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人文古都,至善南京
南京,简称“宁”,地处中国东部、长江下游、濒江近海, 古称金陵、建康 ,江苏省省会、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南京都市圈核心城市,国务院批复确定的中国东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截至2022年,全市下辖11个区,总面积6587.02平方千米 [42] ,建成区面积868.28平方千米,常住人口949.11万人。
南京市是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长期是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南京在35~60万年前已有南京猿人在汤山生活 ,有7000多年文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西街遗址的发掘将南京建城史追溯到3100年前的西周时期。
南京有“天下文枢”“东南第一学”之称,明清中国一半以上的状元均出自南京江南贡院。截至2021年,南京有各类高等院校68所,其中双一流高校13所、111计划高校10所、211高校8所、两院院士97人,均仅次于北京上海;全球科研城市20强排名,南京位列全球第8、中国第3。2020年8月,联合国人居署发布亚洲城市百强名单,南京位列亚洲第11,中国大陆第5。2022年,南京市地区生产总值16907.85亿元,排名全国第十。
一、政治中心,寻根之地
南京建城虽然很早,春秋时期地处“吴头楚尾”,吴国先在此置冶城,越国筑“范蠡城”,楚威王在此建“金陵邑”又称“石头城”,后秦始皇巡至金陵,方士称此处有王气,遂下令凿穿方山,使淮水流贯金陵,泄尽王气,淮水至此曰“秦淮”,并贬金陵为秣陵。汉初时是楚王韩信、吴王刘濞的封地,后汉武帝封其子刘禅为秣陵侯。诸葛亮曾称此地为“虎踞龙盘,帝王之宅”。
直到朱元璋建都城于南京,南京第一次进入中华版图的C位,使其成为全国的政治中心。从它早期建城史到成为都城不难看出,南京其实是军事要塞,政治中心,但要说商贸繁华、文化鼎盛,苏杭的高光时刻还是要多一些的!尤其是在和平的年代里,它就是我们怀古的寄托处,文明的寻根地。
二、千年老二,尴尬处境
在中国城市抢占GDP 高地的风起云涌中,有一批城市因为历史和地理的原因异军突起,将旁边的省会城市甩在了后边,于是出现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局面,就是虽然是省会城市,虽然一省的老大,却在经济文化人口等方面落后于周边的地级市。比如济南之于青岛,厦门之于福州,三亚之于海口,但要说最尴尬的莫过于南京之于苏州,南京这个中国第二经济强省的省会城市,简直尴尬到脚趾头了。
国家统计局数据,2022年GDP中国城市排名,苏州以2.4万亿名列第六,紧追北上广深渝五大超级都市,而南京市以1.7万亿名列第十,被苏州远远地甩在后面,当然这样的局面已经持续了很多年。但明清以降,苏州已是沿太湖周边的江南区域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当时中国数一数二的大城市,是上海未开埠前南中国经济文化的中心,是全国性的中心城市,“天下财货莫(不)聚于苏州。
宋朝范成大《吴郡志》提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一句话点出了苏州的城市文化形象。自此以后,提到苏州,大家都是“历史文化名城”“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等形象。彼时的苏州,是全国的经济文化中心,是现在的“北上广”综合体,是“超一线”的大都市。
足见南京和苏州的经济发展有其历史原因,不能简单论之。城市发展各有其侧重,不能简单以一个GDP将南京OUT掉。
三、兼容南北,散装中心
所谓的内斗大省,不是指真的内斗,而是江苏省十三市谁也不服谁,遇事单独行动,甚至省里发布的 通知也不好使。颇有独立市联盟的感觉。南京也享受不到一个省会应有的尊严,常常被各市奚落。
江苏一共有13个地级市,全部都进入了全国“百强市”,也是唯一一个全部地级市都进入“百强市”的省份, “苏南”和“苏北”不管在文化、语言、传统、风俗上都差异非常大,自然也就互相不肯认“老乡”了。
况且,在“苏南”地区,不仅苏州、无锡、南京这些大城市几乎都“富可敌省”,并且连好多县级市的实力都特别强,比如江阴、张家港、宜兴、昆山等等,它们都是全国顶尖的县级市,通常连自己所属都地级市都不怎么“待见”,甚至有人说江苏“十三太保”,恐怕算得太少了。
网上有一个埂,说直到疫情结束,湖北人民可能都不知道江苏到底派出了多少医疗队!而南京人说,没关系,我们自己都不知道!
