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这句话出自北本《大般涅盘经》卷二十一则就诸法之生与不生,说六句之不可说,即生生亦不可说、生不生亦不可说、不生生不可说、不生不生亦不可说、生亦不可说、不生亦不可说。

简单理解就是,真理可证知,然不可以言说诠示,一说就错了。禅不是知识,要靠心灵来感悟,所以禅只能指点人们去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此法非思量分别之所能解!是故世尊在灵山会上,临涅槃前,把49年说的法全都掀翻了(世尊临入涅槃,文殊菩萨请佛再转法轮,世尊呵斥道:“文殊!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汝请吾再转法轮,是吾曾转法轮邪? ” 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虽然当时会上有百万大众围绕,但最后真正承当领悟的只有迦叶尊者一人而已(世尊拈花,迦叶微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句」能消除「意」,「意」也能消除「句」。当「意」和「句」交织组合在一起时,是最可怕的事。

「句」,语言文字本身;「意」,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含义。文字从定义而来,本来就是抽象的概念,单个的字含义十分有限,但当不同的字组成不同的词,又组成不同的句子,不同的句子组成一段话或一个情节故事,继续这样重组下去,复杂的名相概念问题烦恼就产生了。原本创造文字是为了便利生活,结果最后迷失于文字所编织的概念和故事里,是为可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金刚经》佛言:“若人言如来有所说法,即为谤佛。”《止观五上》曰:“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名不可思议境。”《仁王经》曰:“心行处灭,言语道断。同真际,等法性。”
诸多佛家的论述无非在说明一个问题,那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言语能说出来的,也不是思考想像能够得到的。禅宗认为,靠见闻之知和语言文字可以形成关于外部世界的观念,却不能认识心体本身;所谓“不在境上生心”,“说即不中”,“以心捉心,终不能得”等便是此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家和儒家的观点与佛家的观点也接近相似。
比如的儒家《论语》中有“子欲无言”,即所谓“言不尽意”的意思。根据《周易·系辞上》的记载:“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进而提出“子曰:‘圣人立像以尽意’。”通过“立像”来促进理解心意良知。
在《孟子·公孙丑上》中,孟子的弟子公孙丑问孟子,说:“请问老师,您最擅长的是什么?”孟子说:“我善于培养我的浩然之气。”,公孙丑又问,什么叫浩然之气?孟子说:“难言也!”,意思是,难以用语言描述。孟子勉强解释:“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可见浩然之气是一种来自本体的东西,所以“难言也”。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再观道家,大家知道《道德经》的第一句话就是“道可道非常道”,即,说出来的道就不是“道”的本身了,可见“道”是不可言说的。“道”是理解道家思想的关键所在,因其无法言说,所以只能用心慢慢体会,这样才能悟道。老子在《道德经》五十六章提出:“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意思是知“道”者的说不出来,而言“道”者却不知“道”。
庄子在《天道》中有言,“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在谈到读书的问题时又说:“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言传也,”可见庄子清楚地意识到书籍和言语的局限性,正如他在《秋水》篇中提出“至言,无言;至为无为”的观点。
无思无为寂然不动感而遂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