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104公里的边境线上,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既是这里的牧民,也是配合边境管理部门守边护边的重要力量。居住在四子王旗江岸苏木额尔登嘎查的牧民李日高一家祖孙三代接力守边,用心、用情守护着北疆草原,守望着边境线上的安宁与稳定。

李日高:守边护边是我们的精神支柱

1965年,李日高从部队退役回到家乡四子王旗后,扛起行李奔赴边境地区,加入当地的民兵队伍,成为一名光荣的民兵战士和第一代护边员。

在李日高印象中,边境地区地广人稀、民风淳朴,辖区治安好,发案率很低,民兵主要工作就是守边护边。

“守边护边就是我们的精神支柱。那个年代没有摩托车、汽车,巡边主要是骑骆驼和骑马,骆驼和马成为必不可少的忠实伙伴。”李日高说。守边的日子虽然艰苦,但与同行的民兵战士在一起,李日高觉得苦中有乐。

十几年的戍边生涯,让李日高对边境辖区和牧民群众产生了深厚感情。在他的记忆里,那时候,护边员留宿牧民家是常有的事,他们还帮着牧民装运粮食、剪羊毛、接羊羔。当时边境线还没有那么多的防护网,边境地区的牲畜经常在两国之间活动,牲畜可以跨越边境线但人不能跨越。

“在巡边过程中发现跨境牲畜时,我们都会及时赶至边境线外,避免蒙古国牧民的经济损失。这一做法得到蒙古国群众的认可。当我们的牲畜跨境后,蒙古国的群众也会及时帮助赶回来。两国的群众在交换驱赶牲畜的过程中有时也会碰面,双方都挥手示意表达感激之情。”李日高回忆说。由于李日高的突出表现,1976年他被批准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虽然每天都做着普普通通的事,但觉得很有意义。”今年80岁的李日高说。

李向阳:让国旗的光辉照亮祖国北疆

在父亲李日高的影响下,李向阳接过了护边的接力棒。在边境线上绘画国旗,描红添色是李向阳最喜欢的工作。2023年,他带着女儿李翠青和护边员一同在边境线上绘制了两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如今每次巡边,李向阳都会拿出随身携带的油漆,仔细地为国旗描红添色。“国旗的光辉能照亮祖国北疆。”李向阳说,“老一辈守护边疆,年轻一辈在和平环境下发展生产,都是为了国,为了家,为了更好的生活。每次见到这两面五星红旗,心里就有一股自豪感!”在他的记忆中,父亲那个年代护边条件艰苦,交通工具落后,护边员没有执勤点,吃饭往往得去群众家里。如今护边条件有了很大改善,有先进的交通工具,执勤点也建起来,大家在冬季巡边时也有了休息的地方。

“各级党组织对我们护边员给予了很多关怀,今年免费盖起蔬菜大棚,我们吃上了绿色新鲜的蔬菜,还配发了衣服和望远镜,我们能更好地观察边境线上的一切情况。这么好的政策,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做好护边工作!”李向阳说。

因为对周边环境极为熟悉,李向阳对出现在周边草场上的陌生人及草场上发生的细微变化十分警觉。2023年,李向阳和另外一名护边员在巡边时发现天空上有一个不明飘浮物体,当时风很大,眼看就要飘越边境线,他们立即向边防部队和派出所报告了这一情况,并全程追踪不明飘浮物体,从而避免了一次越境事件的发生。

同时,李向阳还是一个热心肠。无论哪家哪户遇到困难,他都会热心帮助。

2023年7月,牧民苏伊拉其其格家中的羊群在夜晚被狼群袭击,让本来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李向阳得知这一情况后,立即组织护边员开展捐款活动,帮助苏伊拉其其格的孩子凑足了学费。

李翠青:不惧艰辛接续守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李日高、李向阳为国守边的精神影响、感染着他们的后代。

李向阳的大女儿李翠青大学毕业后,也回到边境一线留在父母身边,继续守护边境父老乡亲的幸福安宁。

“巡边时,我和父亲救助过挂在网围栏上受伤的黄羊、羚羊、獾子等动物,在边境线上加固过被大风刮倒的警示牌,驱赶过进入边境线附近的牲畜……这些工作既有趣又神圣,我很喜欢。”李翠青说,父亲认真工作的样子也让她倍受鼓舞。

“父亲平时骑摩托车巡边,草原上的路崎岖不平,有的地段不能骑摩托车,父亲就徒步巡查,不管刮风还是下雨,他每天都会到边境线上巡查一遍,记忆中不知道雨水打湿过多少次衣服,沙尘暴刮红过多少次眼睛,双脚磨破过多少次。如今,父亲的双脚都结了一层厚厚的老茧,但是他从来没有抱怨过苦和累。”李翠青骄傲地说,几十年的认真巡边,父亲练就了一双“火眼金睛”,从几公里远的地方就能分辨出各种动物。受父亲影响,李翠青也乐意与父亲一起守边巡边,听他一遍遍讲述筑牢祖国北疆安全稳定屏障的重要性,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的动人故事,主动承担起边境前沿观察员、信息员、预警员的职责。

文/草原全媒•内蒙古新闻网记者 王利军 通讯员 崔泽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