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8000字,按S级文章的质量要求撰写,是人生跃迁的核心方法论之一,建议先点赞收藏。

本文不设付费门槛,喜欢的可以打赏。

以下是正文。

在第100篇文章的时候,万叔写了”利益视角“这个认知方法论。

数万人阅读,上千人主动打赏,评论、留言、私信不计其数。

说那篇文章,”打开了认知的天窗“。

到第500篇文章,万叔想说的是,光看清世界还不够,还要看清人心。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阶级跃迁的人,不仅要做睁眼看世界的智者,更要做明心见性的觉者。

万叔全网搜过,阶级跃迁这个词,算是站住了。

利益视角这个说法,有很高的权重,始终是理解人性的一个重要棱镜。

从今以后,基准线思维,也会成为创始人笔记语言体系里,重要一环。

基准线思维,是一种透过表象看本质的思维方式。

基准线思维,如同一把照妖镜,能够辨别感受与事实的差别,揭示认知偏差的本质。

为什么每次谈到认知,万叔总是念兹在兹地强调基准线?

孟子说,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认知的偏差,源于基准线的错位。

这个世界,其实由两个层面构成。

一个层面是物质、真实的世界。

另一个层面,是被人认知、感受到的世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前面的世界只有一个,是什么样的就是什么样的。

是具象的,物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真实存在。

但我们总说,大千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千个观众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些话的意思,是不同的人,看到同样的事物,会折射出不同的感受和理解。

而感受和理解的不同,源于认知基准线的不同。

比如为了突破”东亚病夫“的形象,过去我们需要在体育上有所突破,拿金牌,因此提出了”小、巧、难、女、少“的奥运策略。

什么意思?

所谓小,就是以乒乓球、羽毛球为代表的小球项目。

所谓巧,就是以体操、蹦床等为代表的技巧类项目。

所谓难,跟技巧类项目相似,主要是指跳水、举重等难度大的项目。

所谓女,就是女子项目。除了艺术体操、花样游泳等极个别项目,在奥运会上,绝大部分项目的男子竞争程度要远远高于女子。

所谓少,就是练习的人少,那么竞争压力就小,容易夺金

正是这样的策略,让中国在奥运会赛场快速崛起,金牌数量长期前几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一策略的成功,一方面源于对项目特点的精准把握,另一方面则得益于对国人心理基准线的深刻洞察。

在普通民众看来,金牌数量代表了一个国家的体育实力,金牌含金量也远高于其他奖牌。

这种根深蒂固的认知基准,让我们对金牌情有独钟。

认知基准线,正是我们理解世界的一个重要参照系。

这就是为什么,当看见国外用奖牌榜替代金牌榜,或者用人均奖牌数测算的时候,我们会觉得不适。

因为动了我们认知的基准线。

从你有意识以来,听到的都是奥运金牌榜,都是中华上下5000年,都是勾股定理四大发明。

万叔的小儿,还曾经一度因为毕达哥拉斯定理觉得不适,希望物理上把全世界统一,让所有人都叫a2+b2=c2为“勾股定理”。

移山易,变人心难。

所以万叔特别能理解那些网络喷子。

你站在他的视角去看,世界只有一个角度,只有一种风格和颜色。

谁敢触碰他的基准线,谁就会成为他口诛笔伐的对象。

理解他们,不代表认同,而是一种对人性复杂性的洞察。

因为你的视野更开阔,你的认知更深刻,你‍‍‍‍‍‍‍‍仿佛看到了被困在井底的青蛙,它们的世界观受限于井口的大小。

基准线不是一成不变的。

每个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烙印。

当时代的车轮碾过,当个人的阅历丰富,基准线也会悄然发生改变。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叔有一次打车,认识了一个从业30多年的的哥。

因为比较远,路上聊天。

的哥说,自己在上世纪90年代,跑车一个月就能拿一万多块钱。

那时候,开的士,是受人尊敬,高人一等的职业。

会戴白手套,会穿得很体面,会主动礼貌热情帮人搬行李进后备箱。

但后来,慢慢的私家车变多,出租车平民化,感受到原来的那种受人尊敬没有了。

虽然工资一直是一万多,但看着周边的人收入都慢慢涨了上来。

再后来,牌照滥发,网约车介入,越来越难做,不得不自己也开手机接单。

收入呢?还是一万多。

价值没变,心境变了,态度和地位也变了。

幸福如同一杯水,感受是靠水位差。

它是你我状态基准线的相对值,是此岸与彼岸的落差。

多项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幸福感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与他人的比较。

即使绝对收入提高,如果相对收入低于周围人,幸福感也会下降。

而高于平均基准线的机会,我们称之为红利

万叔问,工资一直不涨,错过了经济发展大潮,你有遗憾么?

