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三十年代,老蒋与鲁迅先生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最严重的时候,老蒋甚至派出了心狠手辣的沈醉去监视鲁迅。

老蒋告诉沈醉,必要时候可以采取“特殊手段”。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然而,在监视了一段时间后,沈醉突然发现鲁迅身上有一个习惯,他随即放弃了对鲁迅的抓捕计划。

老蒋为何要监视鲁迅?沈醉又为何放过鲁迅?鲁迅先生身上究竟有什么习惯?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深远的影响力

若谈起我国最知名的作家是谁,那就非鲁迅莫属了。

他有多篇文章被纳入了语文教材中,甚至还有很多文章被改编成剧本,拍成了电影。

他的笔下塑造了无数个家喻户晓的经典人物,如《祝福》里的祥林嫂、《阿Q正传》中的阿Q等。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无论是刚刚接受启蒙教育的小学生,还是已经到耄耋之年的老年人;

无论是在大城市奋斗的青年,还是一辈子在家中务农的大爷大妈们,一定都熟知鲁迅写的这些故事。

即使鲁迅先生的年代与现代人隔了一个世纪,他文章的精神以及暗含的意义,依旧深深影响着世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就比如前段时间突然爆火的那句“我终于脱下了孔乙己的长衫”。

孔乙己是鲁迅笔下的一个经典人物,他是清末时期的一个秀才,满腹学识,却因时局而终止了科举之路。

面对革新换代的时代,他并未积极适应时代,反而一直抱怨自己生不逢时。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本可以靠着自己的头脑与学识去劳动、去工作、去养活自己。

但他终究脱不下旧时代的“长衫”,始终保持着读书人的“清高”,瞧不起商人,也瞧不起工人。

最终他穷困潦倒,为了吃饱饭,只能去做一些不好的行当,沦为了大家都瞧不起的“小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人在学生时代并未深刻了解孔乙己这个人物,大家都以为鲁迅先生写他只是为了批判那个时代,批判像孔乙己这样迂腐不化的一类人。

但当人们逐渐长大,开始自食其力后,才真正了解鲁迅先生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刚步入社会时,会面临激烈的职场竞争,以及各种各样的就业压力。

来自社会各界的声音,也在不断催促大家拼命往前走。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会忘了自己内心最真实的声音,只觉得只要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就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尤其是很多名牌大学的毕业生,根本不敢选择与其他人不一样的路,他们就像被“孔乙己”的长衫套牢了,不敢丢掉“大学生”这个身份。

这也就导致许多人忙忙碌碌很多年,却依旧感到空虚。其实那是因为大家无意中都活成了“孔乙己”的模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渐渐地,大家才开始明白,原来鲁迅先生塑造的孔乙己并不是一个片面的、“愚蠢”的人物,他是活在我们身边的大多数。

只有真正成为孔乙己那一刻,人们才能深切地理解,改变有多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鲁迅先生正是想借这个人物警示大家,无论改变有多难,都不能成为一个麻木的人,每个人都应该活出自我,奋斗终生。

虽然隔了一个世纪,但现代的青年人们还是受到了鲁迅先生的鼓舞,纷纷脱下“长衫”,开始追寻内心的声音,创造自己的价值。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由此可见,不管时代如何变革,鲁迅先生的思想对世人的影响都是深刻的。

而众人如此推崇鲁迅先生,除了他那高超的写作技巧,以及那能敏锐地洞察人性的观察力外,就是他那进步的爱国思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那时国家内忧外患,正是需要一个思想先锋的时候,而鲁迅先生也在那时弃医从文,成为了当代青年的指向标,为他们指明了前进方向。

在那个动荡的年代,爱国青年们都纷纷出国留学,只为寻找一条救国之路。也是在这个时候,国内开始涌进各种各样的思想和党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而鲁迅先生却并未参加任何党派,他将全部精力都放在了创作中。他只想做一个朴实,没有任何杂念的作家。

但其实他心中也有一个坚定的立场,那就是爱国立场。鲁迅先生无条件拥护任何爱国党派,无条件赞美任何使中华民族团结的行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因此在国共合作期间,鲁迅先生是对老蒋有好感的,甚至还对他不吝夸奖过。

但随着老蒋的野心逐渐暴露,鲁迅先生也彻底与老蒋分道扬镳。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与老蒋的恩怨

鲁迅与老蒋都是浙江人,这让老蒋上台时,鲁迅还对他有几分同乡的亲切感。

在国民党北伐革命时期,鲁迅曾给妻子写过一封信抱怨:“现在我最恨什么‘学者只讲学问,不讲派别’这些话。”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若是研究造炮的学者,也不问是蒋先生,还是吴佩孚,都为之造吗?”

