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故宫博物院工作的日子里,单霁翔每天都会看见大运河。

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的家,在古运河畔的大佛寺附近,这里曾挖掘出北京通惠河玉河上端的东不压桥桥墩。

大运河水从城外流淌而来,穿过东不压桥流入北京内城什刹海。运河水汇入内外金水河,温柔环抱着紫禁城。

潺潺流淌的运河就在单霁翔每天去故宫的必经之路上。在故宫里,他的目之所及有许多是大运河带来的馈赠。从故宫博物院退休后,他的第一部著作便是《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单霁翔和大运河渊源深远——2500多年前,在他的祖籍地江苏,吴王夫差掘下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第一锹土,此为大运河的肇始。

今年是大运河申遗成功10周年,单霁翔从江苏出发,重访运河沿线城市。《民生周刊》记者专访单霁翔,探源大运河申遗的来龙去脉,探寻中国大运河生生不息的活水源泉。

保护好大运河:从保护文物到保护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的,是流动的文化,是触手可及的人文生活。”

——单霁翔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份宝贵遗产,10年前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作为人类文化精华被世界共同守护。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最长的人工河,由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部分构成文化遗址主脉,沿线涉及8个省份、35座城市、85个遗产点,其保护范围和申遗总量堪称世界之最。

国家文物局最早关注大运河保护,缘起于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工程2003年进入实质性阶段,我们开展了包括大运河在内的文物资源调查。”那时,单霁翔是国家文物局局长。

这一年,单霁翔在全国政协会议上率先发声,提交了大运河文物保护的提案—《关于在南水北调工程中注重文物保护的建议案》。次年,在三次全程调研大运河后,他提交了《关于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亟待加强的提案》。两份专项提案获得40多名政协文艺界委员的联名支持。

自此以后,单霁翔和许多有识之士一直在为保护大运河奔走。冯骥才、张贤亮、樊锦诗、靳尚谊、徐庆平……他们均在单霁翔珍藏的大运河保护者名单中。

最初,大运河以“京杭大运河”之名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涉及京杭大运河及其沿线24座城市。经过反复论证,单霁翔于2007年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交《关于推进大运河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的提案》,将申报范围扩至35座城市,新增隋唐大运河、浙东运河以形成完整的“中国大运河”概念。

“通常情况下,申遗项目分布于一座城市、一个省份范围内,而大运河沿线涉及众多单位和居民,申遗工作不仅要让35座城市步调一致地积极推进,还要协调十几个部委。”回溯大运河申遗之路,单霁翔感动于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全力以赴。

因为隋唐大运河和浙东运河的加入,中国大运河与陆上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华大地上成功牵手,搭起了横贯东西、穿越古今的大型经济社会文化交流通道。大运河统筹申遗的成功,为世界提供了理解“何以中国”的全新视角。

大运河申遗,还突破了传统文物保护界限,重构整体文化遗产保护新理念。单霁翔解释道:“过去,文物保护是静态的,是凝固的时光,是不可触碰的殿堂庙宇。而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是活态的,是流动的文化,是触手可及的人文生活。”

利用好大运河:从水利航运到活化文化遗产

“这条纵贯中华大地的人工河流,哺育了两岸人民,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单霁翔

大运河宛如一条灵动的巨龙,蜿蜒盘桓于人类生活聚居之地,与国计民生紧密相连。

大运河连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自古以来就是水利灌溉、物资运送、商旅交通等生产生活的生命线。

“半天下之财赋,悉由此路而进。”临清青砖、苏州金砖、玉雕、神木、太湖石……全国各地的特产、珍宝在大运河上运输,沿线城市因河而生、因河而兴。

皇木厂、竹竿巷、砖厂村……这些地方都在提醒我们,大运河作为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悠久、航道最长、运量最大的运河,为中国南北物资流通作出了巨大贡献。

如今,航空、铁路及公路等立体交通运输网络高度发达,运河航运凭其低成本、低风险的优势,在北煤南运以及大宗货物运输等方面仍发挥着重要作用,是长三角地区外向型经济的重要大通道。2013年,京杭大运河跨过钱塘江向东挺进240公里,从宁波奔赴海上丝绸之路。

单霁翔指出,大运河申遗成功之后,许多人担心后续将面临巨大的管理难题。原因在于,大运河作为航运水道,长期由各地水运或交通部门进行分段管理。有关部门在投资河道整修时,往往更关注运量增长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忽视了其文化综合效益。