的哥说,也不算吧。

要不是当年工资低,买不起越秀那边的房子,我也不会几千块一平,买偏远的珠江新城两套房。

现在涨到10多万一平,每次想想,都觉得魔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叔本来觉得,这家伙有点可怜。

听完后面这段话,基准线瞬间被拉高,感受完全不同,变成了对时代机遇的感叹。

也是魔幻。

基准线随着时空会变,同一时空内,在不同群体也不同。

万叔做商业咨询,刚开始是什么企业都试试,后来慢慢收束到了国有平台企业、大甲方为主。

为什么?

因为大家对于咨询价值的理解,对性价比的理解,是不一样的。

你服务一个利润率低,赚钱辛苦的企业,最好得像他的战友,帮他扩大战果,攻城略地。

他从多赚到的钱里,分你一部分。

而大甲方的商业模式,是已经有了明确的资源和项目,要做的,是组织起一帮人,把事情做好,资源变现。

这时候,对效率、管理、解决问题的重视变高,咨询体系的价值逐步显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你能帮客户解决问题,他愿意按照他业务的体量,和你节约他的成本、精力,为你付费。

一个是存量+咨询=增量

一个是总量-成本=利润

同样的服务内容,不同的基准线,造就了截然不同的思维和商业模式。

同一个群体,也会因为参照物的不同,有不同的认知基准线。

情感领域,有几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一个是,女生对男生的错误要求。

经常是,我研究生毕业,找个研究生或者博士的不过分吧?

我年收入30,找个年收入50的不过分吧?

我在上海有房,找个也有房子的不过分吧?

这类被统称为,想用30块换别人50块。

从古至今,没有人接受这么换的。

更合理的基准线是什么?

是感情逻辑,或者,至少是交易逻辑。

什么是交易逻辑?

你有肉,我有米,我们交换,大家都能吃一顿丰富的晚餐。

你有苹果,我也有苹果,凭什么你用小的,换我手里这个大的?

还有一个是,忘不掉的前男友。

有女生在年轻的时候,和某个条件全面优越的男生,谈过恋爱以后,基准线就变成了最高的那个。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哪怕在所有人看来,他俩最后都走不到一起。

买和租的逻辑,是不一样的。

一旦把找男朋友的基准线,从我自身能找个什么样的,变成了以过去谈过的最好的。

那么就容易陷入自我幻想,偏离实际。

哪怕找了一个,大家看起来都门当户对的,匹配的对象。

还总会觉得,自己吃亏了。

毕竟之前,曾经拥有过更好的。

金庸大师,把这种感情状态写成了故事,还总结出了金句,叫“一见杨过误终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基准线的错位,女人会有,男人也会有。

不过男性更多是在事业上,女性更多在感情上,而已。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万叔提出基准线思维的时候,不少人给过批评和建议。

有人说,不就是预期吗?

不是,基准线的范围,比预期要大。

只有在对未发生的事情的基准线的特定条件下,才能用预期形容。

有人说,基准线是指标准?

不是,标准仅仅指看得见的,刚性的准则。

而基准线是藏在于人心的,受过往经历、认知影响的,非标的标准。

还有人说,基准线是个体的判断和感受?

也不是,基准线是产生感受的依据。

没有基准线,是很难直接产生感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万叔说,天琴座星系的α-3916星,你是没有感觉没有感受的。

只有拿太阳来做基准线,你经过对比,才会有感受和判断。

所以,基准线是一个新的范围和标准。不完全等同于任何一个现有的名词。

那么,什么是基准线?

简单说,基准线是我们认知世界的参照系和起点。它是我们判断事物价值、衡量个人处境的坐标原点。

无论是评判一件物品的价格,还是界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我们都需要一个参照物,一条基准线。

这是我们理解世界的基础。

基准线不同于我们通常说的"三观"。三观更多地关乎个人的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而基准线则偏重于认知层面,影响我们如何理解和判断世界。

基准线也不等同于"思维定势"。思维定势强调思维的固化和惯性,而基准线既可能成为思维定势的原因,也可能在新的刺激下发生改变。

基准线还与"比较"这个概念密切相关。但比较是认知活动,而基准线则是进行比较的参照标准。

没有基准线,比较就无从谈起。

基准线不仅包括对未来的预期,还包括对过去和现在的理解。

它是主观的,可能随时间、环境和群体而变化,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感受和反应。

理解基准线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他人、避免误解,甚至影响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万叔翻看很多典籍以后,发现,道家的思想,有很多能阐释基准线思维。

虽然主张不一定一致。

万叔的主张,还是偏儒家入世多一些,但不妨碍通过道家思想,进一步理解基准线思维的内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比如当年庄子和惠子在桥上辩论,讨论水里的鱼是不是快乐。

惠子说,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不快乐?

