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版张,也叫做整版邮票,是还未撕成单枚前的邮票版式。
2000年后随着小版的兴起,套票版张也默认加了一个大字,近些年更是因为版式的增多,名称也变成了版式一、版式二、版式三这种编号的形式。
2006年中国集邮总公司第一次推出了全年邮票大版册,俗称大版年册,册内包含了当年纪特邮票的所有大版,减少了收集难度,也让更多人见到了全张邮票的风采。
大版张是曾经能够在邮局买到的最大邮票单位,因其包含了厂铭、色标、版号等多个印刷信息,使其成为研究邮票印刷的重要素材。
不过也因为面值较高,那些年甚少有人专门进行收集,倒是让同样拥有这些信息的四方联成为不少集邮者退而求其次的选择。
早期大版在邮局是可以按照面值购买的,受限于当时人们普遍没有较多闲钱,所以这些大版成为当时不少人的遗憾。
如今网络交易发达,这些曾经遥不可及的版票也陆续出现在收藏者的视野里,泡椒雪梨根据发行时间,收集整理了120张1990年以前发行的邮票大版图,一起来欣赏下朴实无华却又充满回忆的时代印记。
与如今大版不同,五十年代大版没有色标,绝大多数也没有厂铭,较为普遍的边纸信息是横竖枚数统计和总面值统计。从中也能看到,一版7.2元的价格在当时绝不是个容易接受的数字,这也是当时很少有人去收集大版的一个重要原因。
六十年代厂铭才作为版票的标配,而色标,在同时期也是简单的一条横线,1962年的《梅兰芳舞台艺术》就很好的表现了色标最原始的状态。
2000年开始,配套发行的小版数量明显增多,为了控制邮票总量,大版也开始逐渐变小,曾经白色的边纸也印上了丰富多彩的图案。
2002年《中国南方喀斯特》邮票更是出现了小版比大版面值还高的奇葩安排,集邮者所需消费的额度越来越多,售卖窗口能够买到的邮票却越来越少。
设计精美的大版从下发之日起,就变成了剪角断齿的残废品,说是为了防止炒作,却又挡不住出售完整大版的各地邮商,唯有在总公司官网售卖的版票册还在坚持着高傲的价格,想要完整版就要付出50%以上的溢价,这就是如今大版的现状。
曾经,无论是1980年猴票还是1968年的全国山河一片红,这些邮票都是寄信寄包裹时使用的工具,反倒是物流壮大发展的今天,作为邮政工具的邮票却走向了坠落的深渊。
淘汰邮票的也许是时代的步伐,也许是销售的思维,可无论是哪个,走向这条路的方向都很难改变了。
大版缩小没有错,大版增加边纸设计也没有错,可连邮局寄递柜台都不出售的寄递工具邮票,还能用什么支撑起图案上一笔一划写出的面值?
邮票,到底是邮寄工具,还是纸质商品?俗话说脑子决定步子,想来看到了现在的步子,也就知道脑子是如何想的了。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