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环境史的专业领域之外,大自然这一角色从大部分关于历史变迁的概述中消失,这种现象很突出,也是近期出现的状况。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农业史研究方兴未艾。在那个年代,亚洲水源与农业的讨论极力摆脱社会学家魏特夫的阴影。20世纪50年代,魏特夫认为集中控制水利灌溉的需求是中国、古埃及和印度等‘水利社会’运行逻辑的核心,这使它们倾向于选择专制政府,这就是‘东方专制主义’。实际上,魏特夫的概括经不起仔细的推敲。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农业史书写强调,亚洲各社会对水能利用的规划是多样的。这些研究虽然都强调灌溉的重要性,但都没有涉及水利社会的现实与政治结构之间的直接关系。纵览那个年代对南亚或东亚的农业研究,便可发现:‘水’无处不在。中国的历史学家倾向于采用长期视角,以揭示在几千年的时间里,水如何塑造了中国社会与中华文明;南亚的历史学家则更倾向于强调非连续性——尤其是由于英国殖民主义所造成的断裂,迫使印度农村更加全方位地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经济。无论是基于几千年还是几十年的时间跨度,此类研究展现出丰富的图景,季节变换、河流变化以及旱涝灾害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令此类研究变得生动。这种历史书写的传统在南亚研究中消逝得最为显著,在南亚研究中,以文化史为导向的研究横扫了一切。但在其他领域,历史学家也纷纷转向城市的政治和文化研究,转向思想史,转向世界主义史以及旅行和人口迁徙史研究,而将农村史置之脑后。这种转向发生时,正值日益严重的水危机对人类生存构成威胁的时刻。”
苏尼尔·阿姆瑞斯在《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里的这段论述,铺陈了“大自然”这一概念,尤其是“水”在亚洲历史叙事里的消失,还有原本的复杂面貌。
亚洲的历史是由水域塑造的历史。在《奔腾不息》中,历史学家苏尼尔·阿姆瑞斯通过亚洲的雨水、河流、海岸和海洋的故事,以及试图控制它们的气象观测员、工程师和农民的故事,重新审视亚洲史。
世界上超过一半人口居住在亚洲,但亚洲的淡水资源比其他有人居住的大陆都要少。中国和印度这两个人口大国,淡水资源在世界所占比例都远远低于人口所占比例。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扩张,亚洲淡水资源也承受着巨大压力,污染极其严重。在气候越来越复杂、极端天气不断增多的未来,水资源的不均衡会更加严重。
水资源面对的未来危机,与历史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苏尼尔·阿姆瑞斯以印度为例,这样写道:
“印度遭帝国主义殖民的过往给亚洲水域史蒙上了长久的阴影。英国殖民主义给许多印度人带来了持久的创伤,这些人也包括受过教育的精英,他们领导了20世纪上半叶的印度民族主义运动。除了英属印度政府所使用的赤裸裸的暴力之外,这种创伤还存在于一种深刻的社会和经济不稳定感中。19世纪时,英国人制定的政策后果加上干旱的影响,导致饥荒发生,数百万人死亡,且这种情况数见不鲜。印度内外反殖民主义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明确的要求:‘下不为例。’”
1842年至1854年,英国人在印度修建了第一条运河,即恒河运河。随着恒河运河的开通,这套运河系流直接用来灌溉恒河及其最大支流亚穆纳河之间的狭长平原。但与此同时,血泪史无处不在,19世纪一位英国观察者曾哀叹:“印度的前任统治者,就算是没有那么伟大也没有那么强大,也有起码的善意,会使用一些简单的技术,如积蓄雨水,把水流引向急需的人民”,但当时的英国殖民政府却没有做到。
例如1877年,印度原本遭遇长时间的降雨,但此前政府削减开支而放弃储水池,最终酿成大错,在旱灾时无力应对。正如有人所说,“当经济发展需要采取节制措施的时候,储水池是最不该轻易变动的基础设施”,印度对水利基础设施的忽视使得“珍贵的液体流向大海,这样白白流逝的其实是人的生命”,数百万人因缺水而忍饥挨饿。“从那一刻起,印度水流的“浪费”便成为人道主义者、工程师和殖民政策批评者们战斗呐喊的内容。”
正是这种屈服于殖民者的记忆,影响着国家的发展,包括农业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方式。尤其是19世纪末,一系列灾难事件激发了民族主义思潮。从19世纪到20世纪上半叶,“在印度,抑或在中国,乃至整个东南亚,民族主义运动大都由各个不同的社会派别结盟而成,均处于不稳定状态。其领导人想方设法树立团结和目标意识,同时也深感社会经济不公所带来的分裂并致力于解决地区差异。大部分分歧都表现在对资源的控制和分享方面,水源就是其中的关键议题。”
1964年去世的印度前领导人尼赫鲁,就一再表达过自己对水的依恋。他在遗嘱中解释了为什么希望死后将骨灰撒在恒河中:“我从小就对安拉阿巴德的恒河和朱木拿河充满感情,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依恋也在增长。”他还写道,每次望向恒河,“都让我想起了我深爱着的喜马拉雅山脉白雪覆盖的山峰和深谷,以及山下富饶辽阔的平原,我的生活和工作都在那里”。
但这种情怀背后,总是离不开政治角力。印巴分治就让运河系统变得十分复杂,书中写道,在旁遮普,印巴分治打破了半世纪以来规划的运河网,“自然的河流”变成“帝国的河流”,继而变成“国家的河流”,这种水的身份变化过程,背后是人类的各种企图。
整个20世纪下半叶,许多亚洲民族国家摆脱殖民,相继兴起。在新的社会图景中,水资源的地位极为重要。这些新民族国家往往比殖民政权有着更大的野心,希望通过修建水坝的方式展示政治成就,使之成为发展的印证。但这些工程的经济成本很高,生态成本更高,摧毁了各种原先的经济与生态关系,带来众多环保问题。
可以说,正是水的存在,将亚洲的不同区域结合在一起,塑造了亚洲。水被视为生命之源,哺育着一代代人,但也让人类面对各种困境,也正是这些滋养与困境,缔造了今日亚洲。
书名:《奔腾不息:雨、河、岸、海与亚洲历史的塑造》
作者:[印]苏尼尔·阿姆瑞斯
出版社: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品方:万有引力
译者:王庆奖 / 朱丽云
出版时间:2024年3月
定价:98元
图源 |网络
作者| 叶克飞
编辑|二蛋
星标公众号 ☝️戳这里
焚书之后,他们就会焚人
这个强大公国的故都,有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黄芥末和焗蜗牛
奥斯维辛没有幸存者,最好的人最早死去
写作的最高使命是战胜谎言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