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4年10月10日至2025年2月28日,上海艺仓美术馆将迎来一场震撼心灵的大型个展——《能量转换》。这场展览不仅是对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艺术生涯的致敬,更是一次对人类情感与能量的深刻探索。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位国际知名的表演艺术家,以其大胆而富有挑战性的作品闻名于世。而此次展览的灵感,源自她与德国艺术家乌雷(Ulay)于1988年在中国长城上的历史性行走。这一旅程不仅是两位艺术家对彼此关系的终结,更是他们对人类意志与自然力量的深刻思考。长城,这一古老而雄伟的建筑,见证了他们的步伐,也见证了他们的情感与能量的交汇。

《能量转换》将展出超过1000张艺术家长城行走的图像,以及一系列为本次展览全新创作的作品。这些作品不仅是视觉的盛宴,更是心灵的洗礼。展览特别关注以观众参与为核心的系列艺术品和物件,其中包括加入了以水晶为载体的艺术创作。水晶,这一自然界的奇迹,成为了能量转换的媒介,为艺术家和参观者提供了能量的源泉。

此次大型展览将占据艺仓美术馆三层空间,为观众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让他们沉浸在阿布拉莫维奇丰富的艺术生涯中,并一睹她最新艺术创作的首次亮相。展览将呈现阿布拉莫维奇过往几十年内的不同作品,包括她全新以在巴西等地全球搜罗的水晶为物质基础的创作,以及她多年来精心耕作,享誉闻名的雕塑系列《须臾之物》。

行为艺术起源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欧洲,是一种艺术家用思维和行为过程来进行创作的艺术形式。它包含四个基本元素:时间、地点、行为艺术者的身体、与观众的交流。在这个领域中,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c)无疑是一个标志性人物,她不仅将行为行为艺术带入博物馆,还通过其极具冲击力的作品,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1946年生于南斯拉夫的首都贝尔格莱德。她早年接受苏式美术教育,从事绘画和装置创作。然而,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她在行为艺术上的实践,使她成为20世纪最伟大的行为艺术家之一,她的艺术生涯充满了对自我极限的探索和对自由的追求。

阿布拉莫维奇的成长背景对其艺术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她的父母是共产党游击队员,父亲后来成为二战英雄,母亲则是少校军官。与母亲的关系一直是阿布拉莫维奇不能挣脱的心结,长期伴随在其艺术生涯之中。甚至在她成名之后所做表演的时间也要严格按照母亲军人化的管理要求去安排,必须在晚上十点前结束。这些带有某种精神压抑性的烙印或多或少地融入到了其日后的创作当中,正像阿布拉莫维奇某次所说的:“世上有各种各样的力量,而我一样都不喜欢,因为它们都暗示着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控制。”

在她的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不断挑战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以此寻求自我解放和某种自由度。她的行为艺术不仅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观众心理的冲击。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她的作品常常引发深刻的思考和情感共鸣。她将自己完全交给观众,任由他们对她的身体进行任何操作。这种极端的表现形式,不仅揭示了人性的黑暗面,也让观众重新审视自身的道德和伦理。

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道路充满了激情和挑战。她不仅在现场表演、影像装置、图片摄影、戏剧、电影等多个领域有所建树,还致力于艺术教育,培养了大量年轻艺术家。她的作品常常以触目惊心的方式呈现,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正如她所说:“艺术应该让人感到不安,应该让人思考。”她的每一件作品,都是对这一理念的完美诠释。

在现代艺术的星空中,行为艺术为何能在二战后的废墟中崛起,并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这一问题不仅关乎艺术的形式,更关乎人类对自我、对社会、对存在的深刻反思。

二战之后,世界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动荡与重建,艺术家们在废墟中寻找新的表达方式。行为艺术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它不仅是对传统艺术形式的挑战,更是对人类存在状态的深刻探讨。维托·阿肯锡、赫尔曼·尼特西、约瑟夫·波伊斯等艺术家,通过他们的作品,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欲望与挣扎。

维托·阿肯锡的作品常常以身体为媒介,挑战观众的心理极限。他的作品《种子床》中,阿肯锡躲在画廊的地板下,通过麦克风向观众描述他的性幻想,这种直接而赤裸的表达方式,打破了艺术与观众之间的界限。赫尔曼·尼特西则通过他的“奥尔吉亚-神秘剧场”,将宗教仪式与艺术表演结合,探讨人类的原始本能与集体无意识。约瑟夫·波依斯的作品则更具政治性与社会性。他的行为艺术不仅是个人表达的工具,更是社会变革的手段。波依斯相信“每个人都是艺术家”,他通过作品《如何向死兔子解释绘画》,表达了对艺术教育与社会参与的深刻思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布拉莫维奇,《节奏0》,1974年,行为,6小时

