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有接近3000万听力语言障碍者。对儿童听力障碍的有效防治是关键所在。
全文共6903字,阅读大约需要15分钟
那批被捐献的台式电脑,跟如今微信里的“分分捐”,或许本质上是同一回事。
文|冯翔
1
我淋过雨,有人需要伞
9月1日晚上,40岁的张思拓发了一条朋友圈,配上好几个表情符号:“笑哭”。
“新闻联播前一分钟播了咱的片儿……拍得脸这么大,早知道提前几周捯饬一下。”
那是一部名叫《十年》的公益短片。在片中,他捧着一束鲜花上台献给一位刚结束舞蹈表演的小伙子海鑫。
海鑫是一个听障者。经过好心人的捐助,他安装了人工耳蜗,回到了有声音的世界。
《十年》这部短片的名字来自于中国公益行业的第一个集体节日:“99公益日”。今年是它诞生的第十个年头。十年来,中国互联网公益持续迭代,深度参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与用户、公益行业相伴成长。
今年,它迎来品牌升级,从“99公益日”更名为“久久公益节”,旨在鼓励更长情的捐赠人、支持公益机构长期发展,帮助二者建立更长久的信任关系,“久久做好事”。
《十年》拍摄了几位受到帮助的人:听障者、失智者,也有失学女童和农村留守老人。在片中,他们和自己的捐助人或是执手微笑,或是抱头痛哭。张思拓就是作为捐助人被邀请来看演出的。
然而,只有细心的人,才能从《十年》中发现,张思拓的一只耳朵后面露出一截导线。
——他也是一个依靠人工耳蜗生活的听障者。
面对镜头,他说了三句话:
“我淋过雨。有人需要伞。就这么做了。”
▲因为安装了人工耳蜗,海鑫得以回到有声音的世界,他成为了一名舞者。
2
“天都亮了”
中国是世界上听力障碍者最多的国家,目前有接近3000万听力障碍者。世界卫生组织(WHO)的调查显示,在听力障碍人群中,约60%的15岁以下儿童听力障碍是可避免的,而一旦过了7岁,即使植入人工耳蜗,听力复原的程度也会急剧下降。
一枚人工耳蜗的价格,国产的大概在10万到20万元,进口的在15万到30万元之间。植入后还要花费一笔不菲的康复训练费用。不用说,这一成本对许多家庭来说,都是难以承受的。
2012年3月2日,鲁健、季小军、马洪涛、张琳、张泉灵、郎永淳、陈捷、王娟等三十多位播音员、主持人联手,成立了一个专门帮助听障儿童的公益组织。它的名字非常符合公益宗旨:“爱的分贝”。张思拓捐助的就是它。
“爱的分贝”如今的理事长,是当年的创始人之一王娟。跟她当年在央视七套做节目一样,声音仍然亲切、温和而又那么标准。有人说:她是一个眼里有光的人。
成立12年来,“爱的分贝”已经累计帮助2000多名听障孩子植入人工耳蜗,恢复正常生活。仅第一年,“爱的分贝”就募集到了400多万元善款。
然而,那却是机构创始人们极其焦虑的一年。
因为这笔钱筹来的方式,可以用一句话形容:“两头欠人情”。
主持人们发动各自的人脉,找书法家、画家和名人求字画,然后再组织“慈善拍卖”“慈善晚宴”,发动企业界的朋友去竞拍,拍卖款给“爱的分贝”。比如倪萍就特意画了一幅高达1米多的国画“幸福之花”,以105万元成功拍卖。
这种方式,依靠的显然不是市场规律而是人情。“爱的分贝”成立前三年全靠这种方式筹款,主持人们越来越焦虑。身边的朋友都快薅遍了不说,还特怕作品价格拍不上去甚至流拍……
同一时间段,中国民间的公益力量已经日益兴起,但普遍还很青涩。
张思拓很早就经商,并开始投身公益。他先后捐助过近百位贫困大学生,也帮过一些跟他一样的听障者。
捐助的信息来源是朋友推荐,捐助方式是点对点。双方通过电子邮箱或者微信一类的方式建立联系。这些联系大多数很美好,大学生们会跟他讲述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给他推荐自己的家乡美食。
张思拓从小爱看武侠小说。每为需要帮助的人捐助一次,他都觉得自己也在实践那些大侠的精神,有“侠客感”。“就像分泌内啡肽一样,有一种阳光明媚、氧气充足的感觉”。
然而,仅靠口口相传,他无法知道都有什么人需要帮助,更无法确定每一次捐助的价值是否落到实处。
有一次,朋友介绍了一个听障孩子,说孩子的父母虽然都有工作但收入不高。张思拓捐钱给孩子安装了人工耳蜗,结果发现:这家人经常出去旅行、吃大餐。这让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们真的需要捐助吗?
