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战争期间,对国民党重要官员的策反工作,一直是我党的一项重点工作。

早在第二野战军进军西南之前,根据中共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刘伯承、邓小平派出了大批的工作人员,秘密潜入西南地区的国民党军队之中,进行从敌人内部瓦解敌军、择机组织起义的工作。

在当时的西南地区,有三个人在四川境内颇具实力和影响力。如果策反成功,对敌人的震慑和打击将是巨大的,所以策动起义工作的重点就落在了这三个人身上。

那么这三个人是谁呢?

第一位:刘文辉

第一位:刘文辉

刘文辉,出生于1895年1月10日,号自乾,四川大邑县人,毕业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时任国民党政府西康省主席。

刘文辉的父亲是刘公赞,家里有自耕地30多亩,并且兼营着酿酒,所以家境比较宽裕。因刘文辉自小聪慧不凡,成绩优异,深得刘公赞的宠爱。

刘文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文辉

1908年,年满13岁刘文辉,为了报考成都陆军小学,虚报年龄16岁,但因其口才巨佳,令校长拍案称奇,特召面试,破格录取。

1911年,刘文辉赶赴西安,被报送至陆军中学继续就读,直至于1916年,从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

1917年夏,刘文辉从保定军校第二期读完炮科毕业,开始了军旅生涯。先后在川军第2军中任参谋、营长、团长等职位。

1921年起,刘文辉开始担任川军第1混成旅旅长,脱离了原第2军的辖制,自立门户,独立发展,并在多次的冲突中展露头角。

20世纪20、30年代,四川地区是个军阀混战的时代。有军事才能的刘文辉在混战中不断打败或者兼并对手,实力也是日益扩大。

刘文辉与家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文辉与家人

1923年刘文辉出任第9师师长,4年后即1927年其升职出任第24军军长。1929年由开始担任四川省主席、川康边防军总指挥等职位,势力越来越大。至此,刘文辉拥有军队十多万,据有大半个四川。

第二位:邓锡侯

第二位:邓锡侯

邓锡侯,1889年出生,字晋康,四川营山县人,毕业于保定军校,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邓锡侯家境贫寒,八岁丧母,十岁丧父,全靠舅母文氏抚养成长。少年时,他就读于乡中私塾,由于天资聪慧,勤奋好学,深受塾师的赞赏。

邓锡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邓锡侯

1906年,机缘巧合之下,邓锡侯进入成都陆军小学就读。1909年,他被保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所属的南京第四陆军中学堂学习,后又被送到保定陆军军官学堂第一期深造。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邓锡侯参加了四川新军,先后在川军中担任营长、团长、旅长等职位,自身的势力大大增强。

1918年邓锡侯出任独立第5旅旅长,驻防眉山、彭山、仁寿一带,并在眉山创办了“军事教育团”。1920年他任四川陆军第3师师长,先后驻防成都、广汉、保宁(阆中市)等地。后被北洋政府委任为四川省省长,后改为四川清乡督办。

1927年邓锡侯任第28军军长,随后随着抗日战争的爆发,他升任为第22集团军总司令兼第45军军长。随后,邓锡侯率领部队出川抗日,先后在山西、山东两地与日军展开激战,对抗击日军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8年以后,邓锡侯先后出任川康绥靖公署主任、四川省主席,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第三位:潘文华

第三位:潘文华

潘文华,1885年出生,字仲三,四川省仁寿县人,清末入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时任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潘文华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塾师家庭,幼年时家境贫困。十四岁的潘文华为了减少家中的负担和为自己出路,仅读过两年私塾,便停学跑到成都一家中药铺当学徒。

潘文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潘文华

1906年,潘文华到四川新军中当兵,并于1910年从四川陆军速成学堂毕业。后入军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旅长等职。

1920年潘文华出任刘湘部第2军师长,1926年任教导师师长兼重庆市市长,1935年任23军军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7年潘文华随刘湘出川抗战,先后到达江苏、安徽等地,同时升任第23集团军副总司令兼23军军长。

1938年,刘湘在汉口病故,随后潘文华就统率留川的5个师、2个独立旅及16个保安团,实力大增。后任川康绥靖公署副主任、川陕鄂边区绥靖公署主任、28集团军总司令兼23军军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44年冬,潘文华任地方绥靖部队第56军军长、重庆行营副主任及西南军政长官公署副长官。

与我党的接触

与我党的接触

刘文辉与我党的接触时间比较早。1941年3月,他在雅安就接待了中共中央的代表华岗。1942年2月,周恩来在民族资本家吴晋航公馆与刘文辉会见,进一步宣讲我党的主张和使命,并明确表示支持刘文辉反对蒋介石的控制,商定了今后联系的问题。

1949年10月中旬,即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发起西南战役的前夕,中共中央派代表王少春,秘密会见了刘文辉,告诉他:四川、西康等西南省份的解放,已经不远了,希望其认清历史发展的趋势,当机立断,作出正确的选择,不要成为历史上背负骂名的一名人物。

此时的刘文辉还是有些犹豫,尽管已经多年接触到进步思想。针对他的顾虑和担忧,王少春给他分析了国内外的形势,不要被蒋介石“固守西南”的战略所迷惑。从全国范围来看,解放军解放全中国已经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所以要求他,抓紧最后的时机,在解放大西南的斗争中为人民立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王少春的动员下,刘文辉终于下定了军心,做出了起义的选择。同时,他致电中共中样和毛主席,说道:

“多年来受蒋压迫,积怨难言,处境困难,只好暗作准备。今已与邓锡侯等部约好,决定投向人民。今后如何行动,请予指示。”

10月下旬,中共中央很快就给予了刘文辉答复。通过四川地下党组织就起义准备工作和时机,向刘文辉传达了具体的意见:

“第一,起义时机,拟在解放军逼近成都附近时为宜。如过早起义,易遭胡宗南部的袭击,24军(刘文辉直接控制的部队)的战斗力也无法与之对抗。
第二,24军起义后的主要任务是,配合解放军,堵截胡宗南部向西康方向逃窜的退路,并以牵制和扰乱的方法,阻止其占领西康,以待解放军到达。
第三,保护好城市、交通和中共地下党员及民主人士和进步青年,维护好社会秩序。
第四,开展民主的思想教育,改善官兵关系,以物质上和精神上为起义后配合解放军作战做好一切准备。”

接到中共中央关于准备起义工作的具体意见后,刘文辉便同王少春坐在了一起,共同制定了第24军起义的具体步骤和方法,并对如何应付蒋介石想好了对应的策略。

刘伯承(右)、邓锡侯(中)、刘文辉(左)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伯承(右)、邓锡侯(中)、刘文辉(左)

随后,刘文辉从雅安返回成都,向邓锡侯、潘文华转述了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并商定以他们3人为核心,联合一切反蒋力量,在解放军到来时,相机起义!

11月21日,在第二野战军主力突破国民党“西南防线”向纵深展开进攻的时候,刘伯承、邓小平为了彻底震撼敌人,孤立极少数的反动顽固派,以布告的形式向西南国民党军政人员发出了四项忠告,要求他们停止抵抗和破坏,听候改编;保护原有设施,听候接收;痛改前非,停止作恶;维持地方秩序,保护大局。

这四条忠告,在西南国民党军政上层人员中引起了强烈的震荡,也从另一面支持了刘文辉等人的起义,为他们摇旗呐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