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复信非洲50国学者,鼓励他们继续为构建高水平中非命运共同体、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提供智力支持。
牵头联名致信的南非前资深外交官、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名誉教授格特·格罗布勒,是金华人民的老朋友。联名致信者中,有30名非洲学者曾经到访金华。
金华地处浙江中部,却是一方开放高地,也是对非合作的“桥头堡”,其广度和深度处于浙江乃至全国城市前列。在中非合作领域,人们常说“中非合作看浙江,浙非合作看金华”。
金华何以赢得这一评价,又如何成为中非合作的市域样本?
贸易渠道覆盖非洲所有国家
在义乌港海关监管场所,装载着LED灯泡等日用品的集装箱,正准备发往坦桑尼亚。作为金华对外贸易的重要物流枢纽,义乌港平均每天有数百个集装箱出口非洲。
在金义综合保税区,来自非洲的铜、铝、原木、农产品等货物,运抵入境后直达前海现货交收仓,通过大宗商品交易服务体系,为金华及周边省市的企业提供服务。
“一出一进”,尽显金华在中非贸易中的枢纽地位。
近年来,金华把对非贸易作为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的重点突破方向,与所有非洲国家(地区)建立了贸易往来,推动对非贸易规模稳步扩大、结构持续优化。
数据显示,2014年至2023年,金华对非贸易额累计7402.7亿元,年均增长12.1%。特别是2023年,金华对非出口额首破千亿达1066.4亿元,占全省对非出口总值的34.4%。至此,金华对非进出口规模及出口规模连续11年居浙江省第一,连续9年占全国对非出口总额8%以上、居全国地级市第一。
畅通的贸易渠道,让“中国制造”从金华走向非洲。
2022年,浙江东立电器有限公司调整市场布局,转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寻求机遇。仅仅1年多时间,东立电器就在非洲市场脱颖而出,找到了新的增长点。“去年,对非出口额达2400万元,出口比例从此前的0.1%增长到10%。”东立电器销售负责人应刚毅说。
今年,金华对非贸易数据还在攀升:1—7月,对非出口额663.2亿元,同比增长10.1%。电动载人汽车(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等外贸“新三样”出口表现亮眼,增速高达47.4%。
增长曲线的背后是庞大的市场主体。截至目前,金华从事对非跨境贸易的企业超1万家,非洲在金华注册企业近2000家,每年有近8万人次非洲朋友到金华工作和生活。
在义乌国际商贸城,主营五金和电气设备的商户都熟悉一个名字——苏拉。来自塞内加尔的苏拉,在义乌做外贸生意已有21年,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通”。
“义乌有丰富多样的商品、便捷快速的物流和良好的营商环境。我不仅把优质的义乌小商品销往国内,也把塞内加尔的海鲜、花生和原木带到中国,去年在义乌发出了4000多个集装箱。”苏拉说,他还在达喀尔成立了一家新能源网约车公司,计划学习中国的“滴滴模式”。
非洲产品也源源不断地从金华进入中国。依托自贸试验区、综保区及专业市场、物流枢纽的优势,金华逐渐成为非洲商品在中国的集散中心。
1—7月,金华自非洲进口75.9亿元,同比增长23%。进口货物中,既包括特色优势商品,也包括未锻轧铜及铜材、木材、铜矿砂等资源类产品。
3万婺商“淘金”非洲
着眼于非洲工业化巨大潜力和农业现代化现实需求,金华市积极引导企业“走出去”,持续深化投资、产能、基建等多领域、深层次合作,累计在非洲设立境外投资企业和机构55家,全面探索中非产工贸一体化合作新模式。
联合建设国际有限公司是坦桑尼亚名列前茅的建筑企业,董事长黄再胜就是金华人。2006年,黄再胜瞄准非洲市场,怀揣12万美元到坦桑尼亚创业发展,从承包工程起家,以质量信誉立身,一步一个脚印把小公司发展成了大集团,其投资的中坦工业园建成后将吸引350多家企业入驻,预计可为当地提供超10万个就业岗位。
“非洲是一片神奇的大地,也是一片充满希望的土地。”金华对非经贸商会秘书长季拥民说,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约有3万名金华籍商人长年在非洲经商,且数量还在增长。
在阿尔及利亚,由金华企业承建的住宅、学校和商场拔地而起;在卢旺达和埃塞俄比亚,“eWTP义乌全球创新中心”启用运行;在尼日利亚、赞比亚,由金华企业承建的小水电项目点亮了千家万户……
农业方面,非洲国家盛产的坚果、油籽、羊毛等农产品,深受金华市民欢迎。去年,金华从非洲进口农产品占浙江全省的40.4%。金华还通过大力发展转口贸易、加工贸易等新业态,不断提升非洲农产品的附加值,把非洲的农产品更多销往全国、全世界。
“非洲土地广袤,对农机产品需求非常大。”浙江四方集团有限公司(永康)总经理俞丰介绍,金华生产的农业机械设备质优价美,颇具市场竞争力,是非洲多国政府的优先采购产品,为推进非洲农业现代化起到了积极作用。
金华也不遗余力优化营商环境,将更多非洲客商“请进来”。近三年,非洲投资人在金华投资企业总量保持快速增长,截至8月末,全市登记在册的外商投资企业中,非洲国家的企业有1822户,数量居浙江全省第一。
点亮非洲青年希望之灯
在金华街头,常会遇见年轻的非洲面孔。他们是跨越万里来金华求学的学子。目前,在金华高校就读的非洲留学生共2200余人,已累计培养非洲学生1.3万名,涵盖非洲53个国家。
