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进一步了解风雨如磐的革命斗争岁月,缅怀红岩英烈,传承革命精神,南京财经大学新闻学院“知渝·探忆”实践团于7月25日前往白公馆和渣滓洞进行实践调研活动。

图 一 图为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的部分团队成员通讯员 陆佳静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一 图为参观渣滓洞、白公馆的部分团队成员通讯员 陆佳静摄

白公馆原为四川军阀白驹的郊外别墅。白驹自诩是白居易的后代,就借用白居易的别号“香山居士”,把自己的别墅取名为“香山别墅”。1939年,戴笠在歌乐山下选址时将其改造为迫害革命者的监狱,前后关押过200多人,都是军统认为“案情严重”的政治犯。

渣滓洞原是资本家陈尔昌所开办的一所小煤窑,因采出的煤质量不好,渣滓多,煤炭少,故被称之为“渣滓洞”。它三面环山,一面临沟,位置较隐蔽。1943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强占渣滓洞,改为看守所,作为国民政府用来关押政治犯的监狱,分为内外两院。内院是牢房,这里关押过江姐、华子良等革命烈士。

图 二 图为渣滓洞关押烈士的牢房通讯员 孙品妍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二 图为渣滓洞关押烈士的牢房通讯员 孙品妍摄

白公馆和渣滓洞曾是关押和迫害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的地狱,被关押的革命者称为“两口活棺材”。它们承载着沉重的历史记忆,是革命先烈们英勇斗争的见证。而今,硝烟散去,歌乐山上的这两个地方就成了缅怀历史、铭记先烈的重要场所。

图 三 渣滓洞外院墙壁上的标语通讯员 郑艺楠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三 渣滓洞外院墙壁上的标语通讯员 郑艺楠摄

走进这“两口活棺材”,白公馆和渣滓洞里狭小阴暗的房间、冰冷的铁窗铁门令人不寒而栗、倍感压抑。走进逼仄的牢房内,队员们仿佛还能听见革命者们痛苦的呻吟,但更能感受到他们坚定不移的信念和舍己为国的大义。墙壁上的血迹,牢房和审讯室中的刑具,甚至是这两处建筑本身都在无声地诉说那段血染的历史,控诉着国民党反动派的暴行。

渣滓洞的外院是国民党特务的办公室,它的墙上写着对国民党特务的规训:“长官看不到想不到听不到做不到的,我们要替长官看到想到听到做到”,还有孙中山亲自撰写的国民党党员守则,如“忠勇为爱国之本”等十二条。但国民党反动派的所作所为与标语截然相反,他们想要从精神上瓦解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的斗志。然而,面对着残酷的严刑拷打、无止境的精神折磨、难以预测的饥饿和疾病,众多被关押在渣滓洞、白公馆的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没有放弃自己的信仰与追求,用生命和鲜血换来了中国的新生。他们对革命的忠诚与坚持,让队员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了革命者永垂不朽的精神。“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红岩精神在这里被具象化,那是吾辈当自强的铮铮誓言,是赴汤蹈火的拼搏奋斗。昭昭前事,惕惕后人,历史是现实的基础,更是未来的起点。革命者们的奉献与牺牲精神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

图 四 图为团队成员孙品妍在白公馆前的照片通讯员 陆佳静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图 四 图为团队成员孙品妍在白公馆前的照片通讯员 陆佳静摄

调研结束后,团队成员刘也熙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她如是说道:“这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更是一次生动的爱国教育。被关押和迫害的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经历过的痛苦难以想象,他们坚持操守、宁死不屈,展现了百折不挠红岩精神。对历史最大的背叛是遗忘,对今天的人们来说,那段革命斗争岁月已经过去了很久,但是革命烈士们将永远活在世人的心中。”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三九严寒何所惧,一片丹心向阳开。”在那个动荡的年代,渣滓洞与白公馆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和生死别离,但在这儿的每一寸土地、每一堵墙壁上,都镌刻着前辈们的理想和信念,彰显着着坚强与不屈的精神。成千上万的革命者在这里被囚禁,面对严酷的折磨和黑暗的环境,他们的抗争从未停止,即使遭受严刑拷打,仍坚定信念,以超凡的勇气向死而生,展现出了熠熠生辉的红岩精神和人类最闪耀的精神光辉。华夏波澜壮阔,少年仍需向前。红色永远是青春的底色,赓续红色血脉,传承革命基因,新一代青年应承先烈之明志,续今朝之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