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央视网
西塞山前,静水流深、白鹭翔鸣,与您相约一场用创新点亮乡村振兴的双向奔赴;彩云之南,水墨梯田、云海村寨,和您开启一次守护与传承的融合之旅。《山水间的家》第三季第二期于9月8日20:00档在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央视网、央视频客户端同步网络播出。两组“山水小分队”分赴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妙山村和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阳县阿者科村,在千年茶乡桃园间和“云上”蘑菇村落里,看两地如何因地制宜,催生乡村蝶变,且以诗意共远方。
畅游古韵茶乡桃园
奇思妙招点亮创新
在这里,陆羽写下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学百科全书《茶经》,唐朝诗人张志和留下过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名句,这里正是位于浙江省湖州市吴兴区的妙山村。2003年,浙江省启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乘着这股“东风”,妙山村踏上蜕变之旅,徐徐铺展开一幅妙山、妙水、妙境的美丽画卷。
“羊圈里面不养羊,桃子穿上花衣裳,游客能来住婚房,茶杯里面有百香。”带着以上悬念,“山水小分队”一探究竟。妙西镇种植桃子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唐宋时期,得益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妙西桃子现在已经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在农创客的桃园里,“山水小分队”品尝亲手采摘的黄桃,甜酸适中的细腻口感,让人回味无穷。有了特色水果,如何走得远、走得好?“山水小分队”尝试为黄桃升级漂亮的包装,打造时髦的黄桃伴手礼。妙山村的农创客,用创意为农产品赋予了全新的生命活力。在斗茶大会上,特色茶汤做底,搭配鲜果、鲜花……一杯杯巧妙相融、创意十足的新中式茶饮,茶香四溢、百滋百味。新颖的互动体验,既是当地特色产业融合发展的积极尝试,也让游客们感受到妙山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畅享清新悠远的茶乡慢生活。
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还引来无数“身怀妙计”的青年人返乡创业。“山水小分队”在废弃羊圈改造成的乡村漫画馆中,欣赏孩子们结合当地方言创作的漫画作品;做客婚房改造成的特色民宿,和游客一起畅聊乡村中的诗与远方。跟随本期节目镜头,你还会收获一批创客朋友,农创客、艺术创客、文旅创客……看他们如何用“妙点子”点亮创新,实现乡村振兴与自身发展的“双向奔赴”,共创美好乡村的诗意生活方式。
做客“云上”蘑菇村落
看农耕文化活态传承
“桃花源一样的神秘乡村,真是一步一景,抬眼就是一幅画卷。”另一支“山水小分队”一路向西南,前往地处红河哈尼梯田核心保护区的元阳县阿者科村。红河哈尼梯田是中国第一个以民族名称命名、以农耕文明为主题的世界文化遗产。凭借保存完好的“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循环生态系统、独特的哈尼族传统民居聚落空间景观和深厚的哈尼族传统文化底蕴,阿者科村成为红河哈尼梯田申遗的五个重点村寨之一。这些年,阿者科村村民通过对哈尼梯田、原始蘑菇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的保护和改造,让它们成为更加独特、更具观赏价值的旅游资源,打造哈尼族人诗意栖居的幸福家园。
沿着古老的石头路,“山水小分队”寻访活态遗产振兴发展之旅正式开启,在这方山水间,有不少全新体验迎接他们。“分水制”凝聚了哈尼族人延续千年的用水智慧,“山水小分队”体验“赶沟人”的工作日常,解密“分水制”如何科学量水、分水,合理有效利用水资源,让哈尼梯田历经千年不干涸。蘑菇屋是哈尼族最为典型的传统建筑,“山水小分队”与村民协作,帮助蘑菇屋更换茅草顶,身体力行感受村民对于传统村落保护的用心。除此之外,他们还通过割草,参与对哈尼梯田的养护,从古朴的生活方式中感悟哈尼族人的农耕智慧,也对哈尼族敬畏自然、勤劳向上的精神传统有了新的认识。红米饭团、豆豉鱼、香草排骨、黄花粑粑,这些哈尼族特色菜你吃过几种?本期节目还将带你在酸辣鲜香中体验民族风情,感受美食文化背后的诗意与烟火气。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文化,古老与现代交融,传承和创新并进,传统村落更显勃勃生机。《山水间的家》邀您换个方式,创新解锁田园生活,共赴桃源“不须归”。
免责声明:
中国网娱乐转载此文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不代表本网的观点和立场。
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