“如今的苏州,依旧有半数货物运输需仰仗古老的大运河来实现。每天有数千艘船只在苏州的运河河道中往来穿梭。”单霁翔坦言,切实保护并科学利用运河,使古老的大运河始终保持活力,是后申遗时代的崭新使命,落实难度远超申遗之时。

令人振奋的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擘画、推动大运河的保护和发展,多次考察运河沿线城市,强调“共同保护好大运河,使运河永远造福人民”。习近平总书记还对建设大运河文化带作出重要指示,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随之应运而生。

“习近平总书记为大运河申遗之后应该怎么办,指明了发展方向。”单霁翔说。

这些年来,单霁翔一次次回访大运河沿线城市。他见证着大运河生态的全面复苏,看到断流的京杭大运河全线通水,越来越多的城市将大运河文化遗产当作宝贵资源活化利用。

单霁翔欣喜地看到,大运河沿线城市正美起来—运河中,货轮商船、水上公交与观光游船交替前行;码头上,茶馆、食肆的宾客络绎不绝;沿岸兴建的考古遗址公园、博物馆、图书馆、非遗体验馆等公共文化空间,已然是城市新地标。

单霁翔认为,从更宽广的视角看,大运河最重要的意义是文化上的意义。“这条纵贯中华大地的人工河流,哺育了两岸人民,是亿万人民共同的精神家园。”

传承好大运河:让文化遗产融入美好生活

“大运河可亲可近,希望更多人能走近它、感受它的美好,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它、保护它。”

——单霁翔

千百年来,运河滋养着两岸城市、乡村和人民,是运河两岸人民的致富河、幸福河。

千百年来,大运河边的淘米声、浣衣声、吆喝声久久回荡,扒鸡、烤鸭、狮子头的味道经久未散,鲜活地在人民日常生活中接力延续、传承不息。

300年前,一艘满载江南粮米的商船途经山东德州,镖师在船上高喊镖号以壮声势,岸边挎篮的伙计则更响亮地叫卖着“五香脱骨扒鸡”。谁也想不到,后来的“德州扒鸡”会变成广受欢迎的畅销产品。

当商船驶入弯道众多的河北沧州,记起“镖不喊沧”江湖传言的镖师,急忙扯了旗、噤了声。他或许能预见,今天沧州依旧尚武,沧州武师在国内外武术界声名远扬。

翘首盼进京的镖师,最先看到的大概是北京的鸭子,它们争抢着过往船只遗落在通惠河内的粮米……被运河水和米养肥的鸭子最终被挂进烤炉,成为风靡全国的“北京烤鸭”。

单霁翔描绘大运河鲜活的古今画面,他动情地说,千百年来运河两岸民众的生产生活,不应该为了大运河保护利用而终止。“大运河保护和利用固然重要,但是文化遗产只有在人民生活中传承赓续,方能确保生生不息。”

大运河是中华民族流动的血脉,也是人民群众身边“平凡的世界遗产”。单霁翔对大运河的“平凡”深以为然,在苏州、绍兴、无锡等城市,大运河就在房前屋后,柴米油盐与世界遗产之间紧密相连。

大运河畔,古今交融和谐共生,单霁翔每次造访都流连忘返,沉醉其中。

在河畔书店里,他深情诵读诗词,与古人展开时空对话;于古道桥旁,他悠然品茶赏月,遥想张若虚挥笔写下“海上明月共潮生”的春江花月夜;置身舟楫之上,他兴奋地向过往船只招手,仿佛与千百年来往返于大运河的文人雅士擦肩而过……

“大运河可亲可近,希望更多人能走近它、感受它的美好,这样才会发自内心地尊重它、保护它。”单霁翔的手机里收藏着一幅幅运河美好生活写真,有街巷里围炉喝茶的老人,也有河边尽情嬉戏的孩童。他时不时地提醒同伴拍照,畅想未来或许会建“云上大运河”。

漫步大运河畔,单霁翔时常热情地向当地居民问好。此时,他总会想起大运河申遗之际,沿线居民们清理垃圾、净化运河的高涨热情。“保护文化遗产,应该是全民共担的责任。公众凝聚保护共识,奇迹自会应运而生。”

单霁翔说,大运河的故事永远难以道尽。大运河始终在流淌、变化,沿岸每天都有新故事在悄然上演……

单霁翔认为,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保护要全力实现三个目标:“要使我们保护的文化遗产拥有尊严,要使我们的文化遗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要使保护成果惠及广大民众,特别是当地的民众。”

(内容来源:人民日报社《民生周刊》全媒体记者:李贤娜)