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宫,是古代地方政府设立的学校,堪称地方的“最高学府”。明清时,学子只有通过了县试、府试、院试,才有资格进学宫读书。进了学宫,才有机会参加乡试、会试、殿试,最后进士及第。

位于今天韶关浈江区风采路上的韶州府学宫,就曾是古代韶州的“最高学府”。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州府学宫大成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州府学宫与风采楼相距不远

粤北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

据《浈江区志》(2012年版)记载,韶州府学宫,又称府文庙,始建于北宋景德三年(1006),时称先圣庙,为祭祀孔子用。北宋至和二年(1055),韶州知州胡牧选用此庙创办韶州府学,改建为学宫。

从此,韶州府学宫成为粤北重要的官方教育机构。

自韶州府学宫创办至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近800年间,曾培养出70余名进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1055年到1845年,韶州府学宫培养出70余名进士

曾占地近10000平方米

韶州府学宫曾是占地近10000平方米的庙学一体建筑群,主要由棂星门、东西两庑、崇圣殿、名宦祠、乡贤祠、大成殿等建筑组成。

明万历年三十年(1602),韶州府学宫曾毁于火灾,南韶道张德明捐俸重建,此后屡有维修、重修、增修。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取消科举制后,韶州府学宫逐渐荒废,石栏、棂星门、泮池、戟门、明伦堂、东西两庑、崇圣殿、尊经阁、名宦祠、乡贤祠等相继被毁,现仅存主殿大成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州府学宫复原图

红色遗址

韶州府学宫大成殿曾见证了革命岁月。

1925年冬,曲江县农会成立后,从当时全县达1000余人的农民自卫军武装中,抽调300余人成立曲江县农民自卫军大队,由欧日章任大队长,叶凤章任副大队长。

这支农民自卫军大队,就驻扎在大成殿。

1927年4月,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在广东的国民党反动派也制造了“四一五”反共清党事件,北江革命局势进入低潮。

为组织力量北上讨蒋,中共广东区委决定成立北江工农自卫军。这支军队调集曲江、清远、英德、乐昌、仁化等县的农民自卫军常备队,北江农军学校、南韶连政治讲习所学员,以及铁路工人纠察队组成,共约1200人。

5月,北江农民自卫军北上武汉。出发前,部队集结于韶州府学宫,在大成殿前誓师、住宿。后来,一部分自卫军参加了“南昌起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韶州府学宫牌匾

韶关市区内仅存的明代建筑

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曾多次对韶州府学宫大成殿进行修葺。

2008年10月,韶州府学宫大成殿被广东省人民政府列入第八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现为韶关市区内仅存的明代建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成殿属夯土高台建筑

大成殿属夯土高台建筑,台基为“凸”字形,前为月台,后为殿基,砖或石条铺面。台基四周用花岗岩石板为压栏石,设方形葫芦顶望柱,柱间设长方形石栏板。

月台左、右、前三方设石踏步,两旁护以垂带石,中间御道上有保存完好的“鱼跃龙门”浮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鱼跃龙门”浮雕

大成殿主体建筑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面宽为五开间24米,进深三开间16.4米,通高15.7米,占地面积695.4平方米。

大成殿为九脊重檐砖木结构,保留明代建筑风格。

殿顶布黄色琉璃瓦、绿色瓦当滴水,正脊原饰有石湾彩陶塑双龙戏,垂脊4条、两边勾画蝙蝠和回纹,戗脊4条,两边勾画龙头,蝙蝠和回纹。殿内有金柱8根、角柱4根、檐柱10根,皆为覆盆形石柱础。涂有红漆的卯榫结构梁柱,是留存的明代建筑遗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明代遗留的卯榫结构梁柱

如今,韶州府学宫大成殿内陈列着孔子和儒家思想为主题的展览。

大殿正中,供奉孔子雕像,房梁高悬着“万世师表”牌匾。

两侧,高大连排的古风书柜把殿内间隔为“万世师表”“学优则仕”“钟灵毓材”三个主题展览区,分别展示儒家学说的发展、科举制度的演变和韶州古代教育的概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先师孔子行教像和“万世师表”牌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钟灵毓材展览区

历经千年岁月,韶州府学宫依然为韶关延续传承着一方文脉。

《广东印记》之《韶州府学宫》,带你走进韶关古代高等学府,遥想科举路上的艰辛坎坷与春风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