庄子说,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

谈的是基准线的不同。

虽然庄子故意混淆了共性和个性的区别,但也说明脱离基准线,莫谈认知,是祖先的共识。

再比如,庄子还提出过一个“心斋”的概念。

庄子说:"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

什么意思?

要集中注意力,不仅仅用耳朵去听,还要用心去理解。

不只是用心去理解,还要以更本质的方式去感知。

这里一层一层,更接近本质,更强调抛弃自己固有的基准线,通过接近本质的状态去理解事物。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道家主张,观察别人,顺应别人,理解基准线,最终达到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的态度。

怎么能利万物而不争?

不执着于自己的意识形态,开放包容接受所有的思维,有灵活可变的基准线,不排斥任何事物,而是帮助他们,创造价值。

可能有人会想到“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

实话实说,基准线思维,比“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不知道高到哪里去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了解什么是基准线思维以后,怎么掌握基准线思维,为我所用?

掌握基准线思维,有3+1个层次。

第一层,理解态度=事实+认知基准线这个公式,知道感受都是比较出来的。

第二层,能从态度和事实,反推他人的认知基准线,从而成为“懂”别人的人。

第三层,能清晰的表达传递自我的基准线,并且拉齐基准线,避免误解和消耗。

第三层上面,还有+1,是通过影响他人基准线,潜移默化,改变他人的态度和行为决策。

说人话就是,识记、理解、应用层。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第一个层次,就突破了很多人的认知。

举个简单例子,你现在想学习AI,你从哪里入手?

百度搜AI学习?

上网买课先看?

听朋友推荐?

听麦肯锡的先查100个专业词汇?

这些都是零散的,碰运气式的做法,没办法帮你建立起扎实的基准线。

做过研究的就知道,如果进入一个新领域研究,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什么?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看!综!述!

因为综述,能帮你建立起一个扎实的认知。

从起源、到发展,到最新进展情况,很快帮你入门。

了解一个未知的行业、模块、概念,一定要从主干入手。

任何先告诉你其中的某一个点,然后说多么先进多么卓越的,都有可能成为障目的那一叶。

在全面了解通读以后,一定会有几种感受。

有用处的。

感兴趣的。

不明白的。

这时候,针对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有的放矢的,去查找资料,针对性理解。

清晰了主干,再扩散枝叶,知识就像是一棵树一样,牢牢的种在你的认知体系里,不会成为孤魂野鬼。

如果你是万叔星球的会员,现在再去看万叔写的那篇《知识星球提问指南》,肯定会有新收获。

在此之上,听别人给你的建议,或者推荐,要多信息源比较。

比较才出真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不同信息源,相互独立的信息之间的比较,才能建立相对真实的基准线。

万叔服务国企,经常听到客户抱怨,说几乎任何项目,都需要招投标找至少3家。

其实这才是国资厉害的点。

有了三家以上进行比较,你虽然是个外行,对好坏、共性和个性,也会产生一个基准线,从而提升判断力。

只找一家,容易被蒙蔽,不知道真相,产生信息差。

只找两家,容易产生钟表效应。

说人话就是在一个没有其它提示的房间里,两块手表不同时间,你不知道哪一块是对的。

前几天和医疗聊天,医疗就说了过去医生是怎么通过恐吓、信息差来赚灰色收入的。

举个例子,作为医疗器械集采的一部分,心脏支架,从上万块,被打到700多块钱。

按理讲,从消费者角度,是个好事。

但医保统计以后发现,价格打下来以后,支架的用量,反而大大减少,在有些医院甚至不到过去的10%。

这明显不符合经济学原理。

后来深入调查发现,但凡稍稍有支付能力的,医生有应对。

首先拿进口的,上万的,如果你不知道还有其它选择,稀里糊涂的就答应了。

其次,如果你知道有医保集采内的,医生会用不屑的反馈告诉你,那种国产的,700多,你觉得不怕你就用吧。

多数人被恐吓住,乖乖交钱。

只有真正建立了基准线,知道贵的东西,参数、价格、贵在哪里,才能笃定自己的选择,不被别人的好坏评价带着走。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然,这时候你自己就是专家了。

咨询顾问,强就强在这一点上。

前东家老板喜欢讲一个故事。

当年有个同事的母亲病了,要做手术。

一般人怎么办?

