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全民科学素质 协力建设科技强国
2009年9月9日,作为重庆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全市十大社会文化事业基础设施重点工程之一的重庆科技馆,在江北嘴两江交汇处精彩亮相。开馆至今,重庆科技馆已走过砥砺奋进的十五年历程。从山城人民心中一颗稚嫩的种子,成长为一棵枝繁叶茂的科普之树,见证了公众对科学的热爱与探索。
十五年来,重庆市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已提升到13.62%,连续五年位居西部第一。其中科普事业的发展功不可没,作为全市重要科普阵地的重庆科技馆也在提升公民科学素质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开馆累计接待观众2700万余人次,开展主题科普活动1万余场次,常设展厅改造提档升级,展览内容日益丰富,优质科普资源普惠共享,科普品牌活动深入人心,流动科普设施助力乡村振兴,科普传播引领向上向善,基础设施更加完善,科普服务效能显著提升,重庆科技馆的绿色融合创新之路让人民群众科普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
市民为重庆科技馆庆生
01
逐绿前行,主动推进场馆绿色转型
为推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深入人心,重庆科技馆将打造“绿色低碳示范馆”这一目标纳入近五年重点工作,积极打造绿色低碳示范科技馆。成功申报重庆市“绿色低碳示范科技场馆建设”“基于绿色低碳节能环保理念的科技馆科普研究与应用”2个项目,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转型之路。
依托地处两江交汇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重庆科技馆于2023年完成“江水源”空调系统改造,利用江水储藏的太阳能资源实现场馆集中供冷和供热,有效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新能源投入使用后,较往年同期相比节约用电116万余千瓦·时,减少碳排放约609吨。常设展厅升级改造也从围绕打造“双碳”科普教育和宣传平台展开:自主研发的“能源与环境”主题展区建成开放,“碳足迹”“碳捕集与封存”“波浪能”等15件科普展品惊艳亮相。从科技馆“互动体验强”的看家本领入手,引导公众了解产能用能科学知识、增强节能减排意识,让绿色生活方式成风化俗。2023年底,“光伏发电”系统也在场馆落地:利用场馆屋面空闲区域铺设安装光伏板约6000平方米,预计年发电量可达662.9千瓦·时,减碳量约348吨。同时,配套建设室外“光伏发电科普展示平台”科普展品1项,向观众传播光伏发电科普知识。
硬件升级、软件赋能,将先进的绿色技术与丰富的社会资源相结合,重庆科技馆科普教育全面发力。邀请专家开展绿色科普讲座14场次,以“绿色低碳”为主线研发科学课程、主题科普剧等20项;围绕“生态环保”主题编纂出版《科技馆里的生态课》科普图书,“绿色低碳”科普宣传力度持续加大。
2024年,正式入选“重庆市首批绿色低碳建筑示范项目”,成功创建为“国家级绿色低碳公共机构(2024—2026)”。与此同时,《重庆科技馆推进绿色低碳示范科技馆建设之路》获评全国现代科技馆体系党建工作案例一等奖、《多项可再生资源并用 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获评2023—2024年度重庆市公共机构能源资源节约示范案例。从理论走向实践,再以实践丰富理论,重庆科技馆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儿童在重庆科技馆体验重力设备
02
合以致远,主动健全科普服务体系
合者行,行必远。重庆科技馆在汇聚发展合力中逐渐形成大科普格局,区域科普资源配置进一步优化、科普基础设施布局逐步完善,以满足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科学知识多元化、专业化的需求。
合作更深。2022年,全国科技馆联合行动主承办权首次“花落”重庆,“百馆联动”辐射全国受众200万人次;2023年,再次联合全国101座科技馆、334所中小学校、92家科技企业及科研院所开展科普报告、主题交流、展演会演等活动,惠及全国受众284万人次。“联动全国”不仅让各地优秀科普资源送到公众的“家门口”,也在交流合作中促进科普创新的火花竞相迸发,推动全市科技场馆与全国先进场馆有了更深的联系。
