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dder图绘三国历史》系列文章更新中,通过地理地图来详尽、细致的分析三国历史,点击关注不错过。

-------------------------------------------
我打算用一系列的文章,以地理地图为线索分析一下汉末三国历史,文章中所用的地图皆为自己手动画出来的,目前还在绘制当中,会有错误或者不足,欢迎大家指正。

还在绘制中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还在绘制中

绘制过程中参考了《谭其骧历史地图集》《三国志》《汉书地理志》《后汉书郡国志》,这一系列的文章我暂时命名为《图绘三国历史》,通过自己绘制的地图,来详细的翻看三国的每一寸土地。

从地理方面去解读三国历史时,需要频繁的提到一些基本概念,比如州、郡、县、刺史、太守、州牧、国相、县令、县长,这篇文章放在最前面来讲一讲与地图有关的州郡县的基本概念和与之相对应的官职的含义。

说起州郡县就得先提起郡县制,最早的时候,周天子治理国家用的是分封制,就是分邦建国,把全天下的领土分给诸侯王以此建立一个个的诸侯国,诸侯国几乎拥有完整的自主权,包括内部的官职任免、军队建立、税收多少,全部都是有诸侯国自己内部决定,至于天子,诸侯国只要纳贡服役就行了。

分封制在我们今天看来很落后,但在当时并不是全无好处的,在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下,分封制的存在加强了国家对于各处土地的管理,诸侯们有了土地之后,首先是要经营自己的封地,这样一来整个周朝的各处土地都会得到发展,不会出现偏远地区没人管的情况。可以说分封制是一种治理国家的非常省事的办法,啥事也不用管,交给封地自己解决就行了。

同时分封制通过给有功之人和贵族分封,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了国家内部矛盾。

分封制的缺点自然也是很明显的,诸侯国独立性太强,时间一久,周天子自然就形同虚设了,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们相互打架争夺领土,周天子是谁?不认识。

秦始皇所干的事就是把这些诸侯国全部消灭,地方权利收回中央,这样一来分封制肯定是要废除的,郡县制就随之出现了。

郡县制这个名字的含义就是由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划组成的一种国家管理地方的制度,简单点理解,郡和县就相当于今天的市和县,或者市和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央政府派出郡长和县长去管理郡和县,地方的权利全部回归中央,官职的任免,军队和税收等全都在中央政府手中,从这个时候起,皇帝就开始想尽各种办法来加强自己的权力,也就是皇权,回顾一下整个中国古代史,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皇权不断加强的历史。

郡县制这个制度几乎就和我们今天的管理办法是一样的,对比今天来说,秦始皇这时候少了省这个级别,就是州这个级别。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刘邦建立汉朝之后,继承了秦朝的郡县制,但是又往回退了一步,实行的郡国并行制,就是郡县和封国同时存在,因为秦始皇的郡县制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有点太超前了,直到今天,郡县制这套思路依然是人类在治理国家方面所能发现的最优解,这个不用去讨论,也不用去和阿美的联邦制比较,我就生活在这个传承郡县制几千年的国家中,我,也包括大家,自然知道这套办法的优越性。

一个国家内部分成一个个的区域,中央派人去管理,然后在这个区域划分的基础上再细分为更小的区域,一层一层的划分直到最基层,我们今天来看这套制度是很自然很正常的,但在当时,很多在分封制下的既得利益阶级无法接受这一改变,他们会想尽办法与新生的郡县制对抗,我们无法得知秦始皇在推行郡县制时受到了多大的阻碍,这个烂摊子直到汉朝才慢慢的消化解决。

在最开始,汉朝为了稳定局面不得已往回走了一步,让郡和国同时存在,我在画三国地图时也时常能看到,比如刘备当安喜县县尉,安喜县就在中山国,之后刘备又当了平原县令,平原有时候是郡有时候又是国,当然拿东汉末年的封国来举例有些不合适,大家能明白这个事就行。

平原国是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平原国是国
中山国也是国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中山国也是国

接下来在详细说说州郡县这三个概念以及相对应的官职

州这个概念最早来自古九州,根据《禹贡》记载,大禹治水后将天下分为九个州,

《汉书地理志》记载禹贡九州:
冀州既载,壶口治梁及岐···
泲、河惟兖州。  
海、岱惟青州。  
海、岱及淮惟徐州。  
淮、海惟扬州。  
荆及衡阳惟荆州。  
荆、河惟豫州。  
华阳,黑水惟梁州。
黑水、西河惟雍州。

此时州只是一个纯粹的地理概念,商代夏之后州的划分没有变化,周代商之后,对古九州进行了改变,但是数量仍然是九州

《汉书地理志》:
周既克殷,改禹徐、梁二州合之于雍、青,分冀州之地以为幽、并。
东南曰扬州
正南曰荆州
河南曰豫州
正东曰青州
河东曰兖州
正西曰雍州
东北曰幽州
河内曰冀州
正北曰并州

