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4年9月5日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高超群老师主持的第42期企业史读书会圆满结束。据悉,第43期读书会将于2024年10月10日(周四)晚上19:30召开,由福建师范大学林立强老师主持,拟继续选读相关企业史研究方法论方面的论文,具体安排事宜敬请关注相关预告!

特别提醒!为维护今后企业史读书会正常秩序,保证其顺利进行,本微信公众号授权发布以下通知:从下期读书会开始,参加读书会者在进入腾讯会议时,应标注身份即把昵称改为“实名+单位”,否则将由负责会务的同学移出读书会。敬请有意参加读书会的各位老师同学理解并配合,由此给诸位带来的不便请谅解。谢谢!

本次读书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高超群研究员主持,来自各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硕博士生及企业界人士共100多人参与了本次读书会。

在导读环节,高超群老师介绍本次读书会的主题是继续阅读相关论文,在具体的论文中体会企业史研究的历史学方法。本次读书会由高老师和四位老师同学分别选读一篇论文,所选的论文均发表于高水平期刊,在历史学方法方面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较高的学习与借鉴价值。

在主讲环节,高超群老师选读的论文是邱澎生老师发表于《历史研究》2002年第1期的论文《由放料到工厂:清代前期苏州棉布字号的经济与法律分析》。高老师首先介绍这篇论文的主要内容是从棉布字号的视角出发,从经济角度和法律角度讨论他们选择放料制的原因。在梳理文献和确定研究主题的过程中,作者采用了还原主义的方法论,将高层次的问题还原为低层次的问题,将整体性问题还原为各个类别分别加以研究。在此基础上,高老师介绍了论文的基本结构,指出了这篇论文值得学习的地方,包括如何把自己的研究与一个更为重大的学术问题建立联系,以及如何在历史研究中运用理论。最后,高老师结合前辈学者有关清代棉纺织业的研究,对论文存在的问题或者可以拓展的地方进行了思考和分析。在讨论过程中,南京大学李玉老师提出了对于这篇论文所讲的工厂制的概念和性质的思考;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曹宁同学分别就工厂和企业的区别,以及论文的理论和方法论提出了问题,并与高老师进行了讨论。