在这一时期,女性艺术家也开始崭露头角。阿布拉莫维奇是其中的代表人物。阿布拉莫维奇的创作生涯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以身体为媒介的极限挑战、中期与乌雷(Ulay)的合作,以及后期独立探索与其他艺术媒介的融合。她的作品《节奏0》中,阿布拉莫维奇将自己置于观众的完全控制之下,揭示了人类在极端情况下的行为模式。在1974年实施的《节奏0》中,阿布拉莫维奇尝试与观众进行互动性表演。她为观众提供包括带子弹的手枪在内的72种物品,让他们对她的身体进行任意摆布。这种极端的互动,使得观众在面对艺术家的脆弱时,产生了复杂的心理反应。《节奏0》也因此成为“节奏系列”的巅峰之作。

对于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来说,艺术的边界不仅仅是画布或雕塑,而是她自己的身体。自1972年起,阿布拉莫维奇开始以自己的身体为试验材料,通过制造险境及各种自残的手段进行有关身心极限的思考。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是“节奏系列”(Rhythm)。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节奏5》

在这些作品中,阿布拉莫维奇将自己置身于极端的环境中,以探索身体和心理的极限。例如,在《节奏5》(Rhythm 5, 1974)中,她将自己置身于浓烟烈火之间的木质五星围栏中,直至烧伤昏迷、濒临窒息,最后被抢救出来。这种极端的自我牺牲不仅是对身体的考验,更是对观众心理的冲击。在《节奏2》(Rhythm 2, 1974)中,阿布拉莫维奇服用了大量的精神类药物,在身体和意识陷入混沌之后等待缓慢复苏。这种对药物的依赖和身体的无助状态,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脆弱与无力。

《节奏10》(Rhythm 10, 1973)则是她的第一个行为艺术作品。她用10把刀和两台录音机进行表演,每次切到手指,她就会换一把刀,直到这10把刀用完。另一台录音机则录下刀尖在手指尖跳跃的声音以及割伤时发出的呻吟。这种重复的自残行为,不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观众心理的震撼。

除此之外,阿布拉莫维奇还创作了与妓女交换身份的《角色兑换》,以及以探索身体极限为主题的“解脱系列”等许多作品。这些作品中充满了死亡意象的逼迫,艺术家对危险情境的探寻,并且通过让危险场景引人注目,制造出观众可参与的现场体验,从而也对观众与表演者之间看与被看的固有关系进行了解构性的重建。

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挑战,更是对观众心理的冲击。她通过极端的自我牺牲和危险的表演,揭示了人类在面对极端情况时的脆弱与无力。这种对身体和心理极限的探索,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深度和创意,成为行为艺术史上的经典之作。

《空间中的关系》1976年

1976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作品以其大胆和直接的表现手法震撼了观众。在《空间中的关系》中,他们裸体相对,从相距20米的地方起步,朝对方小跑,简单擦过,重新回到原地。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的碰撞变得越来越激烈,半小时后,阿布拉莫维奇被撞倒在地。这种看似暴力的行为实际上是在探索一种微妙的平衡,他们试图在温和的暴力中找到一种和谐。

然而,这样的结合使他们都无法继续生存。他们最终还是要分为两个不同的个体,各自扮演人类不同的性别角色。他们的分分合合,特别是他们为之挣扎、徘徊、进取和喜悦等不同的情绪变化,构成了他们艺术创作的重要部分。在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的双人组合作品里,他们用自己的身体,通过行为艺术把男女间情感的跌宕起伏以及他们性别的差异性表现得淋漓尽致。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
《无量之物》

1977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在意大利波洛尼亚的一家画廊入口处,裸体站立,观众只能通过他们之间的狭小空间进入博物馆。这一行为艺术作品《无量之物》不仅挑战了观众的心理极限,也揭示了人类关系中的微妙平衡。

在生活中,人类不仅会受到来自自然界的各种灾害,同时也会受到来自人类本身的阻碍。就如同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之间的相互关系,会因为他人的介入而产生隔阂,使他们一时间无法联系和沟通。观众在面对裸体的艺术家时,实际上也在面对自身的恐惧和不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 作品《潜能》

1980年,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再次合作,创作了《潜能》。两人面对面站立,手中拉着一张紧绷的弓,乌雷手中的毒箭直指阿布拉莫维奇的心脏。弓箭的张力使他们的身体向后倾斜,稍有不慎,毒箭便会射出。通过扩音器,观众可以清晰地听到他们心脏急剧加速的跳动声。这一作品不仅展示了两人之间的信任与紧张关系,也象征了人类在面对潜在危险时的脆弱与坚韧。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巴尔干巴洛克》