▲在《十年》短片中,捐赠人张思拓见到同为听障者的海鑫,观看了他的演出。
直到2015年,不一样了。
那一年,中国的公益事业迎来了第一个集体节日:“99公益日”。
作为整个公益行业的嘉年华,“99公益日”最大也最轰动的举措,莫过于“配捐”。9月的7、8、9三天,入驻腾讯公益平台的公益机构能募集到多少善款,就可以得到腾讯1:1的配捐。总额:9999万!
这笔钱不仅拓宽了公益机构的资金来源,更激发了用户参与公益的热情。它给了公益机构一个去推广自己、去勇敢地向公众筹款的理由:快来吧,赶紧和我们一起来做好事吧!你做好事,腾讯还给你的爱心翻倍!
“99公益日”来得正是时候。
那一年前后,通过手机捐款的占比从接近80%上升到了98%,中国互联网公益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
数不清的公益组织陆续来到腾讯公益平台募款。孤儿助养、关爱老人、保护珍稀动物……众多社会议题的大众认知度和关注度大幅提升。
“99公益日”三天时间,中国的2178个公益项目共在腾讯公益平台获得205万人次的捐款,总额高达1.279亿元,创下中国互联网公益纪录。这三天,几乎相当于之前的三年。
那一年,“爱的分贝”筹到了900万善款,以后再也没有低于过千万级别。
而且,项目筹款中月捐的比例越来越高。也就是通过签订网络协议,每个月都会自动给“爱的分贝”一笔捐款。这些钱变成了源源不断的人工耳蜗,帮助一个个听障孩子回归社会,回归正常生活。
张思拓即是“爱的分贝”月捐人之一。在公益短片《十年》拍摄时,张思拓被“爱的分贝”推荐,作为捐助人代表而入选。这才有他的那条朋友圈。
“你能够看得见未来的钱了。它是一个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筹款形式。可以说,我们是做了一个正确的、顺应时代的选择。爱的分贝从那时候起才算真正存活下来了。”
如今回忆起十年前的感受,王娟说的是:
“天都亮了”。
3
“没有想到走路也能做好事”
在中国加速度发展的年代,互联网平台的兴起恰逢其时。
早在2007年,腾讯就成立了中国首个互联网企业基金会——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并开启腾讯公益平台。在汶川地震中,这一平台共筹集善款2000多万元。北京师范大学民生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谢琼指出:“网络慈善以此为节点兴起”。
其后,伴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到来,指尖公益触手可及,持续激发着每个普通人的善意。“99公益日”这十年,是中国社会风起云涌的十年,也是公众、公益组织与平台成长磨合、同步向善的十年。
这些年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慈善法》颁布,中国进入了“依法治善”时代。
阿里巴巴发起了“95公益周”,字节跳动发起“DOU爱公益日”……民政部指定的互联网募捐信息平台达到29家,互联网平台已成为中国公益事业的主要载体。
