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乡愁》之八十三

三毛说:“我笑,便面如春花。定是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开心了就笑,不开心了,就过会儿再笑。不管生活多苦,都要笑着面对。

求人不如求己,靠得住的永远都是自己。微笑的力量,在任何时空,都直抵心灵。

此后,不为往事扰,余生只愿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

秋雨将去立冬来,寒霜冰降雪花近。

转眼,到立冬节气了,万物收藏待新生。

此时,水始冰,水面初凝,未至于坚;地始冻,土气凝寒,未至于拆。

随着立冬节气的来临,北方最寒冷的季节终于来了。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这些优美的句子,只能在瑟瑟发抖中念叨一下而已了。

到了这个季节,历来讲究立冬三藏:身藏养寿,行藏养禄,心藏养福,吾身三省。

立冬之后,寒冬到来,北方的农村都要烧炕了。

但山东农村的大炕和东北三省不一样,和新疆一带的炕也有区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

记得几岁时,曾经去过莘县的舅舅家。

舅舅家在莘县的东街,虽然距离主街道不远,但也应该算是城中村了。

一个很精致的小院子,三面有房子,舅舅那时候住东屋。

炕的外面是砖头砌的,里面还是有土坯。但是,在盘炕时,在炕的正面留出一个方形的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晚上临睡前,将蜂窝煤炉子推到那个方形的洞里,外面挡上一块板。

封住火的蜂窝煤炉子,一晚上散发的热量都传到了炕里,睡着很温暖。

到早上的时候,将蜂窝煤炉子拉出来,挑开炉盖子就可以做饭了。

那时候,城里做饭基本上都用蜂窝煤了。但在农村都还没见过蜂窝煤呢,所以,根本别指望用蜂窝煤取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3‍

农村中最常见的烧炕方式,有“暖炕”和“熰炕”两种办法。

暖炕时,要用到泥巴做的火钵。

火钵是用农村坑塘里沉积的红胶泥,挖出来摔得像面团一样柔软。大致捧出一个盆的样子来,随便烧一下,就可以拿到集市上去卖了。

冬天的夜晚,吃完饭后,妈妈都是从锅底下取点余烬,倒在火钵的底部。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将晒干的玉米芯引燃了,用扇子慢慢扇去烟子,剩下的玉米芯就烧得红彤彤的了,没有烟雾。

这时候,妈妈就抓紧掀起被子来,将火钵放在被窝里。

在火钵上罩上一个“烘罩”,然后落下被子来,压好被角。

烘罩是那个时代农村特有的取暖产物,用藤条子编成有很大网眼的罩子,形状有点像从中间剖开的核桃的样式。

褥子上有火钵,火钵上有烘罩,上面还有被子压着,玉米芯散发出来的热量,就暖烘烘地在被窝里游走着,驱走了被窝里的冰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4‍

间隔一会儿,妈妈还会将火钵移动一下。

待将整个被窝都暖热了,大家就一窝蜂地抓紧钻进被窝去。

这种暖炕的方式,一晚上都暖暖和和的。

这个很土的取暖办法,几乎伴着我走完了整个童年的冬天。

但是,暖炕也有例外的时候,也会有意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时候,火钵在被窝里没放好,或者火钵倾斜了,玉米芯溅出来,就会引发火灾。

有时候,睡着了,脚丫子会踢翻烘罩,也会带翻火钵。不仅会烫伤脚丫,还往往将破被褥烧出好几个窟窿。

记得小时候,小妹睡觉很不老实,老是会蹬倒烘罩,几次被子都被烧出洞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5‍

后来,妈妈一般是照顾我们睡了,就悄悄拿出火钵和烘罩,免得烧烫到我们。

那时候,每年冬天,都会因为取暖引发一些小火灾。

而且,生火钵是需要一些技巧的,要使火钵里的玉米芯烧得正好没烟、火力正旺的时候塞进被窝里。

放进被窝的时间早了,玉米芯没燃透,就会将被子熏得乌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放进去晚了,玉米芯的火力也不大,没等暖好被窝,火钵里的火就熄灭了,被窝还是像冰窖一样。

冬天晒被子的时候,很多家的被子不是黑一块就是黄一块的。

黑的地方,是因为火钵里的玉米芯冒烟造成的;黄的地方,则是被火钵长时间烤烫出来的。

既然无法改变结局,就该给自己寻条活路,好好活下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尘世是一场修行, 我们都是打马而过的旅人。

对于生命,最该有的态度就是,它若灿烂,我们就笑脸相迎;它若经历风吹雨打,我们就保持微笑,砥砺前行。

所以,喜欢是一种陪伴, 细水长流却不离不弃。 默默的关心,浅浅的牵挂, 就这样一起走向岁月的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