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日本武力侵略中国东北,开始大肆掠夺黑土地上的丰富资源。
除了煤、铁等矿产资源之外,当时东北芦苇茂密,日本人便想到用芦苇代替木材生产人造丝浆,没想到最后研制竟然获得成功。
1936年9月,日本人在营口北的三家子圈地建厂。三家子地处辽河北岸水源充足,又有辽河三角洲一带芦苇作原料,地理条件优越。
1938年5月营口造纸厂正式开工生产,数人高的芦苇成片倒下,在造纸厂被加工成纸浆送往日本。
抗战胜利后,营口造纸厂被收归国有,虽历经风吹雨打,造纸厂的规模却不断扩大。
随着职工住房、医院、食堂、体育场乃至职工俱乐部的拔地而起,一个国营工厂,俨然发展成了个小社会。
1982年9月,全国第五次“质量月”授奖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营口造纸厂的芦雁一号有光纸荣获银质奖章。
消息从北京传回营口,全厂上下职工欢天喜地。在彼时改革开放的汹涌浪潮中,营口造纸厂日益焕发了勃勃生机。
转眼到了1985年,营口造纸厂先是从澳大利亚引进二手板纸机,又从日本引进涂布机,只用了4个月,就完成了两机“嫁接”的组合配套,生产用于印刷的白板纸。
这条生产线转动起来之后,辽河岸边的芦苇派不上用场了,营口造纸厂于是从香港进口废纸,产品全部返销国际市场,每年还可以帮国家创汇1000万美元以上。
时任营口造纸厂厂长的高万宝绝对不会想到,自己竟在无意间中培养起了中国未来的造纸女王。
1985年,28岁的张茵到香港出差,3年前她从离开东北老家南下深圳,靠着当时吃香的大学文凭成功在一家贸易公司站稳了脚跟。
因为工作的关系,张茵经常需要在深圳和香港之间来往。就尖沙咀的一家酒店,她无意中结识了高万宝。
高万宝到香港是为了谈废纸生意,当时大陆废纸回收基本空白,而各大造纸厂都在换代升级,大都也是从香港进口。
论年纪,高万宝算是张茵的父辈,同为东北老乡,高万宝给了张茵指了一条新出路:你在香港有人脉,为什么不在香港做废纸生意呢?
张茵当时对造纸生意一窍不通,她根本不相信随处可见的废纸还能做生意。
高万宝见自己这个小老乡有些心动,于是抽空带着她去了废纸打包码头。
在这里,张茵看见了另一个香港。
从港岛各处运来的废旧纸张、纸板被分门别类的码放整齐,被打包进一个个货柜,然后一辆辆装车发往内地。
这时张茵终于相信高万宝所说的:“你可别瞧不起废纸,它们可都是宝贝”。
从香港回到深圳,张茵就跟自己的老板提了辞呈,然后带着自己存下的3万块走过了罗湖桥。
在香港的新公司很快就开了起来,因为营口造纸厂也缺废纸,因此高万宝就跟张茵签了一纸协议:三年之内张茵收来的废纸,有多少收多少。
起步创业的张茵无疑是幸运的,不用担心销路,只用卯足劲收废纸就行。
2
辽宁营口造纸厂第七车间的16号涂布机在1987年1月15日正式投产,还被营口日报评为当年的十大新闻之一。
当年纸厂从香港进口了废纸25吨,生产消耗用掉了18吨,这其中有多少是张茵的新公司供的货不得而知,但年纪不大的她为了能站住脚还是没少花功夫。
因为资金有限,张茵只能从废旧市场开始,一点点建起自己的回收渠道。
当时往废纸里浇水增加重量是潜规则,市场同行的行规都是30%,但张茵上来就自己“砍了自己一刀”,她第一个把自家的废纸水分比例降到了15%,这一下就捅到了马蜂窝。
有人给张茵打来恐吓电话——不仅要烧她的公司,甚至还要她的命。
但张茵不为所动,仍然每天到处联系货源,只不过她也不傻,每天保持警惕,换着花样出门。不给对方下黑手的机会,实在感觉不妙,就打999报警。
那段时间,日本电视剧《阿信》正在电视台热播,主人公阿信凭自己的努力,即使面对灭顶之灾也保持乐观,最终成为日本百货届的第一人。
这部电视剧深深影响了张茵,若干年后她说,“我觉得这种创业经历对女性来说很有意义,有一种巨大的成就感。我希望能做中国的阿信,也喜欢那种徒手打天下的感觉。”
时间一长,张茵的坚持终于换来了成果。香港人逐渐认可了这个说一不二的大陆女老板,都愿意跟她做生意。
除了营口造纸厂之外,张茵还把香港废纸供到了湖北武汉和河北唐山,生意自然越做越大。
眼看着香港市场已经无法满足内地的旺盛需求,张茵开始把目光转向太平洋的另一头。
90年代的美国,在苏联解体之后再无对手,国内经济更是持续繁荣。
到美国考察了一圈后,张茵认为机会很大,于是就把旗帜插到了美利坚的土地上。
从香港一路搏杀出来的张茵,早已没有当年只有3万启动资金的捉襟见肘,反而是先下手为强,收购了两家美国废纸回收公司,就此打入美国废纸资源圈子。
在此期间,张茵还抓住了中美交易的发展契机。
当时我国实施汇率改革,人民币开始大幅贬值,对美贸易量也大幅度提升,而张茵却在无意中发现,当这些集装箱返回中国时,往往空载而归。
张茵立刻与货运公司联系,利用这些返航的空船帮自己运废纸回国。
广阔的中国市场,充足的废纸资源,低廉的运输费用,这样的张茵不挣钱都难。