四、别称徽京,一脸无辜
徽京是南京的趣称,意思是说:南京作为省会城市,在江苏的存在感、影响力不足,反而不如在安徽的影响大。南京位于江苏省西南端,北西南三面被安徽省包围,从明朝时期的南直隶到清朝时期的江南省,南京均位于苏皖之中。
从地缘的角度来看,南京紧邻安徽的位置决定了南京天然能够同时吸引江苏和安徽两省人口的流入;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看,南京担负着带动和辐射周边城市的职能和责任。
南京,仿佛成了安徽人的第二故乡。安徽人外出谋生的人,喜欢就近去南京。南京来自省外的流动人口安徽位居第一,占比接近30%。南京的方言与皖东、发达的皖南沿江更接近,也让安徽对南京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
五、身在江南,难在认同
所谓南京不属于江南的观点,据说一部分苏锡常的提出来的观点,完全没有什么实际意义或者理由支持。他们的观点一部分基于南京的GDP不如苏州高,以及南京方言是江淮方言并非吴语。但是吴方言并不能算是江南地区的特征,南京由于长期作为政治中心,方言都是受到北方统治阶级的方言影响,即中原雅音,在明朝时期南京方言就已经稳定成为官话。只可惜由于多次的战乱和屠杀(南京城遭受的屠杀和毁城次数大约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城市)更接近明朝官话的老南京话几近消失。
南京是江南,要从江南这一概念的历史不断变迁来说,从先秦到唐到元明清,中央集权对江南这一从文化概念到地理版图的分拆演绎,都支持南京是名副其实的江南重地,尤其是衣冠南渡后,江南地区的文明才第一次上升到华夏主流文明的高度,形成了影响力和生命力都和“吴文化”天差地别的江南文化。
这时以首都建康为中心发展起来的江南文化显然和战国“吴文化”毫无瓜葛,而是华夏正统秦汉文明的延续和传承。再后来的金陵文化,皖南文化,吴越文化不过都是江南文化的分支,但都是华夏文明的主流和基石了。可见,南京一直是江南。
结语,自信南京,走出不同
五年来,南京都市圈“经济强”的实力更加彰显。
GDP稳中有进,跨越五个千亿级台阶。对外开放再创佳绩,外贸进出口总量由611.9亿美元增长到920亿美元左右,累计使用外资223.3亿美元。
与此同时,创新成为南京闪亮的“城市名片”。报告显示,南京市高新技术企业从1844家增加到8800家以上。通过聚焦创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南京形成1个五千亿级和4个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规上工业企业超4000家,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16家。
值得关注的是,消费在南京经济发展中起到显著拉动作用。通过多方联动促消费回补,举办南京国际消费节,推出1000余场线上线下融合促消费活动,南京打造1000个消费新场景,新增商业品牌首店近300家,新街口商圈入选全国首批示范智慧商圈,熙南里街区入选第二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消费拉动作用稳步增强。
加之南京都市圈,一年来强劲发展。南京都市圈,是指以南京市为中心,涵盖镇江、扬州、等10个地级行政区域的都市群。南京都市圈经济总量在一年之内较上年扩大了4915亿元,这表明南京都市圈经济发展呈现强劲的韧性。可以看出,南京都市圈以南京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发展相对一体化,从而提高了发展的整体效率,而这一效率的提升也折射出了其发展的特质。
经过一年的运作,南京一体化程度正在不断提高。城市之间的贸易、人口流动等呈现出更加紧密的联系,这也为南京都市圈在未来高质量发展的路上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南京已经闯了一条尴尬圈之外的路。
热门跟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