在浙师大新月湖畔,有一栋四层小楼。棕黑色的楹联式门牌上,刻着11个金色大字:“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这是中国高校中首个综合性、实体性非洲研究院,从2007年创办至今,累计承办近300个对非研修项目,6000余名非洲官员、专家学者等参加培训,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的“非洲通”和非洲的“中国通”。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认为,推动共建、共通、共享的中非知识体系建构是增进中非了解与互信的重要途径。
为国家外交政策提供智力支持,是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发挥的另一重要作用。2011年,非洲研究院创办中非智库论坛,至今已成功举办13届。“中非达累斯萨拉姆共识”以及《关于构建中非智库合作网络的倡议书》等,就是中非智库论坛第十三届会议的重要成果。
“职教出海”是金华推动中非教育合作的另一张金名片。
近年来,金华高职院校在非洲设立摩洛哥义乌商学院、金华职业技术大学卢旺达穆桑泽国际学院、浙江广厦职业技术大学刚果(布)中刚丝路学院等机构,为当地培养了一批技能、管理人才。
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早在2013年就和卢旺达等非洲国家开展积极合作,设立了卢旺达“鲁班工坊”,依托“未来非洲计划”等国家级项目,精准服务非洲国家技能人才需求,开展“中文+职业技能”培训近万人次。
今年4月,金华职业技术大学迎来30名与穆桑泽职业技术学校合作专业的留学生。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和期待,这群20出头的非洲青年跨越山海,他乡学艺。
经过4个月的学习,金华职业技术大学派出10名卢旺达留学生,参加在北京举行的2024年第九届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ATC)。菲力明斩获PLC应用技术赛项第一名。他说:“希望能在金华不断学习进步,让更多梦想照进现实。”
当一些非洲留学生毕业后回国建设家乡时,也有不少年轻人选择在金华继续历练、实现梦想。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80%以上的非洲毕业生从事跨国贸易,多名毕业生成为该国在义乌的侨领。2024年3月底,浙江广厦建设职业技术大学与刚果(布)萨苏大学合作共建“中刚丝路学院”,输出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标准,服务东阳木雕产能出海。
以文化浸润人心拉近距离
在中非的交往交流中,传统价值观的高度契合和共同指向,天然拉近了中非人民的距离,为中非友谊历久弥坚奠定了坚实基础。
今年5月,第八届中非青年大联欢活动期间,浙江师范大学莫桑比克留学生刘亦辰和非洲青年一起走进中国婺剧院。爱好戏曲的刘亦辰被“梅花伉俪”楼胜和杨霞云表演的《大破天门阵》震撼了。演出结束,楼胜主动提出教他唱一段。一个是梅花奖得主,一个是非洲青年,艺术突破了语言的隔阂,流淌在中非青年心间。
婺剧不仅是刘亦辰的心头好,也是非洲人民了解中国文化的一扇窗口。自2015年以来,浙江婺剧艺术研究院5次出访非洲,先后前往南非、赞比亚、摩洛哥、埃及等12个国家开展演出,观看人次达6.67万。
影视是推动中非之间增进感情、互动交流的另一道桥梁。横店欢娱影视制作的《宫》系列、《延禧攻略》、《骊歌行》、《尚食》、《正好遇见你》、《微雨燕双飞》等剧集,已在坦桑尼亚、卢旺达、尼日利亚等30多个国家上线播出,覆盖家庭用户达1500万。
文化相融的背后,是民心相通。1970年起,金华先后派遣16批44名医务人员援助中非共和国、马里共和国,最后一批援助马里医务人员于2022年5月圆满完成任务归国。队员斯萍安作为护士被授予马里卫生部的最高荣誉——骑士勋章。她在日记本里写下这样一段话:“最深重的爱,须与时日一起成长,为打造更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而奋斗。我何其有幸,为中马友谊做出了吾辈护理人的努力。”
近年来,金华持续推进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努力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民间对外交流也涌现出“海外名校”“国情教育第二课堂”“国际友人品金华”等标志性项目。
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活动曾在金东区澧浦镇琐园村举办,村党支部书记严红星与埃塞俄比亚小伙福发至今依然保持联系。“活动期间他就住在我家,他很勤劳,也很有礼貌,我把他当儿子。”严红星说。
如今,不管是高层互访,还是民间往来,金华与非洲朋友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心意越来越相通。今年2月,卢旺达爱国阵线干部考察团来了,亲身体验金华发展成就,探寻共同发展之道;1个月多后,金华市委主要领导率团出访坦桑尼亚、卢旺达、南非等国,开展系列活动,推进合作共赢;5月,中非青年齐聚金华大联欢,来自50多个非洲国家的60多名青年品文化、看产业、探共富;7月,“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青年媒体人士走读金华,感受金华的发展活力和文化魅力……
截至2024年8月底,金华与非洲共结友城达到12对。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