自2015年9月至2023年9月,跨度达9年的99公益日累计用户参与(包括捐款、小红花互动等参与行为)突破13.6亿人次。而作为承载99公益日最主要的互联网公益平台,腾讯公益平台用户捐款已超过11亿人次、超过13.5万个公益项目获得过帮助。
如今的腾讯公益,已成长为全球范围内规模和影响力领先的数字公益平台。
与此同时,依托于腾讯丰富的业务场景,产品经理们不断创新参与公益的方式,如捐阅读积分、捐会议时长等,在微信场景里,则是联合微信运动捐步数。
这项功能上线仅一个月,网友捐赠的步数就达到了376亿步,相当于绕地球563圈。“捐步数”的冠军,被云南曲靖一位名叫杨光潜的老人夺走。他每天都徒步很远去一家医院做志愿者,三年向腾讯公益捐了三千万步,排名第一。
他用这些步数换来的配捐支持了多达125个公益项目:从水源地保护到帮助大病儿童,从乡村振兴到拯救濒危物种……
“没有想到走路也能做好事。”
杨光潜老人对我说:他没有多少钱,但有投身做好事的决心。接下来,他还要继续走下去,捐下去。
在今年给用户的配捐中,其中5000万元用于各个场景中初次参与公益的用户。比如视频号的“分分赞”:某个公益组织做了个短视频发到自己的视频号上,只要得到用户点的一个赞,就会收到腾讯给予的一笔配捐。这跟“捐步数”是同样的逻辑。
这个赞被设计成腾讯公益的品牌符号小红花,意为“做好事的奖励”。用户点赞后视频会被算法推荐给更多人看见,善意像雪球一样滚动起来。
“其实腾讯公益能触达的人不算太多,但腾讯其他的产品可以。”腾讯公益平台运营负责人余和谦说。他的部门目前在跟腾讯内部120多个产品、项目实施对接合作。
比如“守护国宝和海洋精灵”公益活动,由腾讯公益、腾讯游戏联手开展。它在游戏《穿越火线》中引导玩家助力守护大熊猫和白海豚两大珍稀动物。
每个公益领域都是不同的。比如跟大病救助、关爱弱势群体这类比,环保议题显得姥姥不疼舅舅不爱,很少有个人用户的捐款。很多人一听就会说:“我捐钱保护熊猫?它过的日子比我还好。保护雪豹?我都没见过这东西。保护祁连山?这山在哪我都不知道,为什么要捐?”
跟游戏场景结合后,环保不再是公众不闻不问的冷门领域。“守护国宝和海洋精灵”开展短短几天,捐款数量达到181万元。
“游戏的玩家多是年轻人,喜欢可爱的动物。而大熊猫这样的旗舰物种,跟游戏特别契合。”余和谦说,这是在合作当中慢慢摸索出来的经验——结合每一个产品用户的不同特点来做公益,事半功倍。
目前,腾讯大部分的产品都在结合自身用户的特点投入公益:QQ音乐大多做听障类的公益,QQ集中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
善意根植于每个普通人心中,它需要以合适的方式被激发,比如在一些扫码付款的时刻:
此刻,如果你刚刚用微信付款买了一袋牛奶或者两个包子,先别急着点击“完成”,关闭付款界面。在“完成”两个字上面会有一行细细的小字,要么是“帮困境学生完成作业”,要么是“为环卫工人送出爱心餐”,不一而足。
这就是“分分捐”,让公益进一步触达微信支付数亿量级的用户。你点一下这行小字,就会进入所在公益项目的页面,用户每捐出一分钱后,还能看到更多其他公益项目,以及其他爱心用户已经做了哪些好事……
“中国有十几亿互联网用户,如果每个用户在网络支付的时候捐一分钱,那会如何?”