高老师开场导读之后,本期读书会开始进入四位老师与同学的发言环节。太原科技大学段志鹏老师首先发言,他选读的论文是朱荫贵老师发表于《近代史研究》2001年第4期的论文《引进与变革:近代中国企业官利制度分析》。段老师首先讨论了论文的问题意识,提出论文将官利制度的合理性作为切入点,再对这一制度进行价值判断便更为客观。对于论文的论证过程,段老师将论文的逻辑结构概括为“问题描述-原因探析-制度评价”,进而沿着这一逻辑阐述了论文的主要内容。最后,段老师分享了对于这篇论文的几点感想,包括深入企业内部,回到历史现场,站在当事人的立场进行研究;企业史研究应在继承历史学研究传统的基础上增强科学性;以及将历史学研究方法与其他学科的理论相结合,与现有理论对话,得出一般性的结论等。在讨论过程中,高超群老师讨论了如何在“翻案文章”中处理对自身不利的史料,以及对于官利制度研究的思考;江西财经大学的贺嵬嵬老师与段老师探讨了官利制存在的原因及其当代意义。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张静宜选读的论文是曹树基老师等发表于《中国经济史研究》2021年第5期的论文《“同一账,记两簿”:清代丰盛泰号账本的复式簿记》。张静宜同学由这篇论文的问题意识切入,从作者对于复式簿记的理解和掌握史料的情况介绍了作者的选题依据。在此基础上,张静宜同学分析了这篇论文的论证过程。为了证明“同一账,记两簿”,作者首先对中国传统账簿的体系进行了归纳,进而通过分析《银钱流水》《来往老账》与《卖盐流水》三种账本之间的关系,以及还原店铺的记账过程,得出了总有一笔账同时记于两个账簿的结论。最后,张静宜同学评价了这篇论文的贡献,并对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质疑,并分析了存在问题的原因。在讨论过程中,高超群老师指出了这篇论文在利用新史料挑战传统观点方面的贡献;中国社科院博士后曲冠青、李玉老师和张静宜同学就论文所讲的复式记账的定义和方法进行了讨论;中央财经大学兰日旭老师就论文所选案例的典型性与张静宜同学进行了讨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王少煜选读的论文是徐锋华老师发表于《历史研究》2011年第6期的论文《企业、政府、银行之间的利益纠葛——以1935年荣氏申新七厂被拍卖事件为中心》。王少煜同学首先阐明这篇论文的主题是从企业、政府与银行三方利益关系的角度研究1935年荣氏申新七厂被拍卖事件,论文的论证方式包括分时间段展开论述和分对象展开论述,以及论文的逻辑框架可以分为四个部分。进一步,王少煜同学根据作者的论证方式和逻辑框架阐述了论文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和作者的主要观点。最后,王少煜同学从历史学方法的角度评价了论文的长处和不足。在讨论过程中,高超群老师总结了这篇论文所采用的写作叙事性历史学论文的思路,并提出是否可以运用博弈论方法研究论文所探讨的企业、政府和银行三方之间的关系;李玉老师指出论文叙事中国民政府改组银行的问题值得深入讨论;华东政法大学的王红曼老师则提供了有关企业史研究方法论的文献和线索。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卢昊选读的论文是张忠民老师发表于《清史研究》2016年第3期的论文《晚清大生纱厂的早期企业制度特征》。卢昊同学首先介绍了论文的主要内容。作者引入与早期企业制度特征相关的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别分析了大生纱厂三方面的早期企业制度特征,进而得出了晚清时期中国的企业制度存在对于传统制度的路径依赖的结论。进一步,卢昊同学详细分析了作者论述大生纱厂早期的“非大股东”控制、“非职业”经理阶层和“官利”制度三方面制度的论证过程,以及作者在此基础上得出中国早期企业制度形成本土化特征的结论的分析思路。最后,卢昊同学对于论文引用史料的特点和问题进行了概括和评价。在讨论过程中,高超群老师指出了这篇论文作为企业史案例研究所具有的典型性和逻辑严谨的长处。

在自由讨论环节,贺嵬嵬老师提出了曹树基老师的论文对于复式记账法与资本主义的问题没有深入讨论的问题,以及如果在徐锋华老师论文中加入博弈论分析是否会有损叙事流畅性的问题。高超群老师对这两个问题进行了回应,并提出了在学习具体论文的过程中如何掌握将理论分析与史学叙事有效结合的方法。西南财经大学的肖锡宙同学结合张忠民老师的论文,提出了近代中国为何缺乏西方公司制所需要的人才的问题。卢昊同学在回应中认为中国传统商人的经营经验未能形成系统化的理论,他们与职业经理人存在身份上的差异。福建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吴风妹同学结合自身所做的相关福建近代企业史研究,认为近代企业的经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实际上接受过西方教育,政府也引进了西方培养人才的制度。

在总结环节,福建师范大学林立强老师结合读书会选读的论文和自身所做的研究,再次强调了企业史与经济史的不同点。他认为企业史研究者首先应该认清自己的学术定位,在向社会科学化靠拢的同时如何保持历史学的特点,不被其他社会科学学科同化,上述问题对有志于企业研究的传统历史学者来说是一项不得不面临的big question。李玉老师认为读书会选读的五篇论文都具有代表性,并结合五篇论文讨论了企业史研究的事理与学理,以及企业史研究的意思与意义。李玉老师指出,企业史研究应当以事理为基础,以学理为追求;要做到让企业史研究有意思,更要追求企业史研究的学科意义、社会意义、政治意义和历史意义,这样才能在企业史研究中做出非常好的成果。兰日旭老师认为读书会选读的五篇论文相当于五个案例,在此基础上结合五篇论文的具体内容分析了每篇论文在写作方式上的典型性和不足之处。高超群老师指出,历史学论文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希望通过每期读书会方法论方面的积累,对历史学的方法进行归类,以期总结其中的规律。

本期读书会历时三小时十分钟,于22时40分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