她开始被美国媒体关注,并有了“废纸大王”的称号,可张茵并不满足做一个废纸买卖的中间商,
十多年前,营口造纸厂的高万宝厂长打趣般指点张茵——收废纸能发家。
十多年后,摆在张茵面前却是另一条金光大道——造纸。
3
1995年,曾经风光无限的营口造纸厂,跟许多东北国营企业一样步履蹒跚,更一度成为了辽宁省五大特困企业之一,早已无法跟市场形势。
在印刷用纸和生活用纸之外,当时国内包装纸需求量不断增大,尤其像进口的高档牛卡纸总是供不应求。
而在日新月异的南方,一大批新造纸厂已经开始投产,他们没有国有造纸厂的历史包袱,反而可以轻装上阵,这其中就有张茵。
1996年,张茵斥资1.1亿美元,在东莞麻涌镇建起了玖龙纸业。两年后,玖龙一号机试车成功,牛卡纸年产能直接上到了20万吨。
而国内的绝大多数同行只有玖龙的四分之一水平,而深知中国市场之大的张茵并没停止步伐。
2005年12月,随着玖龙九号和十号造纸机生产线投产,玖龙纸业的总年生产能力达到330万吨。用了十年时间,张茵就让玖龙已成为中国第一、亚洲第二、世界第八的造纸巨头。
不过由于行业的特殊性,当时无论是媒体还是公众,张茵之名鲜有人知。
2006年3月3日,玖龙纸业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在2006年的胡润财富榜上,张茵以270亿的身家成为中国第一位女首富。
榜单一出,天南海北的采访邀约络绎不绝,张茵之名开始传遍大江南北,无数人好奇她的发家史,
当年CCTV中国经济年度人物的颁奖词更这样描述张茵:20年前的小会计,今天的女首富。她点石成金,将废纸变成森林。
可无数先例早已证明,高光之下必有阴影,创业20年的张茵很快就摊上大事了。
2008年3月17日,玖龙纸业创下上市2年后的最大跌幅,当天股价暴跌57%。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玖龙纸业很快又卷入了“血汗工厂”风波。
在中国互联网史上,玖龙纸业是第一个跟这个标签挂钩的大型企业,而另一个备受指责的是富士康。
在2008年3月至4月,有多名香港大学生的调查员多次前往东莞和太仓,调查玖龙纸业工人的先前罢工之后的后续进展,并完成了一份调查报告并发表声明,要求玖龙改善工人安全健康条件,停止对工人无理罚款,并依法和所有工人签署劳动合同。
之前风光无限的张茵,立刻成了媒体口诛笔伐的资本剥削者。而这还不是最惨的,市场的凶险程度,远远超乎想象。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一直高负债扩张的玖龙陷入了现金流危机,股价更是一路下跌。
好奇的股民朋友可以去查看2008年10月的玖龙股价,一定会大开眼界。
于是在2008年年底,有关玖龙纸业即将申请破产的消息开始流传。
危机之中的张茵并没有坐视危机蔓延,她很快做出了一连串调整,先是开始着力拓展内需市场,并在半年后将内销比例调整至8成以上。同时提高国产废纸使用比例。
当时,有多家公司和投资人“趁火打劫”,打着融资的旗号想要稀释张茵手中股份。
尽管张茵可以借此拿到资金缓解困局,但同时也意味着,她必须或多或少放弃对公司的决策控制权。
张茵不甘心就这么把一手打下的江山拱手分于他人,因此只能咬牙死扛。
赶上国家出台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玖龙纸业这艘大船在张茵的指挥下,终于挡住了时代巨浪的冲击。
4结尾
金融危机后,玖龙“静悄悄”复苏,并且展现了不逊色以往的成长速度。
在越南,泉州、重庆、乐山的基地相继建成投产,不仅国内市场份额稳中有升,还加速占据了越南、老挝、柬埔寨等东盟市场。
不过从这以后,关于张茵的新闻却少了许多。
进入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之后,在房地产和互联网的热潮下,胡润财富榜上的首富们前赴后继。
几乎在一夜之间,玖龙和张茵都彷佛失去了舆论的关注。
2011年2月,玖龙在沈阳新民筹建一个新的生产基地。基地的三十七号新纸机设计年产能为35万吨,并在2014年9月正式投产。
这是玖龙在东北的第一个生产基地,而在200公里外的营口辽河北岸,营口造纸厂在经历了十多年亏损之后,在这年的10月亿以负债12亿宣布破产。
如果没有遇到营口造纸厂的高厂长,张茵兴许还会在深圳和香港之间来回穿梭,也许压根也不会创业。
但即使没有张茵,也一定会有另一个李茵、王茵,在这场中国轻工业的历史转移中冒出来。
当我们把目光放远,可以看到在时代浪潮中,一大批东北的国营企业倒下,背后是一大批民营企业在珠三角、长三角站了起来。
中国造纸工业的故事就在时代切换之间,早已换了主人公。
而它的名字,是玖龙、是理文、是太阳、是山鹰。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