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就是从黄帝写起的,分别讲述黄帝、颛顼、帝喾、帝尧、帝舜这五位帝君的生平事迹。对于这些,《山海经》也有讲述,而且信息更加丰富,更系统,足以弥补《五帝本纪》的缺陷,只可惜比较零碎,而且杂乱无章。本文就试图《山海经》的内容进行系统地梳理,按照时间顺序进行排列,供大家讨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华夏的兴起是从冀州开始的,然后沿着黄河上游扩展到关中盆地,在上古时期称为雍州,之后由于冀州出现大旱,共工氏发动叛乱,从冀州漫延到雍州,黄帝的儿女也在叛乱中陨落,颛顼退到雍州北部石峁,绝地反击取得胜利,不仅收复冀州、雍州,然后追杀共工氏到达南方的荆州,这些都是有文献记载作为依据的,下面就一一讲述。

一、蚩尤作兵伐黄帝,炎黄联合讨伐蚩尤

值得一提的是,《大荒北经》在一段文字系统地讲述上古时期发生在冀州的一系列事件:“有系昆之山者,有共工之台。射者不敢北乡,有人衣青衣,名曰黄帝女魃。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叔均言之帝:‘后置之赤水之北。’叔均乃为田祖。魃时亡之,所欲逐之者,令曰:‘神北行!’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华夏文明的兴起就是从黄帝战蚩尤开始,地点就在冀州,起因是蚩尤“蚩尤作兵伐黄帝”。蚩尤为什么要攻打黄帝,与系昆之山的共工之台有关。所谓的系昆之山就是人口密集的地方,共工之台就是共工氏创建的商品交易平台,毕竟人多的地方才好做生意。蚩尤则是上古时期的兵匪,盘踞在共工之台周围,专门打劫路过的商客,才不管你是谁。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蚩尤的抢劫行为毫无办法,起到黄帝才改变这种局面。黄帝打败蚩尤的消息传到共工之台后,出于维护共同的利益,共工之台的主人便与黄帝联合起来剿灭蚩尤,于是便有了“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传说中的炎帝联合讨伐蚩尤大概就是这种情况。

炎帝本想借助围剿蚩尤来削弱黄帝的实力,然而由于应龙的表现十分出色,黄帝的势力不仅在共工之台站稳脚跟,而且实力也在迅速增强。在炎帝看来,黄帝对自己的霸主地位造成威胁,与黄帝的关系由当初的合作变成了对抗。经过几番较量后,黄帝最终成为共工之台的主人。

二、炎黄组成大家族,继续向雍州扩张势力

黄帝能够成为共工之台的主人,很大程度是娶到炎帝之妻的缘故,请看《海内经》这段文字记载:“炎帝之妻,赤水之子听訞生炎居。炎居生节并,节并生戏器,戏器生祝融……”

在众多古籍文献中,祝融是黄帝的子孙后代,如《大荒西经》就这样记述:“有芒山、有桂山、有榣山,其上有人,号曰太子长琴。颛顼生老童,老童生祝融,祝融生太子长琴,是处榣山始作乐风。”

稍加对比就能发现,祝融既是黄帝的后代,同时也是炎帝之妻的后代,这就说明炎帝之妻在后来嫁给了黄帝,黄帝最终成为冀州共工之台的主人。炎帝之妻嫁给黄帝后生下昌意,昌意长大后便向外发展自己的势力,请看《海内经》的记载:“流沙之东黑水之西有朝云之国、司彘之国。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生韩流。韩流擢耳谨首,人面豕喙,麟身渠股肠止。取淖子曰阿女,生帝颛顼。”

为了巩固自身的势力,昌意到了若水后与当地的淖子阿女进行政治联姻,生下一个儿子叫颛顼。需要注意的是,有关韩流身体外貌的描述是政治谣言,目的是故意丑化政敌,若要详细了解请看《华夏文明的发源地究竟在何处?《山海经》有具体记载:冀州》。

若水是什么地方呢?不妨对照《大荒东经》的记载:“东海之外大壑,少昊之国。少昊孺帝颛顼于此,弃其琴瑟。有甘山者,甘水出焉,生甘渊。大荒东南隅有山,名皮母地丘。东海之外,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大言,日月所出。”

通过对照以上这段文字,若水就是甘水,《尚书·甘誓》所载夏启与有扈氏大战的地方,大概位置就是今天的关中盆地。甘渊便是黄河上游众多支流交汇处,大概是潼关以东这段峡谷。

三、共工氏作乱,夸父逐日

上古时期冀州出现大旱,《大荒北经》所载“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是借助向天求雨攻击应龙,《大荒东经》的记载可以相互印证:“大荒东北隅中有山,名曰凶犁土丘。应龙处南极,杀蚩尤与夸父,不得复上,故下数旱,旱而为应龙之状,乃得大雨。”