引擎更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科技创新一脉相承,科普“核”力走向深入。联手四川科技馆培育了双城科普品牌“科普列车川渝行”,汇聚川渝地区50家科普基地资源,“科普列车川渝行”运行4年受众累计达411万人次,浏览量超3500万人次,连续多年被评为全国科普日优秀活动。与广安市、自贡市等四川地区科技馆加强合作,与绵阳外国语学校等15家单位签订战略协议,积极推动川渝科学教育融合创新联盟成立。科普联动愈加紧密,人民群众获得的公共服务更加高效便捷。
体系更实。作为全市科技馆体系的“龙头”,重庆科技馆依托流动科普设施,积极助力乡村振兴。流动科技馆受众近250万人次,科普大篷车覆盖全市38个区县进乡镇、进社区行程超8万公里,参观人数超过126万人次。与江北区科协、万盛经开区科协等区县科协达成馆区合作,常态化深入交流活动策划、展品维修、场馆运营等方面的科普经验。对万州、酉阳等3个在建区县科技馆提供指导和帮助。通过举办全市科技馆辅导员大赛等形成大练兵强基础的科教氛围,协同大足、奉节、巫溪等地的区县科技馆丰富全市“科技馆之夜”“科普嘉年华”等重点示范项目,极大增强了科普影响力和辐射力。
除此之外,重庆科技馆还不断深化“馆+合作”模式,依托亚太科技中心协会等国际平台,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学传播交流活动,与德国巴斯夫公司等组织合作开展“巴斯夫小小化学家”等科普活动,与新加坡科学中心、意大利驻重庆总领事馆等国内外机构合作举办专题科普展览、引进科普资源或开展科普活动,为公众架设起不同文明互学互鉴的桥梁。
学生体验玉米空气炮
03
向新而行,主动厚植科技创新沃土
创新产生于适宜的文化氛围里,成长于公众理解和支持的社会环境中。推动科技与人、科技与经济、科技与社会、科技与文化的相互融合,离不开科学普及的关键推动。重庆科技馆按照市委、市政府部署要求,优化高质量科普服务供给,为科技创新注入新活力,为重庆发展注入新动能。
馆校融合。2015年起在全国科技馆行业率先开展馆校结合综合实践活动,惠及全市40万余名中小学生,让科技馆真正成为中小学生的校外第二课堂。2021年以来,在市科协和市教委支持下,围绕“双进”服务“双减”,重庆科技馆以打造“馆本课程”“雏鹰计划”“科技馆里的思政课”等科普教育产品再度发力,与20余所中小学签订馆校合作共建协议,推动馆校融合,做好科学教育加法。市老年科技大学、市科协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也在重庆科技馆相继揭牌成立,深入推动为“一老一小”办实事办好事。
价值引领。新时代科普工作更需要继续发扬以爱国主义为底色的科学家精神,厚植培养创新人才的基础。近年来,重庆科技馆把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摆在更加重要位置,通过建设重庆市弘扬科学家精神宣讲分团进学校进社区、邀请科学家走进科技馆开展公益科普讲座与公众面对面交流、研发弘扬科学家精神原创科普剧和编著科普图书等多措并举,打造了常态化科学家精神宣传平台,同时通过培养小小科技辅导员和大学生科技志愿服务队伍,让更多青少年成为弘扬科学家精神的传播者和践行者。
数字建设。如何让建成十余年的“老场馆”焕发新活力,重庆科技馆以“数字化变革”交出了自己的答卷:积极推进以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科技馆”向强调数字化、智能化、人性化的“智慧科技馆”发展。采用数字集成技术实现场馆供冷供热实时调控,为观众提供更加安全舒适的环境;利用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和人工智能等展示技术,对150余件展品及布展进行数字化改造,为观众打造沉浸式参观体验;上线智能化游客管理系统,实现统一窗口“一件事一次办”。此外,巨幕影院数字化改造成功、科普展览实现720度全景制作、原创数字科普资源广受喜爱、微信公众号关注量突破百万、科普传播矩阵日趋完善。大力实施的“银龄跨越数字鸿沟”科普专项行动,让老年人也能乐享数字生活。这些举措不仅让重庆科技馆成为“全国科普工作先进集体”,而且数字科普工作也成了全国优秀案例。
从项目规划到2009年正式开馆,从“建起来”到“优起来”,从面向全市中小学生到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从十年“强基础”发展到十五年“求跨越”发展,从注重展教服务到建设现代科技馆体系,重庆科技馆走过了十五年历程,下一个十五年,重庆科技馆将继续在全市科学普及事业中“打头阵、做先锋”,勇做科学文化的传播者、科教兴市的践行者、实干创新的引领者,助力提高全民科学素质,为现代化新重庆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重庆科技报
图片来源:由重庆科技馆提供
声明:除原创内容特别说明之处,推送稿件文字、图片及视频均来自网络及各大主流媒体。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认为内容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