来广州,朋友介绍,或者像无头苍蝇一样,乱碰运气。

而当时顾问怎么做的?

拉了一个小组,大家一起研究这个病是什么个情况,国际国内发展,国内的不同治疗方法、不同方向的论文,匹配哪些医院,哪些大夫。

然后发邮件一个个和大夫沟通,在极短时间内快速学习,成为半个专家,以平等的、专家的形式去交流,共同研讨方案。

和医生既是委托关系,又棋逢对手,不敢马虎。

最后看效果,确实很牛逼。

不止是医疗,包括地产、金融,但凡有信息差的行业,都存在这样的情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没有足够的认知,没有坚实的基准线,是要交认知税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层,从态度倒推基准线的能力,懂别人弦外之音,从而能识人、用人。

绝大多数人,都只能站在自己的认知角度,看别人。

也只能理解和自己类似的人。

80后的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叫小马过河。

说的是一匹小马,准备过河,但不知道深浅,没有基准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去问别人。

老牛说,水很浅,随意过吧,刚没过前蹄。

松鼠说,千万别,我兄弟之前过河差点淹死了。

最后小马谁也不信,自己摸索走了一趟,发现不深不浅,刚刚好。

万叔当年读完的时候,学到的是要自己尝试,不要听别人说。

但现在回想,更深一层的理解,是通过他们的表述,反推这俩是什么类型的家伙。

只有反过去理解了他们的基准线,才能有更稳定的预期,做决策的时候游刃有余。

万叔现在做生意,投资项目,喜欢和赚过钱的人合作。

因为赚过钱的家伙,对成本、风险、趋势、周期,有基本的概念,容易谈到一起去。

项目成了,能理解各环节的价值,项目败了,知道凡事有风险。

而没有赚过钱的,基准线不稳定,容易把自己想得太重要,商业认知不足,而因为没有抵押,背叛成本又低。

可能会是好员工,但大概率不是好的合伙人选择。

能倒推基准线的,商业上必然能少走很多弯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万叔有个朋友,做红酒的,招聘助理,但给不起太高薪酬。

说招聘的时候,看他的出身、看他毕业的学校、看他工作年限和周围的同学的收入水平。

基本就能挑出更符合要求的助理。

思路是,通过倒推基准线,理解这个人对薪酬、工作环境的期望。

比那些没有经验的HR,看自己写工资期望的,要准确多了。

人都需要被理解,也都喜欢被理解。

真正的理解,不是我们所说的那种肤浅的附和,也不完全是现在所谓的情绪价值。

深刻的理解,是感同身受,高山流水,伯牙子期。

而能够构成感同身受,是事实+基准线的对齐

比如万叔,读完《乡下人的悲歌》,会感同身受,泪流满面。

因为带入得了,生活环境、成长经历类似。

作为表达者,倒推基准线的同理心能力,也非常重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通过反馈,调整内容和取向,创造感同身受的情景和话题,避免自嗨,是每个自媒体都需要学习的功课。

越专业的人,越容易自嗨。

把很多别人看不懂的东西,当作常识,制造了基准线误差和理解门槛。

有了倒推基准线的能力,才能把深刻的东西,用听得懂的人话说出来。

产生类似“嘴巴这么毒,生活一定很苦吧”这样扎心又精辟的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三层,表达出你自己的基准线,甚至影响他人的基准线,从而影响判断和决策。

表达自己的基准线,是一件很难的事情。

因为容易遭骂。

李佳琦都那么牛逼了,身价以亿计,早就不是当年的柜哥了。

说出一句:你们自己反省一下,这么多年有没有认真工作。

还被骂到全网热搜。

这就是为什么,绝大多数情况下,说的,和做的,不能一致,也不必一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断章取义、放大语境、变更对象,是很容易让基准线造成误解的。

比如万叔在星球里的回答,就直接、赤裸得多。

因为星球就是被筛选过的,价值观相对一致的,愿意付出代价维护圈子的家伙。

但作为面向大众的公开的场合,不一样。

你需要理解、接受,用类似“你说得对”,表达争议和态度。

基准线的表达,要分场合、分对象,是一件很考验人的事情。

更多需要通过包装、故事、寓言去传播。

把赤裸的真相,穿上糖衣的外壳,供人去拆解、去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圣经里耶稣传道的时候,也总是讲比喻。

讲撒种的比喻,讲三个仆人的比喻,讲各种……

有一次门徒就好奇,问,你为什么都用比喻呢?

耶稣说,因为天国的道,只叫你们知道。

对外则说,凡有耳的,都应当听。

什么意思?

