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开国上将粟裕去世,他的妻子楚青在满脸沉重地为其收拾遗物时,忽然发现了一封电报。
楚青打开一看,原来这是粟裕亲笔所写的,关于南麻临朐战役的检讨书。
粟裕打仗几无败绩,被人称作“常胜将军”,可是,在南麻、临朐战役中,粟裕却接连吃了两个败仗。
那么,粟裕的这封电报为什么没有发出去呢?这两场战争又是如何失败的呢?
南麻临朐战役
陈毅擅长统战工作,粟裕擅长军事作战,两人在1938年开始,便经常搭档着带领军队作战。
在“陈粟”组合中,陈毅的年龄偏长、资历较深,一般都是一把手,而粟裕是二把手。
不管是抗战时期,还是解放战争时期,两人都合作打赢过很多场战役,事实上,两人的合作结果确实要远远大于一人单打独斗。
在1947年1月,组织下令将陈毅所领导的山东野战军,和粟裕领导的华中野战军合并,合并后的野战军叫做华东野战军。
毛主席知道“陈粟”不可分,又知悉他们各自的才能,便命令华东野战军的指挥体制为陈毅决定大政方针,粟裕决定战役指挥。
在华东野战军成立后,粟裕和陈毅带领着这支部队先后进行了宿北战役、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等,取得了多场战役的胜利,共歼灭了敌人7个军和1个快速纵队。
在这些战役中,1947年5月进行的孟良崮战役取得的意义最大,围歼了敌人整编74师,消灭了3.2万敌人。
让国民党军队不敢再向山东重点进攻,蒋介石称这场战役“最令人痛心和惋惜。”
可是,就在大家都以为华东野战军在取得了重大胜利后,接下来的作战必定会更加顺风顺水时,华东野战军却在南麻和临朐两场战役中失利。
在南麻战役之前,国民党休整了40多天,整编了11个师,其中,整编11师就由胡琏率领驻守在南麻,这里的士兵手持精良的美国武器装备,被称为国民党“五大主力”之一。
胡琏是在1947年7月8日占领的南麻,他性格多疑狡诈,做事情小心谨慎,所以占领了南麻后就立即命令将士们日夜不停地修筑工事。
陈毅和粟裕部队原本正打算率军攻打黄百韬军团,但是由于天下暴雨,无法通行等原因,没有办法继续前进,只得暂时放弃。
侦察兵发现了国民党整编11师正孤立地在南麻一带时,陈毅和粟裕决定率领4个纵队前去进攻胡琏兵团。
可是,当时天降暴雨,泥泞的道路拖延了华东野战军部队行军的时间,导致他们1947年7月17日才到达南麻。
这时候,胡琏已经把各个工事修建的非常完备,铁丝网等障碍物也加固在地堡的四周。
当胡琏听说华东野战军打到自己这里时,立刻慌忙地派兵出去救援,国民党派了25师和64师前来救援。
其中,黄百韬带领的25师由于地理位置较近,便来得比较快,他因为孟良崮战役失利挨了蒋介石不少处分,心中正憋着一口气,便催促着部队尽快行军,好立功证明自己。
黄百韬兵团是在1947年7月19日到达战场的,当时我军已经进攻了胡琏兵团两日,但是由于山路湿滑、暴雨连绵,一直未能拿下南麻。
我军当时派了7纵队阻击黄百韬,但是战斗异常激烈,黄百韬派兵日夜骚扰让我军不得休息,再加上有飞机助阵,使得这场仗打得很艰难。
陈毅和粟裕商量后决定,为了减少损失,先行撤退,向临朐方向以南转移部队。
就这样南麻战役失利了,我军原本兵困马乏应当休整几日,可是敌人第8军却往临朐方向行军。
如果让敌人占领了临朐,我军胶济线以北的后方退路受阻,将会对我军形势极为不利。
于是,陈毅、粟裕又下令快速行军赶往临朐,却最终慢了敌人一步。
好在敌人第8军修建的工事还没有完备,我军在1947年7月24日傍晚开始向临朐进攻。
可是又因为暴雨的原因,导致临朐城周围涨了很多水,易守难攻,还有山洪爆发,我军行军受阻,很多人正在攻城时,便被洪水冲走了。
国民党派了9师、64师和25师前来救援,临朐又久攻不下,最终陈毅粟裕决定在1947年7月30日晚上撤回部队。
华东野战军转移到胶济路北及诸城地区暂时休整,经过南麻、临朐两次战役的统计,发现歼灭了国民党1.8万人,换来的代价是我军损伤2.1万人。
由于华东野战军众人刚刚经历了多场胜仗,尤其是孟良崮战役,让国民党心惊胆寒,原本大家都以为这次会轻而易举就获得胜利呢,没想到吃尽了苦头。
因此,部队很多人都不能接受这两场败仗,尤其是将士们的牺牲让大家心里头难过,于是军中的气氛低迷。
华东野战军内部有的领导人,希望能有人站出来总结失利因素,向中央检讨南伐临朐仗没打好的原因。
粟裕做检讨
其实,胜败乃兵家常事,尤其是对于经历过长征、抗战和解放战争的人来说。
因此,粟裕是将这件失利当做一次正常的战争失利看待的,情绪没有那么激动。
但是也有些沮丧和难过,既然大家都希望有人总结一下,那么他作为军事方面的直接指挥作战人,便来写这个检讨书吧!
