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1月20日,卫立煌飞抵沈阳。
在这个国共战争的紧要关头,他突然赴任东北、接手东北国民党军务,让国共两党都感到意外。
在国民党高级将领中,卫立煌实在是个“另类人物”。蒋介石对他又用又防,共产党则一度想要拉拢卫立煌。
卫立煌赴东北,恐将搅起一阵风雨。
然而他赴任东北后,国民党军在东北局势愈发危急,这不免让人多有揣测。
坊间一度盛传“卫立煌是中国共产党”,对此传言从无直接证据。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他曾动过加入中国共产党的心思,且不止一次。
一、卫立煌身边的秘书
卫立煌在国民党算得上“另类”,不少人称之为“嫡系中的杂牌”。自15岁参加革命,一路拼杀当上孙中山卫兵,从此仕途大开,从营长、团长,升任至师长。
1927年秋天,孙传芳军分三路直扑南京,卫立煌率领第14师奋勇抵抗,击溃孙传芳部,成功守住南京城,为南京国民政府立下不世之功。
然而战后论功行赏,他却被排在了刘峙、顾祝同之后,仅为第九军副军长。
虽是升任,却让卫立煌心怀芥蒂。好男儿建功立业、志在四方,没成想碰上个“任人唯亲”的领袖——原来他非黄埔军校出身,故而职位总比顾祝同、刘峙等人升的慢些。可他又有真本事,蒋介石不得不用,这便有了“嫡系中的杂牌”的说法。
虽说卫立煌与蒋介石有一条“黄埔系”的鸿沟隔开,两人终究自孙中山时期就认识,彼此算是故交,再加上卫立煌需要依靠蒋介石获得政治资本,两者无形中便有了共同进退、荣辱与共的依附关系。
在土地革命时期,他参与“围剿”红军并未少出力,更甚是第一个占领金家寨,故而有了“立煌县”,成为继孙中山后,民国历史上第二个用名字设县的人,足以看出他在国民党中名声显赫。
彼时卫立煌与刘峙、顾祝同等人并称蒋介石的“五虎上将”,其余“五虎上将”身居要职,蒋介石却并未给卫立煌太多实权,更未跻身封疆大吏之列。在国民党官员中,卫立煌成为了颇为特殊的存在。
蒋介石若要用他,许以高官厚禄;若不用,束之高阁。这让卫立煌颇为恼火,可他在“围剿”红军时闻名国共两党,又不得不继续在蒋介石“这棵树”上吊死。直到西安事变和平解放,他的人生迎来了一个新的起点。
西安事变发生后,卫立煌一度以为必死无疑,没成想被共产党放了,这让他十分感激,有所感触。
紧接着抗战全面爆发,八路军归属第二战区序列,卫立煌成了八路军名义上的“上司”,彼此有了更多接触。
在和朱德、彭德怀等人交流后,他对中国共产党了解的更深。1938年1月31日,还专门给朱德拜年。
这次拜年,卫立煌注意到一位记者。这位记者名叫赵荣声,是八路军总部派来采访他。采访结束后,赵荣声写了一篇报道引起了他的注意。
这篇报道言辞得当、文章行云流水,卫立煌通读后很是欣赏,遂向人打听,得知赵荣声为安徽人(卫立煌也是安徽人),生出了让其到司令部当秘书的想法,便让手下去探探口风。结果赵荣声知道后,当即回绝。
八路军总政治部得知此事后,立即给赵荣声作思想工作,言明统战工作的利害,希望他能到卫立煌部工作。
于是乎,赵荣声成了卫立煌的秘书。
二、加入共产党好不好?
赵荣声来卫立煌部,主要任务就是做卫立煌的思想工作。他会时常和卫立煌谈国事、政治、军事,间接传输一些马克思主义思想。
从实际工作成果来看,效果还是不错,卫立煌成为了国民党第一位访问延安的高级将领,还给八路军支援了大量物资。
随着思想转变,卫立煌曾多次对赵荣声表示赞成八路军、共产党,甚至有一天晚上突然说到:“我参加共产党好吗?怎么参加呢?”
卫立煌并不知道赵荣声的身份,只当他是延安来的进步青年,或许觉察到他和延安有所联系,这依旧不阻碍他表达这一想法。
毕竟那段时间的他,身处环境相对苦闷。
从延安回来之后,发表“看到中国的希望和未来”相关言论的卫立煌,遭到了蒋介石斥责。可蒋介石越是如此,他偏要效仿共产党,部队接收了不少延安来的进步学生,组建战地工作团等。
卫立煌种种行为,让蒋介石很是不满,再加上有人告密,称卫立煌有“通共”嫌疑,更加加深了老蒋顾虑。
即便一番调查下来后没能查到具体证据,这位任人唯亲、猜忌心重的国民党领袖,依旧派了特务监视卫立煌。这一行为,彻底触怒了卫立煌,让其生出了加入中共的想法,故而会当着赵荣声说出那番话。
赵荣声听后,颇为激动。
组织派他来的任务是做卫立煌思想工作,若卫立煌真能加入共产党,那岂不是圆满完成任务?激动地他一时不知如何回答,为不暴露身份,只能说:“朱总司令来了,到时问问不就好了?”
