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9月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城成立,此后经过40多年发展,这个不起眼的小镇成为世界小商品之都,也成为中国首个4A级国家购物旅游景区,每年吸引上千万客人来此。

义乌当地从事小商品批发的人都要感谢两个人,农村妇女冯爱倩和时任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如果没有这两个人的争吵,也不会催生义乌小商品市场。

那么这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女子生长在单亲家庭,受卖货郎启发上街摆摊

1939年冯爱倩出生在浙江义乌,1岁那年她的父亲去世,母亲靠着给人洗衣服来换取微薄的收入,勉强让母女二人饿不死。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冯爱倩懂事之后就知道帮妈妈干活做,艰难的生活环境让她变得坚强而独立。

长大后冯爱倩找了个踏实的男子结婚,还生了5个孩子,老母亲也跟着他们一起生活,70年代被下放到农村。

1980年41岁冯爱倩从农村返城,这时她面临一个巨大的考验,夫妻两人再加上5个孩子和年迈的母亲,8口人的生计成了很大的问题。

现在提到浙江,已经成为我国当之无愧的经济火车头,普通百姓的富裕程度也是排名全国前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80年代以义乌为代表的浙江大部分地区土地贫瘠山地丘陵多,仅靠种地恐怕连西北风都喝不上。

许多地方就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生意鸡毛换糖,之所以说这个生意特殊,是因为辛苦赚的钱又不多。

货郎们挑着装满敲糖的箩筐换取牙膏皮鸡毛等物品,他们会将牙膏皮卖给废品收费站,将鸡毛清洗干净之后做成鸡毛掸子出售,这些人还有一个共同的称呼叫“敲糖帮”。

起初很多人加入鸡毛换糖的大军,有一些人觉得实在是太过于辛苦便逐渐放弃了,后来绝大部分鸡毛换糖的人都来自义乌,这种方式养活了他们一代又一代。

义乌东部有个叫做廿三里镇的地方,这个不起眼的小镇上,从事鸡毛换糖生意的人有1000多人,冯爱倩就住在廿三里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刚从农村回来的她在当地饭店里找了份工作,一天仅有9毛钱收入,尽管她和丈夫拼死拼活工作,全家人依然吃了上顿没下顿。

冯爱倩感到迷茫之际,偶然间遇到了街头的挑货郎,她随口问了一句:你干这行一天能赚多少钱?卖货郎说道:一天能有3、4块的收入。

冯爱倩一盘算,一个月也有90块的利润,比上班强多了,几经思考后决定辞去饭店的工作加入卖货郎的队伍。

年过40的冯爱倩每天和男子一样,挑着担子手摇拨浪鼓在大街小巷大声吆喝。

冬天寒风刺骨、夏天烈日当头,动辄三四十度的温度将人炙烤的燥热难耐,即便如此为了生计仍然咬牙坚持了一年多。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起镇上其他的卖货郎,冯爱倩更有远见,跑到省里软磨硬泡,拿回浙江省第一个《个体经营户临时税务登记证》,登记证的编号为001。

有了这个证件只能开店不能摆摊,鸡毛换糖的利润本就微薄,租个店面不划算,冯爱倩一咬牙带着一群经营户打起了游击战。

这群人要面对的并不是城管,而是一个叫“打击投机倒把办公室”的部门。那个年代,在街头摆摊卖货的行为都被称“为投机倒把”,是资本主义的尾巴。

东躲西藏的冯爱倩,终于受不这种东躲西藏的猫鼠游戏,跑到县委大院对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就是一顿输出。

农户跑到县委大院吵架,意外催生义乌小商品城

1982年5月,42岁的她听说新来一个县委书记谢高华,于是跑到县委大院堵门想讨个说法。恰巧谢高华在办公室,性情耿直的冯爱倩直接就问对方: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就是做一点小买卖养家糊口,又不危害社会,县政府为啥不让?