秦统一之后实行郡县制,中央政府直接管辖郡这一级,并没有使用州这个概念,直到汉朝才被中央使用。

一直以来中央为了监督地方,会派出专职人员去考察各地官员,这个官职最早统称为御史,之后专称为刺史,刺这个字你可以简单理解为给别人挑刺。

通常情况下,一个刺史会负责一片区域内很多郡的考察工作,时间久了,为了更好地管理和汇报工作,就需要给刺史负责的范围起一个专有的名字,这时候州这个概念就用上了,当然肯定不能照搬古九州,中央根据自身情况在古九州的基础上,将全国重新划分为多个州,由于人口和城池分布不均,所以州的范围差别很大,中原地区人口密集,所以州的范围比较小,偏远地区的州范围就比较大。

东汉州,最南面的交州我还没画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东汉州,最南面的交州我还没画

一个州设立一个刺史负责本州范围内的监察工作,相应的,刺史也就变成了州刺史,比如青州刺史,兖州刺史,豫州刺史等,这就是州刺史的来历。这个时候州这个概念只是刺史的工作范围,州的完整名称也就因此命名为:州刺史部,《谭其骧历史地图集》中在汉朝的地图上标注州时,也全部写为州刺史部。

《谭其骧历史地图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谭其骧历史地图集》

但是刺史只是个监察官而已,只负责考察各地官员,给各地官员打分,或者揭发检举之类的,除此之外并没有更多的权利,虽然州的划分在郡县之上,但此时州并不是行政划分,相应的,刺史在某些时候甚至是比不过郡的领导的,这个时候州这个概念也不是如今的省这个概念,到了东汉末年,中央政府才慢慢地将州这个概念转正,在郡县制的基础上再加上州这个级别,州位于郡县之上,到这个时候,就形成了州郡县三级行政区划。

《后汉书刘焉列传》
时灵帝政化衰缺,四方兵寇,焉以为刺史威轻,既不能禁,且用非其人,辄增暴乱,乃建议改置牧伯,镇安方夏,清选重臣,以居其任。
《后汉书孝灵帝纪》
(中平五年)是岁,改刺史,新置牧。

一直到今天我们还在用这个制度,只不过我们今天结合现实情况改成了四级划分,除去省市县,县之下的乡镇也是属于行政划分的,如今的人口和古代相比已经不是一个量级了,照搬原来的三级划分显然是不够用的。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一州之长称为州牧,州牧的地位和权力远远超过刺史,相当于今天的省长。

再说郡,郡相当于今天的市,一郡之长称为太守,比如渤海太守袁绍,南阳太守袁术

与郡相当的还有国,比如北海国,琅琊国,陈留国,国和郡是同一级别的行政区划,之所以叫国,是因为这地方有一个王在这里,比如陈留王,昌邑王,琅琊王,东汉时期郡和国依然同时存在,汉朝吸取了分封制的教训,虽然给他封王给他封地,但这时候王的权力很小,甚至连管理自己封国的权力都没有,封国的管理有专人负责,这个专人称为国相,与国名合称时一般只称相,比如北海国相孔融可以称呼为北海相孔融,同理还有平原相刘备,因为国和郡平级,所以国相和太守也是平级的,这俩名字可以看成是同一个官职的不同叫法。

郡国并立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郡国并立

国和郡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某些时候两者会相互转换,举个例子:皇帝有了第n个儿子,会把这个儿子封王,比如封在常山郡,那常山郡就会撤郡建国改为常山国,这个儿子就是常山国的常山王,常山太守也会改名为常山国相,过上几年,这个常山王因为什么原因死亡,也没留下什么后代,于是就把常山国撤销,又改回常山郡,国相也改回太守。或许哪一天皇帝又会让哪个儿子去继承常山王的位置,郡又会改成国。这种事在东汉很常见。

《后汉书孝灵帝纪》中有关撤国改郡的记载
三月,中山王畅薨,无子,国除。
九月,安平王续有罪诛,国除。
是岁,下邳王意薨,无子,国除。

最后再说县,这个就很简单了,县在郡之下,一县之长根据本县人数多寡称之为县令或者县长,与县名合称时一般只称令或者长,比如平原县令刘备可以称呼为平原令刘备,类似的还有顿丘令曹操,居巢长周瑜。

顿丘县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顿丘县

县之下还有一套乡里亭的制度,不过这个制度不在中央政府的郡县制范围内,再往下就属于地方自治了,这就好比我们今天来说,省市县是行政划分,一直到乡镇也是行政划分,但是到了村或者社区这一级就不是行政划分了,村和社区属于地方自治组织。

有了这些基础概念的理解,再来看三国的地图,那就毫无妨碍了。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