卫立煌似迫不及待,要赵荣声到延安去。
分不清真假的赵荣声只能答应去问林伯渠。当时林伯渠是他的联络人,且又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
得到卫立煌应允后,赵荣声带着“特殊任务”见到林伯渠,将之前两人的对话和盘托出,询问组织意见。
林伯渠一番思考后,并未同意卫立煌加入共产党的提议,并让赵荣声安抚住卫立煌,让其好好做一名革命的国民党员。
卫立煌知晓组织意见后,依旧不死心,也曾当着邓小平的面提过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样未被同意。不止是林伯渠、邓小平,党组织都持反对意见,刘少奇还专程找赵荣声谈话,言明其中利害。
许多人不理解,共产党曾费尽心思往国民党安插内应,如今卫立煌主动加入,党内为何反对一片?这与当时环境有关。
彼时正值抗战关键时期,卫立煌作为国民党高级官员,这时候被策反,一定会带来巨大的影响,这对党没有半点好处,反而十分危险。之所以需要赵荣声等人做国民党员的思想工作,更多是为了统一抗战,一致对外。
因此党组织非但未同意卫立煌加入共产党,并将国民党中秘密组织基本撤退、解散,包括赵荣声这条线。
依照组织要求,赵荣声停止和组织联系,长期隐藏下去,和卫立煌共事十年八年,成为其真正心腹。
之所以下这样的命令,实属无奈。从蒋介石掌握大权以来,一直对“清共”情有独钟,哪怕抗战时期,也确定了“溶共”、“限共”、“防共”三大方针,力争尽量削减共产党的力量,故而让在国民政府任职的公职人员必须一年内加入国民党。
针对这一政策,起初许多隐藏在国民党内部的共产党员有不少一走了之,好在组织及时做出反应,下达了“便宜行事”特殊政策。正是鉴于情报工作的艰难,加之当下主要任务是抵抗日军,故而需要赵荣声这些同志隐藏的更深。
三、断线的风筝也有回家的一天
从那时起,赵荣声等人成了断线的风筝,安心在卫立煌部潜伏下去,争取钻的更深,官做的更大。
然而事情发展并不顺利,大有失控之势。
这一切源于卫立煌实在与共产党走的太近,蒋介石对卫立煌防备心越来越重,1941年免了卫立煌的职务。
被免职务后,赵荣声在部队处境更加艰难。考虑到若是继续留在卫立煌身边,于卫立煌、与他来说都无好处,他便决定离开卫立煌。卫立煌十分理解赵荣声的想法,并资助了他一笔钱到燕大继续学业。
就在赵荣声走后没多久,八路军驻洛阳办事处就遭到国民党封闭,不少共产党员被逮捕,好在他及时离开躲过一劫。
此时卫立煌、赵荣声两人,均处于人生失意之时。被撤职的卫立煌赋闲在成都,而赵荣声则在燕大求学。分别两年之后,两人在成都见了一面。不久,卫立煌再度被蒋介石起用,任远征军司令。
这还是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战场失利后,蒋介石的无奈之举。哪怕卫立煌知道蒋介石对他防备心很重,并非真心启用,依旧答应出任。迫于远征军内人员混杂,他并未带上赵荣声。随着远征军在缅甸战场捷报频频,他一时名声大噪。
原以为凭借此功,足以让蒋介石另眼相看,结果抗战胜利后,卫立煌就被闲置,美其名曰让他出国考察。
蒋介石过河拆桥,实让卫立煌怒不可遏。
离沪之前,他和赵荣声又见了一面,宣泄心中憋闷,并让赵荣声留在南京、上海一带,称他至多一年就会回来。
赵荣声起初留在上海、南京,之后又因形势不得不离开,自此彻底失去留在卫立煌身边的机会。
待再次听说卫立煌消息,已是卫立煌到东北就职时。在听说消息第一时间,他就给卫立煌写了一封信,希望能到东北共事,最终未果。
人虽未到东北,他对卫立煌的影响却一直在。从卫立煌到东北之后,国民党在东北的局势急转直下。
在诸多史料、自传中,对当时局势鲜少有分析,后来由于一些个人文章等,甚至有人将卫立煌视为熊向晖、郭汝槐等一样的红色间谍。据卫立煌孙子后来所说,“祖父卫立煌红色特工”的传闻并不属实。
不可否认的是,卫立煌在海外考察那段时间曾与中共有所联系。自从被三度撤职赋闲后,他对蒋介石彻底失望。本就对中共心怀好感的他,决心站在人民这一边,尽快结束内战。这一想法,几经辗转传递给中共方面。
至于后续,无人得知。能够看见的是,卫立煌在东北战场多采用“固守”的方式,从未主动进攻。
兵家常言:久守必失。作为一位久经沙场的老将,他安能不懂这个道理?更何况当时国民党在东北仅二十余万人,共产党则发展到近百万正规武装。单凭沈阳、锦州等城池之利,根本不可能守得住。
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还力劝蒋介石固守,实在过于反常。蒋介石这时总算聪明了一回,命令卫立煌将主力撤至锦州。
不得不说,一向瞎指挥、乱指挥的蒋介石,这次做的决定没多大毛病,毕竟沈阳、锦州等城市之间的联系几乎中断,守数座孤城倒不如守一座孤城,如此既可以与华北形成纵深,亦能增加单点作战能力。
若是卫立煌执行了这一命令,辽沈战役绝不可能轻易取胜,甚至会影响到整体解放进程,偏偏卫立煌没有执行,执意将防守重点放在沈阳。如此一来,便给了东北野战军逐个击破的机会。
一个在抗日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曾跟红军打得有来有回的名将,为何犯下如此低级错误?有史料明确记载,卫立煌赴任东北接到了一份来自“那边”的回信。
“可以利用目前情况相机行事。”
这一回复,是否是影响卫立煌在东北战场做决定的重要因素?已经没人清楚,只知道在卫立煌主持下,东北国民党军一败涂地、再无回旋余地。
紧接着是华北、华中,全国相继解放,而卫立煌先被蒋介石囚禁,之后获释旅居香港,最后回到大陆。
而早年跟在卫立煌身边的赵荣声,解放后被安排到工会系统工作。两人虽再未见过面,却都在各自岗位为新中国建设添砖加瓦、努力奉献。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