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洞国将军是国军中极有代表性的优秀将领,他一生当中大小战役打了几千场却罕有败绩,而唯一的一次惨败是林彪率领东北野战军带给他的。

在那场惊天动地的辽沈战役中,他被我党俘获,建国后,因为深受我党的信任,他担任过共和国的很多重要职位。

然而,自被俘后郑洞国的心中却始终有一块心病难消,让他日夜寝食难安,直到1954年毛主席为其摆下一场家宴后,他的心病才彻底消除。

那郑洞国“心病”的症结是什么呢?在家宴中主席又和他发生了什么故事呢?

年少成名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于1903年出生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门县的一个富农家庭中,家中有良田30亩,因此,在儿时郑洞国的生活条件是比大多数同龄人要优越的,但这并没有使他变得娇生惯养,父亲的严格要求加上他自身的勤奋好学,很快他就通读了四书五经,对《论语》甚至能倒背如流。

在青年时期,他又积极参加了五四运动,在运动中跟随浩浩荡荡的游行队伍痛骂帝国主义、抵制日货,在这一过程中他逐渐觉醒了救国救民意识,明白了弱国无外交的道理,所以立下了从军的志向,他发誓要用枪杆子打回中华民族的尊严。

但这时的郑洞国家中出现了一些变故,经济条件不如以往,郑洞国的学费只能靠大哥郑潼国勉强供给。

在这种艰难的条件下,他冬无暖衣,一日经常就吃一顿饭,然而,他却因此格外珍惜在校园的学习时光,勤劳苦读,并最终在毕业后学得了一身的过人本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学校期间,他没有只学自己的专业领域,为了救国救民,他阅读了大量不同领域的书籍,希望能把自己锻炼成一个各方面都有所涉猎的全才,而他课外看的最多的就是学校平时不会教授的兵法。

也得益于此,他在极短时间里就备考上了黄埔军校的第一期生,取得了远超他人的优异成绩。

但因为革命形势急迫,黄埔一期生上了没到一年学就速成毕业了,郑洞国也从此开始正式加入国民革命军,以营长的身份参加北伐。

郑洞国一正式进入沙场,就如游龙入了大海一般,很快便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才能,黄埔同期的学生因为学习时间短,大多数人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本事,但郑洞国却在刚开始就表现出了极其灵活的作战方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打法多变,有时分兵、有时集中,创造了以一个营的兵力几乎零伤亡地俘获了孙传芳一个团的佳绩,这使得23岁的他很早就有了不错的名声,慢慢的他成为了蒋介石最器重的几位青年将领之一,在后来的蒋桂大战、中原大战中他都有出色表现,为蒋介石最后问鼎中原提供了极大的助力。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郑洞国被蒋介石派去围剿红军,在进攻红军的过程中,郑洞国的一向作战勇猛的部队却意外的表现不佳。

原因在于,郑洞国将军是有高度爱国热情的,他的士兵也常年受其影响,他的部队上下都无法理解日寇已经打进东北,他们却在远在天边的西南打自己国人的做法,所以战意消极。

辽沈战役败后罹患心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3年,迫于舆论压力的蒋介石才逐渐往北面增兵,象征性地抵御一下日军,他将中央军2师、25师、83师合为17军,开赴古北口作战。

古北口是古代长城防守最为严密的一道关口,曾经蒙古人南下死伤万余骑兵也都没有拿下这道关口。

然而,在现代的火炮飞机下,古北口的防御能力大打折扣。日寇一向瞧不起中国军队,也瞧不起我们用砖石砌垒而成的古老长城,他们悍然选择从古北口进攻国民17军。

面对武器装备远强于己方的日寇,郑洞国的率领的2师4旅却热情高涨,终于不用打内战的他们,在战役一开始就以强硬姿态打退了日寇的多次进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半月的血战打下来,郑洞国部队的伤亡逐渐增加,后续增援也难以为继,就在他正领军苦苦支撑时,却传来了一个坏消息—83师阵地被破,整个战线也因此崩溃,17军军长徐庭瑶下令全军撤退。

接到命令的郑洞国看着满是弹坑、已在炮火摧残下残破不堪的古北口长城,他眼中含泪、心有不甘。

古老的长城此刻还在以残破之躯坚持,他们这些中华儿女怎能就此撤退,郑洞国不愿遵守命令,他怒吼一声,脱掉军衣,只着白衬衫,提着手枪就继续发起冲锋,誓要夺回阵地。

周围的士兵见状也大受鼓舞,一起上前,竟真的打退了日寇的进攻,夺回了阵地。

但战役是一个整体的过程,古北口局部的小胜利并无法带来整个长城抗战的大胜利,无力抵抗的国民政府最终和日寇签订了耻辱的《塘沽协定》,事实上认可了日军对东三省与热河地区的侵占合法。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种耻辱的条约深深刺激了郑洞国将军,他发誓一定要让日寇把夺走的全还回来,因此,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后,郑洞国将军的部队总是不遗余力,在国民党比较有名的战役中,几乎都有郑洞国将军的参与。