作为一名产品经理,这些年见证和推动过无数公益产品的诞生,腾讯公益平台产品负责人刘琴依然忘不掉当时讨论的兴奋。
结果就是:如今光“爱的分贝”每天就得到十万人通过“分分捐”捐出的善款,总数约为一万元,占每日项目募款额的一半左右。还有很多人通过“分分捐计划”成为了月捐用户。
张思拓就是其中的一个。包括“爱的分贝”在内,他还捐助了很多公益项目,大多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怀:给发育期的农村孩子送牛奶鸡蛋,给贫困妇女买医疗保险,给环卫工人送午餐……
在今年久久公益节的参与规则中,平台为张思拓这样的长期捐赠人准备了“专属配捐“:一个人参与公益的时间越长、捐款次数越多,越可能拿到一笔更高的奖励金。
9月5日起,用户打开腾讯公益小程序,进入主会场页面,“摇一摇”即可领取专属配捐。在今年年底之前,他们都可以把这笔钱捐给自己认同的公益项目。
“我们就是想告诉那些长期坚持做好事的人:有人在记得他们,有人在关心他们。”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副总裁、腾讯公益平台部负责人赵国臣说。
这些长期做好事的人,已经成为各个公益组织维护和争取的重点对象。“爱的分贝”理事长王娟说,她和同事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会给这样的长期捐赠人发一张“为爱发声大使”的电子证书,请求他们把这笔奖励金捐给“爱的分贝”。
4
让善意不被辜负
越公开、透明,公众越支持。然而,一开始并不是中国所有的公益组织都能意识到这个道理。
由于缺人、缺钱、缺意识,它们在项目进展反馈、财务披露等事项上做得很差。这样无疑会加重公众的疑虑,不利于它们的长期发展,甚至有违规违法的风险。
仅仅帮助它们筹款是不够的,还必须帮它们健康成长。
这些年,随着助力公益的力度越来越大,腾讯思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刘琴随口就能说出其中几个。
——怎么更好地帮助公益组织透明、公开,获得公众的信任?
——除了捐钱,公众还有什么办法能参与公益?
——怎么才能把公众和公益组织拉到一起,让这两者双向奔赴?
要帮助公益行业解决这些问题,没有捷径。唯有一步一个脚印,与时代的步伐同频。
这些年,腾讯开发出许多线上线下的公益产品和工具。它们一边去推动中国的公益机构成长,一边把公众与公益更紧地连接到一起。
比如,在腾讯公益平台上有一万多个公益项目在募款。在每一次用户捐赠前,腾讯公益都会跳出一个窗口,提示该公益项目的透明度:该项目已经执行了多久?三个月内一共反馈了几次进展?几年内一共进行了多少次财务披露?……
用户看到这些信息以后,可以选择点击“了解更多项目信息”,查看该项目更详细的报告;或是“继续捐赠”。
这个跳出来的窗口叫“冷静器”,它就是腾讯公益开发出的小工具。
与之类似的还有“公益真探”“股东人大会”“透明计划”……它们的目的,都是帮助公益机构进一步公开透明,获取公众信任。
在审核确保项目合法合规之外,公益平台有明确的规则:项目必须三个月发一次执行进展,否则暂停募款,对应的机构也无法发起新项目。
赵国臣说,腾讯会固守平台的责任和边界。“我们没办法让这些公益机构或者项目变得完美,但我们会尽力让大家看到一些做得好的机构或项目,同时理性去辨别做得不好的地方。”
对那些做得好的公益组织,尤其是捐赠人服务做得好的项目,腾讯从不吝于奖励和扶持。
像“分分捐”这样能带来最大流量的公益产品,一定是透明化、公开化等各方面都做得较好的组织才能入选。“爱的分贝”正是如此。腾讯公益平台要求每三个月发一次项目进展,它一个月就能发两次。
现在,让张思拓这样的月捐人感到更加放心的是:每个月末,他的手机都会收到公益组织通过腾讯公益平台发来的反馈,告诉他善款的去向。
5
从“99”到“久久”