保安看到眼前的一幕,想将闹事的冯爱倩赶走,只见谢高华却摆了摆手,还将这个农户请进办公室详细了解情况。

冯爱倩来到县委书记的办公室,拍着桌子珠连炮式的输出,将自己和其他卖货郎摆摊的艰辛一股脑的说了出来。

只见书记客客气气,还给她倒了一杯茶,感觉自己刚才太冲动了,冯爱倩不好意思的从口袋里掏出“大重九”香烟,说道:书记,你要不要来一根。

谢高华点燃香烟,和冯爱倩聊起了家常,两个人很快打开了话匣子。

这位书记也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他知道普通百姓生活很不容易,了解了冯爱倩的经历,又得知这个女子为了养活5个孩子和老母亲,不得已辞掉的饭店工作当起了卖货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谢高华很佩服这个女子,两个人谈了一下午,最后书记说道“你回去继续摆摊吧,我会告诉他们不要赶你走,不许没收你的货物”。

得到了书记的保证,冯爱倩此行目的达到了一半,其实她更希望所有的卖货郎都能安安心心的摆摊。

冯爱倩自己也没料到,这次看上去冒险的举动书写了浙江乃至中国经济的一个奇迹,义乌这个小地方更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二人谈话结束后又过了3个月,义乌政府公布了四个允许:允许农民经商,允许从事长途贩运,允许开放城乡市场,允许多渠道竞争……

原来冯爱倩走后,谢高华书记和工作人员走访了许多摆摊的民众,对进城经商的农民有了更加详细的调查,经过反复研究讨论义乌县政府决定开放市场允许经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在“4个允许”公布不到一个月后,义乌第一代小商品市场诞生,冯爱倩也成为了该市场首批经营户,这种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直接促使义乌小商品城诞生。

1982年9月,第一代义乌小商品城只有几百个摊位,是一个简陋的露天市场,摊主们要忍受风吹日晒。

此后近10年时间,无论是谁来义乌担任县委书记,对于发展小商品市场的大方针都没有改变过。

冯爱倩等小商户更是发挥吃苦耐劳的精神,义乌小商品市场位居中国专业市场成交榜第一。

越来越多的媒体对义乌卖货郎们进行了报道,导演还将义乌卖货郎们的经历拍成了电视剧《鸡毛飞上天》,剧中“冯姐”的原型就是冯爱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创业经历被拍成电视剧,农妇和县委书记成好朋友

1988年5月义乌经批准撤县改为义乌市,3年后民航义乌机场举行首航仪式;

1992年义乌小商品城进入第二阶段发展,大型室内交易场所建立,同年义乌小商品市场全年成交额超过10亿,成为了名副其实的“中国小商品城”。

1995年开始,义乌小商品城不仅仅限于国内市场,开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这中间诞生了许多小商品大王,比如吸管大王、纽扣大王,他们靠着微薄的利润以量取胜。

经过了6年多的发展,义乌210余万种小商品被销往全世界近200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小商品之都成为了世界小商品城。

2003年我国加入WTO后,越来的外国人亲自外国人亲自来到义乌考察,订单像雪花一样纷至沓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有些外国人来到义乌商品城创业,将自己国家的小商品带过来,将义乌的小商品卖出去。

3年后,这个由鸡毛换糖起家的小商品城再次迎来了发展高峰,义乌经验成为了各地学习的样本。再后来,搭乘着互联网的东风义乌小商品城再次迎来新的辉煌。

2022年6月30日,义乌小商品城在迪拜开业,这也是义乌海外的第一个分市场......

如果没有当年冯爱倩跑到县委大院和谢高华吵架,恐怕也没有今天的义务,因此她又被称为“义乌第一人”。

两人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冯爱倩上了年纪之后,几个孩子接过了她手里的生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间回到2007年,义乌小商品博览会举行期间出现了令人惊讶的一幕,107辆高档的奔驰轿车齐刷刷的出现在街头迎接一位老人,这个人就是谢高华。

如果他当初没有听取农妇的意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也不会有小商品城的诞生,所以义乌人称他为“地摊之王”。

2019年10月谢高华去世,冯爱倩不顾近80岁高龄亲自来送谢大哥最后一程。

到了灵堂之后,这个传奇的农村妇女双腿一软,跪在灵堂之前痛哭流涕,边哭边说:老大哥,爱倩来看你了。

谢高华的葬礼上还来了许多百万富翁千万富翁,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义乌小商品市场最早的一批经营者,靠着勤奋努力和机遇实现了逆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如今义乌小商品市场已经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这个位于浙江中部的贫困县成为了我国改革的模范生,也成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最成功的一个样本。

相比那些靠着炒房、拆迁一夜暴富的人,义乌的百万富翁,千万富翁更值得人佩服。这些人靠着不起眼的小生意,聚沙成塔滴水成河,完成了财富的积累。

今天,全世界都在感叹义乌奇迹的时候不能忘记谢高华和冯爱倩,如果没有两个人的争吵,如今的义乌可能依旧是贫穷落后的样子。

或许义乌最早一批经营者以及谢高华,也没有想到那个决定催生全世界最大的小商品集散地,对于此事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