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08年那个充满故事的年份,德云社这座相声界的璀璨殿堂里,发生了一场震动业界的事件。德云社的创始元老徐德亮,这位曾经为德云社的崛起立下汗马功劳的人物,因商演分账的问题,与德云社当家人郭德纲之间产生了难以调和的矛盾。
遥想当年,徐德亮郭德纲在岁月的长河中早早地相遇。那时的郭德纲,尚未成就后来的辉煌霸业,他就像一颗尚未被发掘的璞玉,钱包比他的脸蛋还要干净,一贫如洗却怀揣着对相声无限的热爱与执着。他频繁地穿梭于北京的各个茶馆,用自己的热情与才华,为相声这门古老的艺术注入新的活力。而徐德亮,同样对相声有着深深的痴迷与追求,这种共同的热爱如同一条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两人很快便聊得火热,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挚友。
那时的德云社,仅仅是一个小有规模的相声团体,班底成员屈指可数,宛如一个充满希望的初创团队。然而,徐德亮凭借着对相声的满腔热情以及对郭德纲的坚定信赖,毅然决然地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去原本稳定的工作,全身心地投入到相声队伍之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时光荏苒,到了2003年,德云社犹如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有了自己响当当的名号,逐渐在相声界闯出了一片广阔的天地。从此,德云社的名声不仅传遍了整个北京城,更是在全国范围内引发了热烈的反响。
在郭德纲精心运营德云社的过程中,他展现出了别出心裁的一面。他大大方方地允许所有粉丝拍摄德云社的每一场演出,在那个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德云社紧紧地抓住了时代的东风,在无数观众的心中深深地烙下了相声的印记。如今,只要人们提起相声,德云社的名字便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脑海中,紧接着,人们又会想到它的当家人郭德纲。
随着德云社的名气越来越大,它的队伍也从最初的寥寥数人,迅速发展壮大成为一个拥有400多人的庞大团队。每年的演出场次更是超过了3500场,可谓是盛况空前。然而,在德云社爆红的背后,郭德纲的身价如同火箭般飞速上升。仅仅在2007年,郭德纲便实现了从穷小子到大富翁的华丽转变,在北京买车买房,成功跻身福布斯富豪榜。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作为郭德纲曾经的搭档,徐德亮的工资水平却始终停滞不前。他每天只能居住在简陋的出租屋里,上下班还得挤着拥挤的地铁。要知道,在徐德亮辞职之前,他可是一名程序员,在那个年代,程序员可是众人眼中的香饽饽,每月的月薪高达2万。徐德亮当初辞职,完全是为了追求心中的相声理想,可现实却给了他沉重的一击。理想固然美好,但却不能当饭吃,尤其是他作为德云社的“老伙计”,理应有更好的待遇。按理说,随着德云社的发展,徐德亮的收入也应该有所上涨,哪怕无法与郭德纲的千万身家相提并论,至少也应该能够让他过上吃穿不愁的生活。然而,现实情况却令人唏嘘不已。一场流水1万的演出,徐德亮到手的最高金额竟然只有150块。后台所有演员加起来也不过1000元,而剩下的大部分收入都进入了郭德纲的口袋。原来,郭德纲采取的分账模式是老一套的“随爷赏”,也就是说,角儿拿大头,剩下的伙计只能听从角儿的心意,能得到多少全看角儿的心情。在消费高昂的北京,徐德亮每个月只能拿到两三千的月薪,甚至还不如一个普通的打工人,日子过得紧紧巴巴。
在又一场商演结束后,徐德亮紧紧地攥着手里那微薄的150块钱,心中充满了无奈与愤懑。他找到了郭德纲,希望郭德纲能够给自己加工资,让他的生活能够有所改善。然而,郭德纲却表示,德云社还有很多人要养,一句“德云社不养闲人”,深深地刺痛了徐德亮的心。
后来,徐德亮在自己的书中写道,德云社早期的很多经典作品,都是他付出无数心血创作出来的创意结晶。可如果仅仅用一句话就概括了这些心血,这让他感到无比的伤心和失落。经过深思熟虑,徐德亮和王文林共同决定,退出德云社,各自去寻找新的发展道路。虽然徐德亮没有在德云社挣到他期望的财富,但生活还得继续下去,王文林的日子也同样要过。
当他们将这个决定告知郭德纲时,郭德纲也明白无法再继续挽留,只能无奈地说了一句祝他们一切顺利。然而,当徐德亮离开德云社的消息传出时,整个相声圈顿时议论纷纷,各种猜测和传言四起。直到张文顺发表了声明,表示尊重徐德亮的选择。张文顺是徐德亮的师傅,他对徐德亮的离开表示理解。但同时,他也提出希望徐德亮把“德”字摘掉,因为徐德亮本来叫“徐亮”,是加入德云社后才多加了一个“德”字。由此可见,张文顺在这件事情上力挺郭德纲的态度。实际上,在郭德纲最艰难的日子里,张文顺也从未离开过他。
在郭德纲因为徐德亮退社一事而备受议论的时候,张文顺拖着病弱的身体举行了收徒仪式,这个举动的意味不言而喻。
在这之后,德云社的名气越来越大,而徐德亮离开之后则很少露面,只是偶尔会举办一场专场演出,继续追寻着自己的相声梦想。在徐德亮离开之后,郭德纲也深刻地认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对德云社的利益分配机制进行了调整。他采取了分账的模式,按照比例分给演员,但是前提是这场演出的上座率必须达到8成。这个新规对于德云社的演员们来说无疑是个好消息,毕竟当下的时代早已不同于以往,在任何一家公司里,光有义气都是不足以笼络人心的,还需要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利益。
这场风波虽然已经过去,但它却给德云社以及整个相声界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也让人们对于利益分配、艺术追求以及人际关系等问题有了更深入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