在第十个年头,将“99公益日”升级为“久久公益节”,是公益平台来到新的发展阶段,顺势而为的结果,也是赵国臣团队倾听各界反馈,最终形成的共识。
“这个改名含义深远——希望‘久久’是长期的、可持续的。把‘日’改成‘节’,意为不要把时间仅仅集中在一天或几天上。”赵国臣说。
为了这次升级,腾讯用了十年来积累经验和充分反思。
这期间,腾讯公司进行了第四次战略升级,成立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简称:腾讯SSV),定位为“科技助力社会共益的探索者”。
它亲自下场整合内外部资源,运用腾讯的核心能力,创新解决方案,系统化地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同时,它的思路也越来越多地拓展到“共创”——把更多的人拉进来,一块做好事。
腾讯SSV还将公益平台连接用户和公益组织的能力,与旗下各实验室针对特定社会议题的解决能力结合起来,合力进行更完整的社会价值创造。
与此同时,在保证人人可参与,持续拓展公益场景之后,投入资源帮助公益行业做能力建设,提升数字化水平,成为更加紧要,也更加长期的工作,也是赵国臣思考最多的问题。
今年久久公益节,总额两个亿的“行业实践激励”,即将奖励给大大小小的公益组织。
奖励的衡量标准划分得很细,共分五个类型、十三个激励点。一个公益组织越公开透明、数字化能力越强、越积极跟公众沟通和反馈,得到的奖励越多。而且考核周期非常长,一直到今年年底,不再是之前的99公益日期间的几天。
这些年,腾讯公益在推进自身技术迭代、产品突破,模式升级的同时,也同步为公益组织提供数字化的工具支持。
其中,基于网络支付底层技术的“数字化执行工具”,帮助重构了公益机构业务流程,降本提效的同时,让执行过程透明可追溯,及时反馈成为可能。
目前,数字化执行工具已经广泛落地到涉及资金发放的助学类项目中:通过小程序联网进行人脸识别。这边还在源源不断地接收捐款,那边已经把款项打到受助学生的监护人微信账户。
腾讯公益平台研发负责人王冲介绍,往常这个过程一般都是发放现金、手写收据,捐款人收到反馈需要三个月左右。如今使用了数字化技术,这一过程缩短到了十分钟。
由微信支付联合腾讯公益发起的环卫工人爱心餐项目,反馈可以细致到哪位环卫工人中午吃了什么,是吃了包子还是米饭——虽然不会透露工人的名字,但这很大程度提升了捐赠人的公益体验。
很巧,腾讯最早的一次公益行动就是有关“数字化”的。那是2002年,刚成立没多久的腾讯捐了一批电脑给广东贫困山区的学校。
那批电脑跟如今的“分分捐”,或许本质上是同一回事。
用腾讯公司董事会主席兼CEO马化腾的一句话说:“把数字工具提供给用户,把技术红利分享出去,帮助活跃在上面的每个主体获得便捷与发展。”
正如腾讯公益不变的初心,“让公益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融入每个人的日常生活”。
6
他不再是一个“侠客”
这些天,久久公益节正在进行。张思拓一直在关注有关它的各类消息。
这些年,他已经在腾讯公益平台上累计捐助了1318个项目,捐款总数达40多万元。
同时他还在寻找新的公益项目,再捐上一两笔。尤其关注那些从前没有想到过,却能打动他的人。
这个时代的确变了。
从前,他经常给山区的孩子捐牛奶、鸡蛋。但这些年他陆续看到一些论文,知道了中国青少年的蛋白质摄入量和身高在全面增长,改善程度在全世界范围内都是非常好的。“相信未来这个项目应该就不用捐了。”
跟时代一样,他也变了很多。
如今,他做公益的心态已经发生了变化,不再有当年的“侠客感”,而是归于平淡,归于日常。
“捐助已经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了。就像我每天饿了要吃饭、渴了要喝水一样。”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