在1947年8月3日,粟裕发给了陈毅等华东野战军领导一封电报。
在电报中,粟裕结合自己以往的作战经验和南麻临朐战役的具体情况来分析,这次战场失利主要由以下几个原因组成:
第一点:军队中存在过分乐观的情绪,对敌人的分析不足,低估了敌军,过去有9个纵队的兵力,制定的目标才是歼灭1个整师,如今,以七月分兵后的4个纵队的兵力来进攻敌军1个师的兵力,胃口有点大了。
第二点:在南麻战争中缺乏攻打地堡的经验,胡琏的11师周围有一千多个地堡,拖延了我们攻打的时间,国民党援军来了后,我方攻打援军的部队在和敌人兵力差不多的情况下,未能堵住,表明攻打援军的部队不太得力,以后作战的时候需要多派些人手攻打援军。
第三点:自然天气的原因,当时连天下着大雨,导致将士们行军受阻,而且天气炎热,将士们只得在夜晚行军,导致大家身体都很疲惫,而且弹药都被大雨弄潮了,后勤不足。
关于这几点,粟裕写得有凭有据、真实客观,按理说是应该让人信服的。
可是有的领导人却不同意将粟裕的这个电报上报给中央领导,因为粟裕的电报中,“七月分兵”等词语想要表达的含义是“军事战略上出现了失误”,而这个领导认为其实应该是“组织指挥和战术上出现的错误”。
如果说是战略上的问题,那么责任可能要华东野战军整个领导层共同担责,当然其中也包括粟裕。
但是如果是战术上的问题,那么责任是需要一线战斗部队来承担责任的,主要是粟裕的指挥问题。
粟裕听完了那个领导的意见后,非常气愤,认为指挥部有推诿责任的嫌疑。
粟裕认为在作战失利后,不能让基层部队来承担责任,因此他回去后一气之下连夜重新写了一封电报。
粟裕的第二封电报中,将战略和战术上的责任都推给了自己,认为自己应该负全责,并且请求处分。
1947年8月4日,粟裕将自己的这封电报发给了毛主席和华东野战军的领导。
陈毅看完了电报,知道这小子一时想不开,心里憋着一口气呢,但是也没有多说什么。
反而华东野战军有的领导被粟裕的第二次电报气到了,他认为这小子还是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过错。
于是,这位领导给粟裕写了一封信,信上以教导的口吻指责出粟裕存在的不足之处。
首先,这位领导分析了粟裕在从涟水战役开始,历经孟良崮战役,直到这次的南麻临朐战役中,粟裕粗心大意、缺乏远见的毛病。
然后,开始指责粟裕看问题只能看到眼前之处,总想着眼下的一二步,不做长远打算。
最后总结,连续多场战役失利,粟裕却只能从乐观这个角度来进行检讨,这样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这位领导将这封信交给陈毅,并要陈毅转交给粟裕。
陈毅看了看信上的内容,皱了皱眉头,很明显,这封信非常不客观,粟裕的战绩是有目共睹的,从孟良崮战役这样的大胜仗中也要找出毛病,真是有些刻意了。
为了不让两人的矛盾进一步扩大,陈毅将粟裕叫了过去,在递给他信的同时,又开导了他一番,让他不要有心理压力。
粟裕在看了信后,更为生气了,自己已经按照他的指示将责任全都揽下了,他为何还要歪曲事实?
于是,他也给这位领导写了一封回信,信中阐述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这种乐观确实是存在的,而且这位领导的乐观程度很明显比自己的还要更严重一些。
在信的末尾,粟裕也是坦然承认自己指挥失误,并且谢谢了这位领导的指教。
那么,中央会对此事如何处置呢?
毛主席的看法
毛主席收到了粟裕的检讨书后,细细品味了一番,认为“全责”、“处分”等字眼有些奇怪。
猜想华东野战军内部发生了什么分歧,但是他并没有深究,只是在1947年8月6日,给粟裕发了一封安慰的电报。
在电报中,毛主席表示,几场仗没打好不要紧,如今的革命形势还是好的,希望粟裕同志能够安心工作,等士兵们养足精神再战。
粟裕收到了毛主席的电报,心中感到暖呼呼的。
同一天,他也收到了华东局给自己的电报,这封电报首先是肯定了粟裕这些年参军的战绩,随后又分析这次作战粟裕确实有主观的责任。
但是客观上也有自然因素,最后鼓励粟裕来日再战,嘱咐他好好休养身体。
原来,自从粟裕打完了孟良崮战役后,头疼病发作,一直都很虚弱,而他也在忍着病痛坚持战斗。
当时刘邓大军要渡过黄河,前往大别山,而华东野战军进行了七月分兵,粟裕得到的任务是带领着4个纵队牵制住国民党军队。
可是,华东野战军却对国民党军队去向估计错误,原以为国民党大部队在经历了孟良崮战役后,会放弃山东解放区,转而将兵力放在刘邓大军身上。
因此,粟裕部队主要将兵线集中在国民党从山东撤退的路上,没想到国民党根本就没想离开山东,蒋介石更是下令死战,这也导致粟裕部队疲于奔波,最后失利。
不管南麻临朐失利到底是谁的责任,在最后陈毅站了出来,给中央和华东局发了电报,认为粟裕自从参加革命以来,进步很大,而此次战争的失利,应当由自己和粟裕共同承担责任。
在陈毅站出来后,中央表示,这事就这么过去吧,如今的形势还算有利,并且毛主席派陈毅和粟裕前去鲁西南策应刘邓大军。
粟裕后来也和那位给自己写信教育自己的领导和好了,毕竟陈毅经常开解粟裕,而粟裕也不是一个小气的人。
很快,在沙土集战役中,粟裕率领华东野战军歼灭了国民党57师,为南麻临朐之战的失利而扬眉吐气。
在1948年11月淮海战役中,粟裕率领着66万华东野战军,对战国民党80万兵力,最后以少胜多,歼灭了国民党55万精锐,我军伤亡13万。
这一场大胜仗,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地区,也充分证明了粟裕的指挥能力。
毛主席对此夸赞说:“这场仗,粟裕立了第一功。”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