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盛世大唐不仅在中国历史上在世界历史上也是一个璀璨的存在,它的繁荣与强盛让人印象深刻,但更令人惊叹的是即便在衰落之际,它依然展现出了惊人的实力。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持续8年的叛乱给唐朝带来了沉重打击国力大损,此后的唐朝虽然表面上仍维持着"天可汗"的威名,实际上已是强弩之末,朝廷对地方的掌控力急剧下降藩镇割据局面形成。

就是这样一个内忧外患、四分五裂的帝国,在其衰落的最后阶段竟然还能够摧毁三个强大的邻国,这三个国家分别是:位于西部的吐蕃、西南的南诏以及北方的回纥,它们都曾是唐朝的劲敌或属国实力不可小觑。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吐蕃这个建立在青藏高原上的强大王朝曾经与唐朝争锋相对数百年,在唐朝鼎盛时期双方通过和亲等方式保持了相对和平的关系,但随着唐朝实力衰退吐蕃开始不断蚕食唐朝的西部领土,安史之乱后吐蕃更是乘虚而入一度占领了长安。虽然军事实力大不如前但底子依然很厚,多年来累积的军事经验和人才使得唐军在关键时刻仍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高仙芝击退南诏的战役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南诏国位于云南一带原本是唐朝的属国,但随着实力的增强南诏逐渐摆脱了唐朝的控制甚至与吐蕃结盟对抗唐朝,在其鼎盛时期南诏的势力范围扩展到了现在的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甚至进入了东南亚地区。

回纥则是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活跃在蒙古高原和天山一带,它曾经是唐朝的重要盟友在平定安史之乱时发挥了关键作用,但随着唐朝衰落回纥也开始对唐朝边境虎视眈眈多次发动劫掠。

这三个强国无论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远非衰落的唐朝可比,那么唐朝是如何在风雨飘摇之际,依然能够击败这三个强敌的呢?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我们来看吐蕃的覆灭公元842年,吐蕃发生了一场严重的内乱这场内乱的起因是吐蕃国王赞普达摩推行灭佛政策,引起了佛教势力的强烈反抗。达摩被刺杀后王室内部为了继承权问题爆发了激烈的争斗,与此同时地方势力也纷纷割据自立。

唐朝抓住了这个机会派兵收复了河西走廊等失地,虽然唐朝并没有直接导致吐蕃的灭亡,但它巧妙地利用了吐蕃的内部矛盾,加速了这个强大邻国的衰落过程。

南诏的覆灭可以说是一个自作自受的典型案例,这个曾经的唐朝属国在强大起来后变得野心勃勃,不断挑战唐朝的权威。

公元859年南诏趁唐朝内部动荡之机大举进攻唐朝的西南边境,他们占领了成都甚至一度威胁到了长安,这次冒进的行动最终引火烧身,唐朝派遣名将高仙芝率军反击连续击败南诏军队,迫使其退回云南。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次失败对南诏的打击是致命的,不仅军事实力大损国内矛盾也日益激化,贵族们为了争夺权力相互倾轧导致政局动荡,与此同时唐朝采取了分化瓦解的策略,拉拢南诏国内的反对势力进一步加剧了南诏的内部矛盾。

公元902年南诏末代国王遭到政变被杀,随后南诏分裂成多个小政权相互争斗,虽然后来又出现了大理国但已经无法恢复昔日的辉煌,南诏的灭亡既是唐朝军事打击的结果,也是其自身扩张冒进、内部矛盾激化的必然结果。

回纥原本是唐朝的重要盟友但随着唐朝衰落,双方关系逐渐恶化,回纥经常趁唐朝内乱之机,在边境地区劫掠。

公元840年回纥内部爆发了严重的权力斗争,与此同时它还遭到了另一个强大游牧民族——黠戛斯的猛烈进攻,陷入内忧外患的回纥向唐朝求助,此时的唐朝已经无力援助这个昔日的盟友。