阿布拉莫维奇在1997年威尼斯双年展上的作品《巴尔干巴洛克》更是将她推向了艺术的巅峰。她坐在由1500个血肉犹存的兽骨组成的骨堆上,一边洗刷兽骨,一边低吟儿时的家乡民歌,背景则是她和父母的影像投影。这件作品与她的故土巴尔干地区的现实息息相关,充满张力,寓意深刻,最终让她获得了最佳艺术家金狮奖。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长城行走 1988年

1988年,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这对艺术情侣,用他们最后的合作作品《情人—长城》提出了这个令人深思的问题。这段旷世恋情的终章在中国的长城上演。阿布拉莫维奇从渤海之滨的山海关出发,乌雷则从中国西部的嘉峪关启程,两人分别沿长城东西行走,历时三个月,行程超过4000公里,最终在山西省的二郎山会和,挥手告别。这不仅是一次身体的极限挑战,更是一场心灵的长征。长城,这座古老的建筑,见证了他们的爱情,也成为了他们分手的祭礼。

分手后,乌雷从行为艺术界销声匿迹,而阿布拉莫维奇则继续她的艺术探索。《情人—长城》不仅是他们合作的最后一件作品,更是他们分手的仪式。艺术观念和生活上的分歧,最终让这段恋情走向终点。然而,这段长城之旅却成为了他们爱情的永恒象征。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曾经有过再来长城长征的愿望,但直到2002年她依然没有成行。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阿布拉莫维奇和乌雷1988年的行为《情人·长城》

这段故事让人不禁思考:爱情与艺术,究竟哪一个更为永恒?在长城的见证下,阿布拉莫维奇与乌雷的爱情故事,或许已经给出了答案。爱情可以逝去,但艺术却能将那份情感永远铭刻在时间的长河中。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通过其独特的行为艺术,重新定义了艺术的边界。她的作品不仅是对自我极限的探索,更是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反思。她用自己的身体和灵魂,向我们展示了艺术的无限可能性。她的艺术之路,充满了对自由和自我解放的追求,成为了无数艺术家和观众心中的灯塔。

进入二十世纪90年代以后,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实践逐渐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她不仅继续进行行为艺术主题内容上的研究,还开始涉猎更多的艺术形式。她与戏剧导演米歇尔·劳勃合作实验舞台剧《传记》,注重语言和行为的偶发性,并结合歌唱与舞蹈,借助舞台剧的形式深入挖掘行为艺术的诸多可能性。她还与电影导演皮耶·库力博夫合作纪实性的传记影片,将行为艺术影像作品发展为实验性电影。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不仅仅是对形式的探索,更是对人类内心深处的挖掘。她通过行为艺术,揭示了人类在面对自身和外界时的复杂情感和心理状态。她的作品不仅挑战了观众的感官和心理极限,也促使人们重新思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类在自然和社会中的位置。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22年4月8日,阿布拉莫维奇在柏林歌剧院表演她的作品《玛丽亚•卡拉斯的七段死亡》。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这位行为艺术的先锋,用她四十年的艺术实践不断挑战着我们的感知和理解。她曾说:“欢乐并不能教会我们什么,然而,痛楚、苦难和障碍却能转化我们,使我们变得更好、更强大,同时让我们认识到生活于当下时刻的至关重要。”这句话不仅是她对痛苦的价值判断,更是她艺术创作的核心理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2010年在纽约MoMA的行为“艺术家现场出席”

阿布拉莫维奇的行为艺术作品往往充满了极端的身体挑战和心理考验。她通过这些作品,不断探索人类在极限状态下的反应和情感。2010年,她在纽约MoMA的展览《艺术家在现场》中,连续三个月每天坐在桌子一端,与1500多名观众进行无声的对视。这种简单却深刻的互动,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孤独和渴望。

然而,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不仅仅是这些令人震撼的行为表演。她的生活经验和人生历程同样是她艺术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她的作品和她的生活是完美融合的整体,彼此贯通,无法分割。她的每一次表演,都是她生命的一部分,是她对生活的深刻反思和表达。

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实践提醒我们,生活本身就是一件大而无形的作品,充满了刺激和惊险。我们常常在日常的琐碎中迷失,直到被某个瞬间唤醒,才意识到生活的真实和重要。阿布拉莫维奇的作品正是这样的唤醒剂,让我们在痛苦中找到力量,在挑战中找到自我。

她的艺术不仅是对身体和心理的极限挑战,更是对人类存在意义的深刻探讨。通过她的作品,我们看到了痛苦的另一面,看到了它如何塑造我们的生命,如何让我们变得更强大。阿布拉莫维奇用她的艺术,向我们展示了痛苦的价值和力量,让我们在面对生活的挑战时,能够更加坚强和勇敢。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阿布拉莫维奇的艺术给了我们一种新的视角,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她的作品不仅是艺术的杰作,更是对人类精神的深刻探索和表达。通过她的艺术,我们学会了在痛苦中找到希望,在挑战中找到力量,真正理解了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