比如,在台儿庄大捷中,是郑洞国急速行军,到达了运河南岸,堵住了日寇从运河北岸急攻徐州的路线,这才逼着日寇不得不转而绕道进攻更加难攻的台儿庄,他拖延的这段时间也给了国军充足的作战准备,这才让气焰嚣张的日寇在台儿庄折戟沉沙。

而在昆仑关战役中,也是他在关键时刻分析出进攻布局的要点,指挥部队攻克下罗塘、四四一高地等重要制高点,才最终进一步攻克了天险昆仑关。

后来他又深入缅甸战场,在东南亚战场上与日寇开展进一步的较量,并创造了缅北反攻战役的胜果,连盟友美国的史迪威将军都称赞郑洞国将军是温文尔雅的杰出爱国将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解放战争中,因杜聿明身体欠佳,郑洞国两次担任东北“剿总”代理司令长官的职位,后又担任副总司令的职位,给我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

在解放长春的战役中,郑洞国被围困在长春城中,几乎弹尽粮绝,蒋介石多次对他下达不切实际的突围命令。

就在郑洞国决定要进行突围时,曾泽生率领60军起义,他的突围计划彻底被打乱,无奈之下他本欲自尽以报“党国”,却被手下将领拦下,最终投降了我军。

弃暗投明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被俘后,因为郑洞国属于主动投诚,加之他有回电蒋介石不要轰炸曾泽生60军的义举,因此他没有进功德林,还获得了不同于其他国军将领的特殊待遇。

在新中国刚一成立的1950年,中央便立刻给他安排了水利部参事和全国政协文史专员的职务,可见我党对郑洞国的人品是相当信任的。

后在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毛主席亲自提议郑洞国任国防委员会委员。会议结束后,毛主席邀请了贺龙、叶剑英等人参加中南海家宴,其中也包括郑洞国。

受到主席的邀请后,郑洞国很是兴奋,导致了头天晚上失眠,在家宴上郑洞国因此迟到了几分钟。

郑洞国觉得自己和在座众人身份不一样,他是降将,却在这种场合迟到,所以感到内心尴尬,一时之间表现得拘谨了起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见状,便主动打开话题,和颜悦色地问他抽不抽烟,郑洞国应了一声“抽”,接着拿出一根香烟放入嘴中,从兜里继续掏火柴。

没想到的是,这时毛主席却从自己口袋中掏出火柴,站起身给郑洞国点燃了香烟。

郑洞国内心十分感动,在主席平易近人的举动下,他也因此放松了紧张的情绪。

毛主席接着问他工作上有没有什么困难,这时,敞开了心扉的郑洞国也跟毛主席反映了一个他潜藏多年的心病,希望能从主席这里得到答案。

从辽沈战役被俘到最后见证蒋介石的失败,这期间,他亲眼在解放军中看到了什么叫做人民军队,在仔细研读了毛泽东思想后,他更是为毛主席的智慧所折服。

这就让他心中始终缠绕着一个无法解开的心结—和真正为人民的政党对立了半辈子,他现在十分后悔,感觉自己的错误难以挽回。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听到他这样说,却呵呵笑了笑,对他说道:“话不能这么说,你也是对人民有功劳了的,抗日时候你出了很大力,在解放战争时你回电蒋介石说轰炸无意义,这才让曾泽生的60军没有被炸平。”

毛主席吸了一口烟,接着说道:“虽然曾经立场不同,但我们都是为人民,那你的路就没走错,你今年才51岁,跟我比起来还很年轻嘛,为人民工作的日子还很长。”

郑洞国听完后,心中很受鼓舞,同时他又很吃惊,主席平时这么忙,居然还记得他的年龄。

接着他便与主席彻底放开话题,他说自己早年也看过并研究过马克思主义,但完全不得要领,问毛主席到底是怎么把马列主义学的这么好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毛主席闻言爽朗地笑了两声,说:“马列主义不是死的东西,我不是圣人,也是在群众中、社会里才懂什么叫马列主义的,你只要能为人民服务,那其实就叫懂马列主义了。”

毛主席的话,郑洞国彻底记在了心里,往后的日子中,在生病的时候他也努力工作,永不忘为民服务,并且他还始终牵挂祖国的统一事业,曾多次接待台湾来大陆的朋友故客,向他们客观公正地评价共产党为什么好。

郑洞国感慨共产党实在是光明的政党,因此还为党赋诗一首:“往事如烟不再留,和风春雨润心头。愿将余生献人民,光明道上跟党走。”

1991年1月27日,郑洞国病逝于北京,享年88岁。

结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郑洞国将军骨子里流淌的信念其实与我党的理念是相通的。

在死前,他对家人说:“我这一生对国事家事没有遗憾了,可惜的只有祖国还未统一,如果祖国统一,那国民革命就算彻底成功了。”

在生命的最后,他并没有提起自己工作过二十余年的蒋介石反动政府,而是提到了国民革命军,回到了自己的初心。

国民革命军当年的口号是:“打倒列强,除军阀。”,也就是对内消灭反动势力,对外消灭帝国主义,综合来说,目的是为了让全体中国人能都过上好日子。

这便是郑洞国一生的奋斗目标,正如毛主席所说,他的内心实际上始终是为人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