面对旱灾,应龙毫无办法,冀州出现动乱。夸父追杀应龙到达关中盆地的渭河,请看《海外北经》的记载:“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夸父国在聂耳东,其为人大,右手操青蛇,左手操黄蛇。邓林在其东,二树木。一曰博父。”

此外,《大荒北经》也有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成都载天。有人,珥两黄蛇,把两黄蛇,名曰夸父。后土生信,信生夸父。夸父不量力,欲追日景,逮之于禺谷。将饮河而不足也,将走大泽,未至,死于此。应龙已杀蚩尤,又杀夸父,乃去南方处之,故南方多雨。”

禺谷就是颛顼父子弹琴鼓瑟的关中盆地,他们联合起来杀掉夸父,自己也损失不少,至少应龙就因此陨落,若要详细了解,请看《神话故事是对历史的歪曲,夸父逐日讲述黄帝之子血战沙场的故事》。

四、共工怒触不周山

由于应龙陨落,黄帝派出女魃到冀州主持工作,镇压叛乱,请看《大荒北经》记载:“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魃不得复上,所居不雨。”

冀州经历旱灾后又迎来涝灾,人们以为是蚩尤求来的雨。雨停后,女魃大开杀戒,共工氏为了挽回败局,扒开黄河岸边的防洪堤坝,若要详细了解,请看《共工怒触不周山真是撞天柱吗?真相是毁掉黄河边的防洪堤》。

五、颛顼重整队伍,绝地反击

在《大荒北经》中,“魃不得复上”就是说女魃在逃亡过程中不幸陨落,“所居不雨”就是说她选择缺水的地方安营据守。没有水,对自己不利,对共工氏更不利,这是绝地反击,同归于尽的做法。

由于应龙、女魃相继陨落,黄帝儿辈子女中已经找不到领军人物,颛顼被推为盟主,联合北方众多氏族部落继续与共工氏作战,《大荒西经》有这样的记载:“大荒之中有山,名曰日月山,天枢也。吴姬天门,日月所入。有神,人面无臂,两足反属于头上,名曰嘘。颛顼生老童,老童生重及黎,帝令重献上天,令黎邛下地,下地是生噎,处于西极,以行日月星辰之行次。”

上述这段文字包含太多《易经》的术语名称,不容易看懂,若要更多了解,请看《颛顼为何能位列五帝?是他打败共工氏,挽救华夏文明》。

六、追杀共工氏

颛顼在石峁绝地反击取得胜利,打败共工氏,收复失地。他的两个孙子率领北方联军继续追杀共工氏,来到南方的楚地,请看《史记·楚世家》的记载:“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高阳者,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也。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後,复居火正,为祝融……”

来到楚地后,大概因为分配胜利品出现问题,颛顼两个孙子发生内讧,南方出现长久混乱,史称九黎乱德,在《楚语》中观射父这样讲述当时的情景:“及少皞之衰也,九黎乱德,民神杂糅,不可方物。夫人作享,家为巫史,无有要质。民匱於祀,而不知其福。烝享无度,民神同位。民瀆齐盟,无有严威。神狎民则,不蠲其为。嘉生不降,无物以享。祸灾荐臻,莫尽其气。”

上述这段文字很难看懂,若想了解,请看《九黎乱德:颛顼之后权力交接的危机》。

七、羲和浴日、后羿射日

趁着南方混乱之际,帝喾回到北方,关中盆地由《大荒东经》的少昊之国变成了羲和之国,为了巩固实力,加强了政治联姻,《大荒南经》就这样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羲和之国是伏羲氏众多家族、部落组成的联盟,盟主是帝俊,在众多古籍中称作帝喾,《大荒西经》中就有这样记载:“有西周之国,姬姓,食谷。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谷。”若要了解更多,请看《《山海经》中的帝俊究竟是人还是神?他是如何登上帝位的呢?》。

传说中的昆仑之墟是颛顼、帝喾两朝都城,请看《海内西经》的记载:“海内昆仑之虚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虚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夷羿莫能上冈之岩。”

上述的昆仑之墟就是石峁遗址,赤水作为参照物,详看《石峁遗址是传说中的上古帝都昆仑之墟,颛顼、帝喾两代都城》。

为何说昆仑之墟是帝喾的都城?关键是如何理解“夷羿”两个字,夷和羿是帝喾时期才出现的,《海内经》有这样的记载:“少暤生般,般是始为弓矢。帝俊赐羿彤弓素矰,以扶下国,羿是始去恤下地之百艰。”