唐朝采取了明哲保身的策略,一方面它拒绝了回纥的求助,避免卷入草原的混战,另一方面它又巧妙地利用回纥的困境,收复了一些曾经失去的边境地区。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最终回纥在内部分裂和外部压力的双重打击下迅速崩溃,大部分回纥人被迫南迁进入了唐朝的统治范围,唐朝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回纥的灭亡,但通过巧妙的外交手段既削弱了这个潜在的威胁,又避免了不必要的军事冲突。

这三个强国的覆灭充分展示了唐朝即便在衰落时期,依然具有的强大实力和高超的战略智慧,它们的灭亡既有唐朝军事打击的因素,也有自身内部矛盾激化的原因,唐朝展现出了高超的战略眼光和灵活的外交手腕。

唐朝能够在衰落之际依然击败这三个强敌归根结底是因为它依然保留着一些独特的优势。唐朝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即便在国力衰退的时期唐朝的文化影响力仍然巨大,这种文化优势不仅体现在对邻国的吸引力上,更重要的是凝聚了国内各方势力,即便藩镇割据各地方势力在面对外敌时仍能团结一致。

唐朝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在与周边国家长期交往的过程中唐朝培养了一批精通外交的人才形成了成熟的外交策略,这使得唐朝能够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游刃有余巧妙地利用各国之间的矛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唐末虽然政治腐败但科举制度仍在发挥作用,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这些人才在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成为唐朝应对危机的中坚力量。

我们也要看到唐朝对这三个强国的"击败",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征服或吞并,在很大程度上唐朝是利用了这些国家的内部矛盾,采取了"以夷制夷"的策略,这种做法虽然高明但也从侧面反映出了唐朝国力的衰退。

比如在对付吐蕃时唐朝主要是利用了吐蕃内部的宗教矛盾和权力斗争,唐军虽然收复了一些失地但并没有对吐蕃本土发动大规模进攻,这既是出于实力的考虑也是一种审时度势的明智之举。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对南诏的战争中唐朝确实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但在战后唐朝并没有趁胜追击而是采取了怀柔政策,拉拢南诏国内的反对势力,这种做法既避免了持续消耗国力,又达到了削弱对手的目的。

至于回纥唐朝更是采取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策略,通过拒绝援助唐朝既避免了卷入草原纷争又借机收复了一些失地,这种做法可谓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最大的利益。

这些策略的运用充分体现了唐朝决策层的智慧,他们深知以唐朝当时的国力,已经无法像全盛时期那样大举用兵,因此他们选择了更为稳妥和巧妙的方式来应对这些强敌。

这三个强国的覆灭并非同时发生,而是跨越了近半个世纪的时间,在这期间唐朝自身也在不断衰弱,能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成功应对这些强敌,更加凸显了唐朝的韧性和智慧。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历史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地方,它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实力不仅仅体现在军事和经济上,文化软实力同样重要,唐朝能在衰落时期依然保持强大影响力,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优势不仅能凝聚内部力量,还能对外产生巨大吸引力。

这段历史展示了外交艺术的重要性,唐朝并非通过纯粹的军事手段击败这三个强国,而是巧妙地运用外交手段利用敌人的内部矛盾,这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智慧值得后人学习。

它提醒我们要正确认识和评估自身实力,唐朝在衰落时期并没有盲目扩张,而是根据自身实力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这种审时度势的态度避免了更大的损失。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精彩图片

这段历史也让我们看到了制度的重要性,尽管唐朝已经衰落但其科举制度仍在发挥作用为国家输送人才,这些人才成为了唐朝应对危机的中坚力量。

我们也要看到唐朝最终还是没能逃脱灭亡的命运,这三个强国的覆灭虽然延缓了唐朝的衰落,但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大势,这提醒我们一个国家要想长治久安,必须从根本上解决内部问题,而不能仅仅依靠外部成功来掩盖内部矛盾。

那么读完这段历史你有什么感悟呢?历史给了我们智慧的结晶而我们的讨论,则能让这些智慧焕发新的生命力。让我们一起从历史中汲取力量,为未来指明方向。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