅仅只有十个字。

但是这十个字所包含的内容却十分丰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首先,张国焘和毛主席年轻时便相知相识,后来有过合作,也有过对抗,在那个风起云涌的年代,他们是其中翘楚。

而毛主席去世,张国焘也垂垂老矣,说那个时代“已经过去了”,当然没什么问题。

但是,张国焘的后半生是落魄的,而毛主席却带领着中国人民走上了工业化、现代化的道路。

逝世数十年后,毛主席的思想仍然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着深远影响,张国焘根本无法与之相提并论。

那么,张国焘和毛主席到底有着怎样的过往?他们又如何走向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不妨从两人的青年时代开始说起。

不同的人生,相同的理想

1897年,张国焘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成长于优渥的环境之中,自幼也接受了良好的教育。

但也正是因为在蜜罐里长大,他的性格乖张、好胜,这也为日后的遭遇早早埋下了伏笔。

当然,彼时的张国焘仍然是一个拥有远大理想抱负的新青年。

在学堂读书期间,他首次接触到马克思主义先进思想。

在时局混乱的当时,他便认为,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彻底改变中国当时的状况,才能引导中国人民走上富强的道路。

所以,1916年前往北大就读后,张国焘一直致力于学生运动之中,还被推举为北京学生联合会讲演部部长。

与此同时,毛主席也来到了北京。

和张国焘有所不同的是,毛主席出身于农民家庭,家境无法和他相媲美。

不仅如此,毛主席毕业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院,和张国焘的北大学历相比,似乎也相形见绌。

不过,纵然家境、学历比不上张国焘,但毛主席年纪轻轻已经展现出了不俗的能力。

他只比张国焘年长五岁,但经历却丰富许多,在湖南期间,毛主席和几名挚友成立了新民学会,在发动学生、工人方面,已经颇有建树。

而且,毛主席当过兵、办过杂志,社会经验已经远超一直混迹于学校的张国焘。

1919年,毛主席和张国焘首次会面,当时毛主席为了组织湖南赴法勤工俭学运动第一次来到北京大学。

在北京大学期间,李大钊为其提供帮助,介绍他担任北大图书馆管理员一职,月薪8块大洋。

与此同时,张国焘也在北大校园内声名鹊起,因为演讲能力出众,他被很多学生视为运动的领袖,所以逐渐有些目中无人。

毛主席在图书馆里,经常会见到前来借书的张国焘,但是,每次毛主席和张国焘攀谈,他都爱答不理。

后来,李大钊认为毛、张都是新青年的代表人物,便引荐二人。

但是,张国焘只是向毛主席点点头,并无深谈之意,只是旁若无人地与李大钊高谈阔论起来。

相较之下,毛主席则大度得多,他肯定了张国焘在学生运动中的贡献,并且表示希望两人日后能多加交流,初次见面,双方其实是不欢而散的。

许多年后,当毛主席在陕北接受美国记者斯诺采访时,谈及自己与张国焘在北大相识的经历时,还深有感触。

不过,在后来的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中,毛主席和张国焘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留在国内,这一做法在当时其实相当冒险。

但二人都认为,外出长见识固然重要,但国内的革命工作也刻不容缓。

1919年5月,五四运动结束后,毛主席要求回到湖南家乡起义,张国焘则表示,湖南的土匪和豪绅都视毛主席为洪水猛兽。

一旦回乡,很可能遭遇危险,于是便劝他留在中央工作。

毛主席的挚友瞿秋白同样也是这个想法。

但毛主席却力排众议,毅然决然地回到了湖南,并领导了诸多罢工运动,在湖南家乡从零建立起一个革命根据地。

久别重逢,剑拔弩张

后来几年间,毛主席和张国焘都进入中央政治局工作,两人偶尔见面,谈论的话题也都与革命息息相关。

在毛主席的建议下,张国焘同意了与国民党建立联合战线。

但在1927年,大革命失败,蒋介石悍然发动“四一二运动”,并掀起了惨无人道的“白色恐怖”,试图对共产党人赶尽杀绝。

因此,毛主席和张国焘再次分别,各自回到了家乡,准备筹备起义工作。

从此以后,两人天南海北,各自奔波,直到八年后的长征路上才再次相见。

1935年6月,红一、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在夹金山会师,毛主席和张国焘则通过电报,约定在懋功两河口见面。

