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国环境报2024年9月5日第07版

原标题:陕西渭滨区锻长板、补短板、促转型,以生态“含绿量”提升发展“含金量”

仲夏的一场细雨过后,漫步在秦岭脚下、渭水河畔的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绿带缠绕的生态大道,车辆如梭;郁郁葱葱的生态游园,风光旖旎。望秦岭,绵延起伏,层峦叠翠;看渭水,蜿蜒流淌,水鸟翩跹。
纷至沓来的游人,赏美景、品美食、观民俗,芬芳馥郁的玫瑰园里,挂满枝头的红花椒,让“麻豆豆”变成“钱串串”……每到一处,都能感受到“美丽生态”变成“美丽经济”的喜人景象。
这是渭滨区在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清姜河获评全国“最美家乡河”之后,奋力向国家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目标昂扬奋进的真实写照。
向绿而行
蓄足生态含绿量
渭滨区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实化于效,锻长板、补短板、促转型,奋力书写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精彩答卷。
让山更绿。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和重要生态屏障。渭滨区的高家镇等3个镇地处秦岭北麓浅山区,面积占全区总面积78%。这里,台、塬、峁、沟、壑纵横交错,12条河流密如“蛛网”,拥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省级自然保护区、市区级国有林场。对此,渭滨区全面落实“河湖长责任制”,当好秦岭生态卫士,拆除违章建筑12万平方米,修复生态49万平方米,建成数字监管系统,保护栖息在秦岭北麓的兽类13科28种、鸟类19科63种等野生动物。
让天更蓝。建立常态化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实现燃煤锅炉全清零、“散乱污”企业全治理、工业污染源全改造,镇街空气质量自动监测实现全覆盖,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连年稳居4区第一。
让水更清。对11条渭河一级支流98个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建设渭河1500亩生态提升工程,绿化道路157.8公里。清姜河成为全省唯一获评第二批全国“最美家乡河”、全省幸福河湖的河流。
让土更净。严格执行 “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100%;危险废物集中处置率100%。城区每500米就有一处绿地游园,城镇居民人均绿地面积12.7平方米,绿化覆盖率56.2%,森林覆盖率56.6%,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置率100%、生活污水处理率97.2%,饮用水水源地水质优良率100%。
点绿生金
提升产业含金量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渭滨区依托秦岭北麓生态资源禀赋,把绿水青山“高颜值”转化为金山银山“高价值”,点绿生金,让产业含金量越来越足。
石鼓镇李家槽村依托生态资源,成立秦岭玫瑰种植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玫瑰产业园500余亩,把145户群众镶嵌在“花”的产业链上,形成1.5公里观光长廊和玫瑰主题花海公园,连续3年举办“玫瑰之缘·相约渭滨”玫瑰文化旅游节,吸引观光游客50余万人(次)。
过去,茵香河村是出了名的贫穷“后山村”,渭滨区积极践行“两山”理论,把绿色生态融入文化旅游之中,聚力打造都市近郊游的后花园。如今的茵香河村风景秀美、潮流时尚,游人络绎不绝,成为拍照打卡网红点。去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两万元。
为了打造关中“未来乡村”新样板,整合上川、晁峪、新安3个村,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把党员用在创新链上、把群众嵌在致富链上,探索“村村抱团、村企村社联动、职业经理人入村”运营模式,联合成立村级资产管理公司、峪见新川股份运营公司,实行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村民通过资产入股、务工参与,成为公司“股东”“员工”,分红赚薪金。目前,日兆山谷农旅田园体验基地游人如织,“晁金耳”菌宴“一桌饭”特色美食脱颖而出。如今,坡地旱作大樱桃、龙山玉珠好葡萄、秦岭瑾瑜红玫瑰、秦岭首峪晁金耳、蒲丰佳禾蒲公英 “渭滨五宝”走出宝鸡,畅销国内外。2023年,全区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11亿元,同比增长88%。
向新而行
催生发展“含新量”
渭滨区在践行“两山”理论中,始终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坚持走“工业城市生态最美、生态城市工业最强”的路子不偏移,把改善工业生态环境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对涉气企业,安装废气处理设备,建设绿色车间,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减轻大气污染;对涉水企业,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安装在线监控系统,推行水资源循环利用达标排放。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自然宝库,也是经济财富。渭滨区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机遇,加速新旧动能转换,大力发展数字经济,让互联网“加起来”、传感器“联起来”、机器人“动起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器人研发中心等52个产学研项目落地生根,长岭电子等48个新品研发项目入围陕西工业新产品开发项目,凌云科研配套中心、合力新能源叉车等43个技改项目投产达效。智慧工业云平台,为300余家企业数字化赋能。
为了把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渭滨区聚焦发展新质生产力,设立秦创原渭滨创新促进中心,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制定,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推动秦川机床创建国家工业母机创新中心,实施“揭榜挂帅”,突出服务总部、稳存扩增,推进科技型企业“登高、升规、晋位、上市”。西部智能传感器产业园,引育智能传感器、半导体集成电路、微电子等产业链上下游52家企业,在高端制造、科技研发、应用测试、孵化培育等方面持续发力。目前,全区拥有工业企业1300多家,建成院士工作站5个,国家和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7个,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9家,高新技术企业126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