鲁迅先生说的这些话,无疑是对老蒋的最高评价。虽然他与老蒋并未真正接触过,但他一直与国民党的几个朋友有来往。

那时,鲁迅先生将救国存亡的任务寄托在了国民党军队身上。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好景不长,国共第一次合作失败,老蒋开始大肆抓捕进步人士。昔日跟着孙中山先生革命的国民党军队,变成了老蒋争权夺利的工具。

见识到国民党的种种恶行后,鲁迅先生怒不可遏,他在上海成立“中国自由运动大同盟”,号召各界人士反对国民党的恶劣行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鲁迅还在国民政府大学任职,家中的经济支撑都来源于大学的津贴。

老蒋得知鲁迅反对自己后,并未派人抓捕他,而先是拉拢鲁迅,希望他能写一些宣传国民党的文章,但却被鲁迅拒绝了。

不久后,国民政府大学便断了给他的津贴。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但老蒋却并未放弃对鲁迅的拉拢,不仅派鲁迅的好友去给他做思想工作,还让人转告鲁迅,可以送他去日本养病。

当时鲁迅先生得了很严重的肺结核,去日本医治无疑是最好的选择。但他知道,一旦答应老蒋的请求,就代表他与国民党和解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后,面对唯一的救命机会,鲁迅先生毅然拒绝了。

见鲁迅面对自己的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老蒋依旧对鲁迅留了一丝余地。

就连当时国民党发布的对鲁迅先生的通缉令,都是“浙江省党部”发布的,要知道,鲁迅当时可是在上海活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可见老蒋并不是真的想抓他,而是一直对他采取怀柔政策。

他之所以不动鲁迅,一是因为想让鲁迅为自己所用,二是因为鲁迅的名声实在太大,他怕杀掉他之后会引起民愤。

但最终让老蒋起了杀心的,是鲁迅先生与我党之间的交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醉临时违命

1932年,时任红四方面军参谋长的陈赓,在胡山寨战斗中右腿受伤,来到上海治疗。在上海治疗期间,许多在上海的地下工作者纷纷赶来看望。

在闲聊间,陈赓便向众人讲述了鄂豫皖军民共同奋战的故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大家听得热血沸腾,一致认为应该将战士们前仆后继,不畏牺牲的精神记录下来,既能宣传红军,又能激励后人。

大家认为这么重要的文学作品,应该交给一位出名的作者来完成。而中央宣传部的朱镜我得知此事后,脑海中立即浮现了一个人的身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鲁迅先生是当代先进青年的精神领袖和思想标杆,由他写出来,一定能引起剧烈反响。

于是朱镜我便在暗中联系鲁迅先生,并征求他的意见。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当时鲁迅也慢慢了解了红军这支艰苦奋斗的队伍,在与老蒋闹掰后,他也与很多我党人员成为了志同道合的朋友。

鲁迅先生听了陈赓诉说的故事后,胸中顿时燃起一股热情,立即答应下来,并提出想见见这位讲故事的红军。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在众人的安排下,陈赓也欣然赴约。两人一见如故,竟然聊了一整夜。

陈赓为他讲红军与人民之间是如何和睦相处的,那些半大的红军小战士又是如何不怕牺牲,与敌人战斗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说到动情处,两人都湿了眼眶。后来为了让鲁迅先生更好地了解鄂豫皖作战情况,陈赓还为他画了一张鄂豫皖地图。

鲁迅先生将这张地图夹在了书刊中,保留了下来。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从那时起,鲁迅先生便一直在构思一部关于红军题材的小说,但因为那时他已经病入膏肓,这个心愿始终没能实现。

然而,在上海这段期间,还发生了一件不幸的事,陈赓不小心泄露了踪迹,被国民党抓捕入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先生得知后,连忙联系好友宋庆龄。由宋庆龄出面,老蒋才不得不将陈赓释放了。

这也让老蒋得知鲁迅竟然一直与陈赓等人有来往,也是这时,老蒋才动了杀心。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派了心腹沈醉去监视鲁迅,并特意嘱咐他,必要时刻,可以采取“特殊行动”。

由此也可以看出,老蒋对鲁迅已经动了杀心。

沈醉可是国民党中数一数二的杀手,他的能力与地位仅次于毛人凤。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本来在接到任务时,沈醉已经算好何时动手了,结果中途发生的一件小事却让他改变了主意。

当时鲁迅一家住在上海山阴路的一座几层高的小公寓中,而沈醉埋伏的地方正对着鲁迅写作的窗户。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鲁迅那时已经重病缠身,工作一会儿就会剧烈地咳嗽。但沈醉却发现,无论鲁迅多么虚弱疲惫,他在写作时腰板都挺得直直的。

鲁迅这个细微的习惯给了沈醉极大的震撼。沈醉虽然是一个心狠手辣的杀手,但他却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爱国者。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他曾读过许多爱国人士的文章,读得最多的就是鲁迅的。

鲁迅经常在文章中呼吁“中国人要挺直自己的脊梁”,而他本人也一直身体力行地践行着这句誓言。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沈醉知道,鲁迅先生拥护的是整个中国,是全部的中国人民,这其中也包括他。

他身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怎能针对这样一位大爱且无私的老先生呢?他若是杀了他,就会成为国家的罪人。

于是沈醉立即放弃了抓捕计划,并主动撤走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1936年10月19日,伟大的文学家鲁迅先生永远地离开了我们。

鲁迅先生虽然不在了,但他所留下的宝贵的精神财富,会世世代代影响着中国人民,也将一直引领我们继续奋斗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