当时,两人都是中央政治局委员,党内地位相当,所以,一见面,毛主席和张国焘就紧紧拥抱在了一起,谈及往事,两人甚至眼眶开始发红。

由此可见,毛主席和张国焘的革命友谊的确深厚。

然而,后来出现的情况,让张国焘的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原来,经过长征的艰难路途,毛主席率领的红一方面军损失惨重严重。

不仅武器几乎丧失殆尽,而且士兵减员大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时,已经仅剩下一万多人,不到红四方面军的八分之一。

张国焘虽然和毛主席有革命感情,但是他本人也以争强好胜的个性而著称,所以,得知此事后他打算摸一摸毛主席的底。

于是,张国焘先是找到了周总理,向他询问红一军的人员情况。

周总理曾和张国焘共事多年,对他的性格非常熟悉,所以并不买他的帐。

不仅如此,周总理为人一向宽厚,在党内唯一一次激动地拍桌子也正是因为张国焘。

当时正值南昌起义前夕,张国焘却“假传圣旨”,打算停止起义,对此,周总理拍案而起,指着他的鼻子破口大骂。

从此以后,周总理对张国焘评价颇低,自然没有向他透露任何我军情况。

碰了一鼻子灰以后,张国焘又找到了朱德老总,朱老总和张国焘极少接触,所以并无戒心,坦然说出了红一方面军仅剩一万多人的实情。

得到这个重要消息后,张国焘可谓是志得意满,此后他趾高气扬,再也不愿和毛主席合作。

毛主席针对当时局势,提出了北上的正确意见,而张国焘偏偏要对着干,打算向四川南部进军。

双方争执不下,最终中央接受了毛主席的建议,张国焘便开始进行阻碍红军的活动。

并在1935年10月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

此后一年间,张国焘为自己的错误决策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他执意南下的做法,让红四方面军遭到国民党严厉打击,损失极为惨重。

不得已之下,他只能随着红二、红四方面军一起北上,并于10月份到达陕北。

随后,在延安召开的政治局扩大会议上,中央对张国焘的行为进行了严厉的批评,没想到这却引发了他叛逃的意图。

当时,毛主席及时注意到了张国焘的转变,并且任命他担任陕甘宁边区政府副主席,打算以此挽留。

但张国焘却一意孤行,于1937年4月初逃出了陕甘宁边区,正式投靠国民党,从此成了我党的叛徒。

备受打压,四处流浪

投靠蒋介石以后,张国焘并没有拿到想要的地位。

蒋介石认为,既然他能背叛共产党,自然也能背叛国民党,所以根本不敢予以重任,只是将他随意安插到军统内部,负责情报工作。

当然,心高气傲的张国焘自然也不愿屈居于此,所以他无心工作,在国民党内部也逐渐被边缘化。

1949年国民党败退,张国焘也随着蒋介石一同前往台湾。

到台湾后,蒋介石认为张国焘已经失去了利用的价值,更是对他“赶尽杀绝”,派遣宪兵卫队将其赶到了香港。

但是他在香港的日子并不好过,张国焘没有收入,只能收美国政府的钱,写自传谋生。

然而美国政府每月给他的2000港币,根本负担不起一家人的生活,所以张国焘无奈之下又辗转前往美国谋生。

之后心灰意冷的张国焘又前往加拿大,住进了一个养老院中。

1976年,张国焘其实早已被世人遗忘,但毛主席逝世的消息震彻全球,记者这才记起有张国焘这号人物,于是便去采访他。

张国焘接受记者采访,只能淡淡地说道:“我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然而,毛主席的时代从未结束,即便他已经逝世,但其伟大的精神永远在指引着中国前进,他的思想也在影响着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结语

1979年12月3日夜间,张国焘已经病入膏肓,当晚他在翻身时不慎将被子弄到了地上。

因为年纪老迈,他无法亲自下床捡起,甚至够不到床头的呼叫器,只能咬紧牙关冻了一夜。

等到第二天被人发现时,他早已全身僵硬,一个饱经风霜的老革命家,竟然就这样活生生地被冻死了。

张国焘的一生就此走向完结,然而纵观毛主席和张国焘的一生,虽然起点相同,但结局却大不一样。

最终,毛主席遗容犹在、备受敬仰,而张国焘则郁郁而终,两人命运的分歧,或许从1935年的那次争论中便早已注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