门徒是经过筛选的,统一了基准线的,所以可以直说。

但对普通信众,甚至还有些不怀好意的人来说,需要用比喻,去筛选,找到同频的信徒,统一基准线。

当然,影响他人的基准线,也没那么难。

尤其是对没有基准线的家伙,俗称一张白纸的人。

吴三桂当年奉命驰援山海关,结果家被偷了,明朝灭亡。

于是引清军入关,大破李自成,这是事实层面的故事。

但师出不可无名,决策不可无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幕后有人告诉吴三桂,同一件事,如果是不同的动机,会产生不同的结果。

历史上有的是,大大咧咧暴露出自己的真实想法,引来万世骂名的家伙。

比如至今还以跪像示人的秦某。

直击人的认知和感受,有时候比事实重要。

于是吴三桂编了一个理由,叫冲冠一怒为红颜。

第一是我冲动了,第二是我目的是为了红颜陈圆圆。

于是,这个引入外族,导致外部势力颠覆政权的家伙,成了一个略显戏谑的笑谈。

理无可恕,情有可原。

为什么?

因为评判他的角度,多数人站在了男女痴情、红颜祸水的基准线上,带入思考,责任被分摊了。

加上对清朝有功,属于弃暗投明,史书上也就带过了。

这是阳谋级别的误导基准线,做出有利于自己的判断和评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讲一个大宗师级别的引导基准线的高手,美联储。

你可能知道,美联储经常会有会议,宣布是否降息或者加息。

但降息或者加息,直接影响到股市走向吗?

不是。

是和市场预期的不一致,才会影响全球金融市场走向。

明白了吗?

这背后是博弈,是机构、财团之间的博弈。

那,怎么保证不要偏离太大?

如果发现市场偏离预期有点大,美联储经常通过某人在某些会议上的讲话,放出风声来。

不行还有联邦公开市场委员会会议纪要、美联储观察工具、御用媒体等各种手段。

不是你想的那样,搞一个大新闻。

而是通过各种明里暗里的,若有若无的方式,润物无声的方式,不断微调,最终统一各方因素,得出结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跟你分享两个小技巧,学了马上就能用。

第一,用情境描述的方式,快速了解别人的基准线。

多数人是没法描述自己不知道的事物的。

小时候看小说,那些想象力匮乏的网文作家,写到有钱的时候,就是写穿一些大牌衣服、把哈根达斯当和路雪吃。

因为认知基准线,对有钱的想象,就到这里了。

利用这一点,可以快速了解别人的基准线。

比如公司加班多,需要招吃苦耐劳的人。

招聘的时候,没经验的HR,就会直接问,你能加班吗?

有经验的HR会说,描述一下你之前工作里,最忙碌的时期,你是怎么应对的?

如果描述真实,感同身受,说明是有加班意愿和能力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第二,用“我以为”的方式,给人种心锚,人为制造认知失调。

万叔有个朋友,互联网新贵,去一个豪车品牌看车。

4S店看到他的穿着打扮,冷冷的,爱搭不理,和对另外一个土豪的热情,完全不一样。

结果朋友为了证明自己,硬是买下了一辆车。

本来说只是陪他看看,结果当场成交了,就是要争这口气,试图纠正在别人心里的基准线。

朋友说,最让他不舒服的那句话是,我以为您就是来逛逛呢。

认知基准线的塑造与调整,有核武器的威力,看怎么用。

工具如刀,善恶不在器,在人心。

基准线是认知的起点,也是价值观的基石。

自古顶尖的大人物,无一不深谙基准线的意义。

他们敏锐洞察人心,精准把控时代脉搏,用思想的力量统一人心,重新定义世界的坐标。

对于跃迁者而言,对世界的理解,从混沌懵懂,到柳暗花明,再到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山川依旧,风月无边,改变的是内心的尺度,是对基准线的深刻理解。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所以,无论你的目标、你的价值观、你的志向如何,基准线思维,是你的必修课。

用基准线思维观照世界,你会发现形形色色的人,观点,和他们背后的环境、文化、教育的深深烙印。

用基准线思维对待他人,你会更有将心比心的用户视角,有上善若水的柔润胸襟。

用基准线思谋划布局,你会洞悉事物的本质,把握因果的脉络,在纷繁芜杂中抓住决胜的关键。

有基准线思维的人,更容易理解他人未竟之言,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拧巴,不纠结,不认为问题只有一种解法。

有基准线思维的人,更容易看到关键问题,拆解背后深层原因,从源头上解决问题。

希望建立基准线、理解基准线的思维方式,能成为你看世界、思考问题的一个新维度。

帮助你在重大问题的分析、思考和决策上,重新定义世界的坐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