从字形结构上分析,“夷”就是指背着弓箭的人,弓箭的发明者叫般,他是少暤的儿子。“羿”是擅长射箭的人,是夷人的精英。大家看到羿,就会想到后羿,将后羿当成某一个人的名字。“后”应作“後”,掌权的意思,后羿就是专门管理射箭的官员,是一个机构的名称,由炎帝的曾孙分立,《海内经》就有记载:“炎帝之孙伯陵,伯陵同吴权之妻阿女缘妇,缘妇孕三年,是生鼓、延、殳。殳始为侯。鼓、延是始为钟,为乐风。”

这里的“候”是指箭靶,发明者叫殳,他制作箭靶是为了传授射箭方法、训练队伍、选拔精英。因此,候就是为了训练军队而出现的,诸候的含义大概由此而来,毕竟有了军队才能称得上诸候。后羿大概就是对殳兄弟三人的称呼,毕竟射箭的技艺是由他们来传授的。

人们听到后羿,很容易联想到后羿射日,但以现有的常识来看,人类不可能将天上的的太阳射下来。《山海经》所载的“日”并非都是指天上的太阳,更多时候是指帝君的儿子,如前文《大荒南经》的记载:“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

八、尧舜时期的禅让制

说到尧舜时期的历史,首先便会想到禅让制,尧将帝位传给能力出众的舜,舜又将帝位给在治水方面作出巨大贡献的大禹,这样的权力交接方式,千百年来一直是人们的美谈。

然而,尧时期的禅让制一直受到人们的质疑,特别是魏国史书《竹书纪年》重现于世,其中就说到尧晚年被舜所囚禁,舜又被禹流放,展现出权力斗争中极其残酷、血腥的一面。但这些说法都是片面的,简单地说,尧让位于舜是真的,舜让位于禹也是真的,只是他们让位并不出于真心,而是受到某种压力。舜囚禁尧也是真,但并非他的本意,而是受到其他方面的压力,需要均衡各方的利益,协调处理各种关系。要全面了解尧时期的禅让制,请看《尧舜禅位是真还是假?由后羿射日、太康失国探讨禅让制的真相》。

尧舜表现最出色的地方就是能够平衡天下各方的利益关系,此外,尧的一个重大贡献是推算历法,舜在位期间治水成功。

九、大禹治水

《大荒北经》其中一段文字记载从黄帝战蚩尤开始,一直到大禹治水为止。前半部分讲述共工氏作乱,共工氏战败后为了挽回败局,毁坏了黄河岸边的防洪堤坝,黄河南部变成了泛滥区。后半部分是叔均与帝舜商量治水对策,可能因为错简缘故,次序比较混乱,不太容易理解。

关于叔均的身份,《山海经》就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后稷之孙,《海内经》云:“后稷是播百谷。稷之孙曰叔均,是始作牛耕。”其二是后稷之侄,《大荒西经》云:“有西周之国,姬姓,食穀。有人方耕,名曰叔均。帝俊生后稷,稷降以百穀。稷之弟曰台玺,生叔均。叔均是代其父及稷播百穀,始作耕。”

不管是孙还是侄,总之与后稷的关系非同一般。综合众多古籍文献来看,他还有一个身份,那就是辅助大禹治水的伯益,只是目前没有直接证据。

治水的策略就是叔均提出来的,“后置之赤水之北”就是讲述系昆之山共工之台的劫难,这个商业中心原先在赤水之南,共工氏扒开黄河防洪堤坝后就彻底被毁了,大量难民逃到黄河北岸,于是在北边形成一个类似的商业市场。

在讲述共工之台的劫难时,难免说到女魃逃亡时的狩猎情景,想去投靠故人,却没有人愿意收留她,还要下达死命令,要她将共工氏引到没有水源的绝地,通过牺牲她来保存群族。

最后是治水的策略:“先除水道,决通沟渎。”

“先除水道”是首先将中原地区的积水排走,“决通沟渎” 是在“先除水道”的基础上,进一步疏通各条河流、水道的障碍,以便船只通行。毕竟这是庞大的治水工程,需要集中天下力量以及调配物资供应,而物资的运输又高度依赖船运。

叔均只是提出治水的具体方案,如何落实却是困难重重,原因是共工氏在阻挠,无奈之下只好由大禹来搞定共工氏。大禹对付共工氏的方法简单又粗暴,《海外北经》有这样的记载:“共工之臣曰相柳氏,九首,以食于九山。相柳之所抵,厥为泽溪。禹杀相柳,其血腥,不可以树五谷种。禹厥之,三仞三沮,乃以为众帝之台……”

大禹治水成功后,帝舜禅位大禹,大禹将帝位传给伯益,大禹儿子启起兵讨伐有扈氏,双方战于大乐之野,或者大遗之野,《海外西经》就这样记载:“大乐之野,夏后启于此舞《九代》,乘两龙,云盖三层。左手操翳,右手操环,佩玉璜。在大运山北。一说大遗之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